你好。我是涵柏。

今天继续我们的故事旅程。这节课,我们从一首歌说起。2019年6月,第三十届金曲奖颁奖典礼在台北举行。最终获得最佳作词人奖项的是李宗盛,他凭借《新写的旧歌》第二次获得这项殊荣。

想必很多人听过这首于2018年5月发布的歌曲。我第一次听的时候,就被歌词深深地打动,有部分歌词是这样。

两个男人
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
有幸运的 成为知己
有不幸的 只能是甲乙
若是你同意
天下父亲多数都平凡得可以
也许你就会舍不得再追根究底
我记得自己
当庸碌无为的日子悄然如约而至
我只顾卑微地喘息
甚至没有陪他 失去呼吸
一首新写的旧歌
它早该写了
写一个人子 和逝去的父亲讲和

在“讲和”这两个字出现以前,李宗盛写了很多自己与父亲的往事,比如怀疑父亲根本不懂自己,觉得父亲从未表露过他的感情等等,这些都是为后面的主旨做了大量的铺垫。当铺垫完成,“讲和”两个字一出,你就知道这首歌的主旨就一句话,写一个人和逝去的父亲讲和。

语言文字的魅力

“讲和”两个字用在这里,越读越有韵味,我实在想不出来有第二个词能够代替它。前面写父亲临死的场景,“我只是喘息,没有陪他失去呼吸”,而现在的我反思父子的关系,结果是和他讲和,和自己讲和,和内心讲和,人们听他的歌,想起的却是自己。

如果看完整首歌的歌词,你会觉得李宗盛的歌总有一种故事感,他没有给出具体的场景,但是你心中有了一副画面。为什么呢?因为他用高度凝练的文字写出了我们的共性。

关于这个词,还有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有一次,我在刷朋友圈时,看到一个好朋友发了自己的婚纱照,我评论说,恭喜新娘子,修成正果。很快,她就在下面回复说,谢谢,你也快了吧?我想了想,回复她说,还没呢,不过也不着急,先和自己讲和。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字触动了她,她给我发信息说,你这句回复让我想起了自己晚上苦闷时,自己和自己掰扯的场景。

曾经听别人给我说起过这样一种感受,说有些人很厉害,他用的词都很平白,没有高深莫测,只有一个又一个不事雕琢的词语。但当这些词语组合起来,却产生了威力巨大的磁场。你顺着这些词语进入,一路只感觉平滑流畅,回过神来时,却已整个人置身情感的龙卷风中央,四周狂风暴雨,你在漩涡内面对着这些呼啸,竟会心里一酸,身不由己地落下泪来。

其实,这位朋友说的就是“炼字”。你可能会好奇了,故事不就是要轻松随意吗?怎么还要炼字呢?这就要看我们的需求了。如果我们是在为一个重要场合去精心准备一个故事,那我们就不能忽略故事中隐含的文字魅力。如果我们在一个故事中,有几个像“讲和”这样的词语,能起到很好的加分效果,甚至让别人彻底记住你的故事。事实上,口语化表达的故事中,遣词造句同样重要。

接下来,我来给你分享一下讲故事中遣词造句的3种方法,让你的故事语言更有魅力。

精确凝练用词

我们先说第一个方法。在我看来,精确凝练这是用词最重要的原则。

所谓精确,就是具体准确清晰,你不能让读者不停地擦拭耳朵,也弄不清楚自己听到了什么东西,一切都还是模糊的。

所谓凝练,就是不啰嗦,有详略,不是任意一个名词都是需要修辞的,不是任何一个动词都需要副词去衬托的

你还记得,我们第6讲中提过的口语化写作吗?我们给别人讲故事并不是完全的口语表达,所以在我们的故事演绎中,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做到准确、不啰嗦。

有些故事里的表述会给听者造成不小的负担。比如滥用关联词(我因为口渴,所以想喝水),又比如词义重复(许多莘莘学子、过分溺爱)。

你在讲述的时候,其实听众大约只能听见 15% 的词汇。想想看,如果你讲的故事冗余词语太多,那有效信息就会变得更少。

我来给你举一个重复啰嗦的例子,你来看看哪些地方是必须要删除的。

西汉长沙王室墓的位置位于长沙湘江西岸望城坡古坟院的岳麓山下。它由一座古墓和三座从葬坑构成长沙王室墓。主墓居中,三座从墓坑成品字形自东向西分列。专家认为该墓虽然盗贼盗掘,但破坏不十分严重,出土文物种类非常繁多,有十余类,总数超过2000件,其中一大批属珍贵文物。

