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七牛云许式伟。
上一讲 “72 | 发布单元与版本管理” 我们聊了版本管理中,只读思想给软件工程带来的确定性价值,它在软件工程质量管理中也是很核心的一点。
今天我们聊聊软件工程中,我们在质量管理上其他方面的一些思考。事实上,软件质量管理横跨了整个软件工程完整的生命周期。
软件工程与传统工程非常不同。它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不仅如此,一个软件工程往往是生命周期以数年甚至数十年计的工程。对于传统工程,我们往往把一个工程同时也称之为项目,项目工程。但软件工程不同,虽然我们平常也有项目的概念,但软件工程并不是一个项目,而是无数个项目。每个项目只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里程碑(Milestone)。
这些都决定了软件工程质量管理的思想与传统工程截然不同。在传统工程中,设计的工作往往占比极少,重复性的工作占据其生命周期的绝大部分时间。所以传统工程有极大的确定性。检查清单(Check List)很可能就已经可以很好地实现其工程质量的管理。
但对于软件工程来说,设计工作在整个工程中持续发生。哪怕是非设计工作,比如编码实现,也仍然依赖个体的创造力,同样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显然,检查清单(Check List)完全无法满足软件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管理软件工程的质量?每次谈软件工程质量保障的时候,我总会先画下面这张图:
它谈的是软件的生命周期,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软件中某项功能的生命周期。我们把软件或软件的某项功能生命周期分成两个大的阶段,一个阶段是开发期,一个阶段是维护期。开发期与维护期是相对而言的,只是在表征上,开发期有更强的设计属性。维护期虽然也持续会有设计工作,但是工作量会小一个数量级以上。
为什么划分出开发期与维护期是重要的?
因为开发期的时间跨度虽然可能不长,但是它的影响太大了,基本决定了后期维护期的成本有多高。
这也意味着软件工程是需要有极强预见性的工程。我们在开发期恰如其分地多投入一分精力,后面在维护期就有十倍甚至百倍以上的回报。
设计工作的质量至关重要。但是它执行上又不太有复制性,可复制的只是设计范式和设计思维。
我们只能在这种执行的不确定性中找工程上的确定性。
如何做到?
首先,做好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测试对软件工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是一项一次性的工程,我们可以基于常规的手工测试。但常规测试的缺点在于:
其一,一般常规测试是基于手工的,不具备可回归性。因此,常规测试的效率不高,一次完整的测试集跑下来可能需要几天甚至一周之久。
其二,易于缺乏效率,所以往往为了赶工会导致测试仅仅针对典型数据,测试的覆盖率往往也很低。
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往往几年甚至几十年之久,我们必然关注单次测试的效率。所以自动化测试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可回归性与提高测试的覆盖率。
自动化测试与常规测试相比,风格上有很明显的不一样,它有如下重要特征。
从分类来说,一般自动化测试我们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模块级的单元测试,一个是系统级的集成测试。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模块的单元测试都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原因是,单元测试的成本是最低的。
关于测试成本,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看。
其一,单元测试的实施成本低,最容易去做。不少高级语言比如 Go 语言甚至在语言内建的工具链上就直接支持。而集成测试虽然也有自动化的方法和支持工具,但是往往需要更高额的代价。
其二,减少问题发现的周期,进而降低问题的修复成本。单元测试将问题发现周期缩短,基本上在问题现场就发现问题,这降低了Bug的修复成本。如果问题在系统的集成测试阶段发现,那么从问题定位,到回忆当初实现这段代码时候的思路,到最终去解决掉它,必然需要多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
因此,我们鼓励更严格的单元测试要求,更高的单元测试覆盖率,以尽可能把发现问题做到前头。
但仍然有不少公司在推广单元测试上遇到了不小的麻烦,推不起来。
对于这一点,我们认为首先要改变的是对推广单元测试这件事情的认知。我们不把推广单元测试看作是让大家去多做一件额外的事情,而是规范大家做单元测试的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实际上单元测试大家都会去做,很少有人会不经验证就直接交付。但是验证方式上可能有各种 “土” 方法,比如用 print,用可视化的界面做输入测试,用调试工具做单步跟踪等等。
但是这些方法代价其实一样不低,但是却不可回归,正确与否还需要人脑临时去判断。
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办法去固化已知的 Bug,最大程度保留下来我们的测试案例。
这其实才是最核心的一个认知问题:我们应当重视我们的测试代码,它同样也是我们的开发成果,理应获得和模块的功能代码同等重要的地位,理应被保留下来。
解决了这个认知上的共识问题,自动化测试就能够被很好地推动起来。当前这方面的工具链已经非常完善,不至于会在工具上遇到太大的障碍。
其次,我们降低软件工程不确定性的方法是:持续构建,持续发布。
我们鼓励更小的发布。我们鼓励更短的发布周期,更高的发布频率。这能够让发布的负担降低到最低。
这种极度高频交付的机制与传统工程的质量管理机制迥异。但是它被证明是应对软件工程不确定性的最佳方式。为什么会这样?
其一,交付的功能越少,因为错误而发生回滚的代价越低,影响面越小。如果我们同时发布了数十个功能,却因为某一个功能不达标而影响整体交付,这其实是降低了软件的功能交付效率。更好的方式显然是把这个出问题的功能回滚,把其他所有功能都放行。
其二,交付频率越高,我们对交付过程的训练越频繁,过程的熟练度越高,执行效率也越高。当交付成为一个自然习惯后,我们会把交付看作功能开发的一部分,而不是以前大家对研发的理解,认为做完功能就完事,后续上不上线与我无关。我们会鼓励更多把研发的绩效与功能线上的表现关联起来,面向客户价值,而非仅仅面向功能开发。
当然这种极度高频交付的机制,意味着它对软件工程的系统化建设有更高的要求。
当然,除了日构建与发布平台外,我们也需要在其中加入各种质量管理的抓手。比如:
今天我们更加完整地探讨了软件工程的质量管理。整体来说,软件工程与传统工程在质量管理上的理念是迥异的,甚至往往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软件工程的核心在于如何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如果你对今天的内容有什么思考与解读,欢迎给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下一讲我们谈谈 “开源、云服务与外包管理”。
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