你可以停顿一下,想想这个例子应该怎么优化。

好了,我来揭晓答案。第一句“的位置”这三个字;第二句“长沙王室墓”这五个字;第四句里“盗贼”两个字、“非常”两个字都应该删掉。删掉以后,你再来感受一下。

西汉长沙王室墓位于长沙湘江西岸望城坡古坟院的岳麓山下。它由一座古墓和三座从葬坑构成。主墓居中,三座从墓坑成品字形自东向西分列。专家认为该墓虽然盗掘,但破坏不十分严重,出土文物种类繁多,有十余类,总数超过2000件,其中一大批属珍贵文物。

有没有觉得要清爽很多。我们在编写故事时,除了不要有冗余的词语,还可以用一些传神的动词和形容词,让我们故事里的人物更立体、事件更具体。

比如,我现在给你讲一个关于我弟弟吝啬的故事。每年春节,弟弟领了红包后,我就故意逗他,想让他请客。我特意找来很多理由哄了他很久,他才不情愿地摸出包里的钱,数了两张,勉强地给我们买了一包零食。

“不情愿地摸出包里的钱”就比“不情愿拿出包里的钱”的这个表述要好。你想想,什么情况下才会摸呢?钱很少或者不确定有没有钱的时候,我们才会去“摸”。差别就在这里,不同的动词反映的是人物不同的状态

除了动词,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难免还会用到一些形容词、副词,那么当需要用到这些词的时候,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我们的选取原则是:选择带有描述性质的,或者能够让你直接捕捉到的形容词和副词。

例如,我喜欢看《红楼梦》,也喜欢从里面学习写作技巧。如果你仔细分析,其实《红楼梦》里的很多表达就是口语化写作的典范,很适合读给别人听。

比如,有一次贾宝玉被父亲打,惊动了老太太史太君,曹雪芹先生这样写道。

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

你看,上面这段用的形容词都是我们能够直接捕捉到的(“颤巍巍”“喘吁吁”“躬身陪笑”等等),看完这段话,你完全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来当时是什么状态。

构造画面感

接着上面宝玉挨打这个例子,当我读完这段话给你听的时候,想必你已经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曹公的描述里,用了很多能让我们产生画面感的词语。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不知道如何去培养自己的画面感。后来我有朋友告诉了我一个方法:要学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讲一个人物或者一个故事之前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

这个方法确实很好用。具体怎么做呢?比如你要送给别人一枚钻戒。你就可以去想象你手掌上放着一个盒子,你看向这个盒子,这个盒子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大小,你都用一个描述性的形容词去描述它。打开盒子,盒子里是一枚钻戒,这个钻戒是什么样子、什么成色等等。如果你能清楚地在自己脑海中描述这枚钻戒,那么别人也会看到。

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用已有的词汇量,去构造这样的画面呢?我为你提供三个诀窍。

诀窍一,使用对话。这点是我一直强调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这种表述模式:某某说完之后,接着另一人说。你可以再回味一下刚刚我们讲的宝玉挨打的例子,其中对话是推动情节发展,构造画面感的有效手段。

诀窍二,用强动词。所谓强动词,是对应弱动词而言的。弱动词,我一般称之为“万能动词”,比如“造成”“进行”这样的动词。举个例子,飞机失事,造成一百多人死亡,这句话里的造成就是弱动词,这样用不会错,但却体现不出动词的美感。还不如直接写,飞机失事,死了一百多人。

我举个例子,你还记得朱自清在《背影》里怎么描述父亲送他走时,去买橘子的场景吗?他是这样写的。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上面这段话中“探身下去”“穿过”“爬上”“往上缩”等等都是强动词,同时也是连贯的,最能给听众带来画面感。

诀窍三,使用拟声词、能表达气味的词语。这类词语可以让听众看到、摸到、闻到、尝到故事。

你上小学的时候,一定学过一篇课文《口技》。那篇课文讲了一个善于口技的人,讲述了熟睡中的人们被大火惊醒后的故事。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在这个故事中,声音让我们在脑海里浮现出起火后的画面。所以,一个不错的策略就是,让听众听到故事里的声音。

气味、滋味与声音一样重要,它们也能勾起人们的情感记忆,甚至会让人产生生理反应。如果你能把一个刚洗好的草莓描述得足够好,听众的嘴里就会口水泛滥。

比如,拿起一个草莓,放到口中轻轻地嚼动,那粉红色的汁液伴随着鲜嫩的果肉流淌出来,有一种甜滋滋酸溜溜凉爽爽的美妙感觉。

当我们学会了用声音、气味类的词语,把听众引入你的故事,给他们身临其境的感觉,你就能调动听众的器官,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变换你的句式

学完了“遣词”,我们接下来来看看“造句”。同样一个故事素材,为什么有人写出来、讲出来,你会觉得津津有味,而有的人这样做,你只会觉得昏昏欲睡?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在写作、讲述的时候,句式缺乏长短变化。

这一点为什么重要呢?仔细想想,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们要实现节奏变化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靠语气的停顿、语速的变化;另一种就是靠句式长短变化。

为了让这种体验更明显,我们比较下句式没有变化和句式变化后的效果。比如我说一个我经历的故事吧。

我们先来看看句式没有变化的故事。

2010年,父母送我到广州上大学。我们一家三口在来的那天晚上住在一个家庭房的酒店里。恰巧明天就是我的生日,我第二天一早醒来,就注意到床边的柜子上,放着一本厚厚的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字样的书。书旁边有我爸爸留下的几行字:生日快乐,从今天起,你就是一个负有完全刑事责任的成人了。

看到了爸爸的字条,而后他问我,你懂文字的意思吗?我点了点头,他继续说道

:“今天你就是成人了,打今天起,社会不再把你看成是孩子了。以前,你说错了一句话,我们可以出面,说一句孩子还小,不懂事。今天,你就成人了,你说错了话,那你就是说错了,做错了事,你要自己想办法去负责。”

当时我同时有两种感觉,一种是说不清什么理由的豪迈之情;另一种是很明显的恐慌。我还是那个我,但是别人对我的期待,对我的态度,一夜之间就完全不同了——原因只是因为我成年了。

好了,看完上面的这个故事,接下来我们怎么让句子有变化呢?

第一,缩短句子,去掉冗余的信息;第二,把长句拆分,换成几个短句;第三,当不得已要用长句来说明一件事时,紧接着用设问句来调整句子的状态。

根据这三个方法,我们把上面的故事进行一下调整。

2010年,父母送我到广州读大学。当天晚上,一家三口,住在一间家庭房里。第二天一早醒来,我看到床头柜上有本厚厚的书,我好奇地爬起来,揉了揉了眼睛一看,书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正纳闷时,留意到书旁边有父亲留下的几行字,上面写着:生日快乐,从今天起,你就是一个负有完全刑事责任的成人了。

而后,爸爸问我,你懂我的意思吗?我点了点头,他继续说道:“打今起,你就是成年人了,社会不再把你看成孩子。以前,你说错了一句话,我们可以出面,说一句孩子还小,不懂事。今天,你说错了话,那你就是说错了,做错了事,你要自己想办法负责。”

听到这话,是什么感觉呢?一种是说不清来由的豪迈,而另一种就是明显的恐慌了。我还是那个我,但是别人对我的期待,对我的态度,一夜之间就完全不同了——只是因为我成年了。

我把主要进行变化的部分进行了加粗,你可以对比感受一下。下面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感觉要流畅干净许多?

总结

好了,今天的课程到这里也就接近尾声了。这节课,我们重点聊了聊语言文字的魅力。

合理使用语言文字能够让故事更加有韵味、流畅干净,也能够让你的故事给听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有时候我们会过多地强调情节的曲折,而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这个误区得多多留意。

具体应该怎么去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呢?我从用词和句型两个方面给你分享了我的方法。

在用词方面,我给你分享了两个基本方法。

第一,精确凝练:

第二,为你的故事构造画面感:

在句型部分,我们重点聊了要让句式有变化,这样可以使故事更加流畅干净。

要让句式有变化,我们可以这么来做:

小时候我就常听我父亲说,读一些文学作品,总是能让他口齿生香。起初,我是不懂的,后来,我才知道有些作品意味深长,隽永宜人,确实能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希望这节课能够助你把握住语言文字的魅力,讲出有画面、有回味的故事。

作业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并通过今天学到的方法,重新讲述和演绎这个故事吗?

等着看你的作业啦,如果今天的内容让你有所收获,也欢迎把这节课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