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篇的正文已经全部结束了,估计你学得也有点累了吧?时隔这么久,正文终于结束了,从今天起,我们继续加餐内容。

跟正文内容相比,加餐内容我希望尽量轻松有趣,帮你拓展知识面,主要是课后的一些小分享,有的会以讲故事为主,但我也希望它能给你带来收获。如果能够引发你的思考和共鸣那就更好了。所以,我也希望你在留言区,多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多多与我互动。

话不多说,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加餐的内容吧!

为什么国内企业不重视Code Review?

在专栏第80讲中,我列举了Code Review的重要性,在项目中执行Code Review会带来哪些好处,以及如何克服一些常见的难题,在项目中启动Code Review等等。今天,我们想再继续这个话题,和你聊一下Code Review。不过,我刚才也说了,今天的内容会相对轻松一些,我会主要给你讲讲我在Google做Code Review的一些经验和心得。

我们都知道,Google在Code Review方面做得非常好,可以说是很多公司学习的榜样。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的技术成长相当大的一部分得益于当年在Google的Code Review。所以,我也希望更多的同行能意识到Code Review的重要性,能够在项目中推行Code Review,受益于Code Review。

但据我了解,国内的大部分公司都不怎么接受Code Review,在开发中,根本没有Code Review的流程。所以,我一直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优秀的一种开发模式,在国内的技术圈内没有被发扬光大。很多人会认为,主要原因是,项目工期紧,没时间做Code Review。我觉得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少技术文化传承。

我们知道,普遍而言,越是大公司里的工程师,技术能力会越强,技术影响力会越大。这些公司的工程师,即便跳槽去其他公司,一般都会担任核心成员或者Leader的角色。但是,在国内,即便像BAT这些输出有影响力工程师最多的一线公司,也没有很好地实践Code Review,相对应的,这些公司的工程师也就没有一手的Code Review的经验和感受,更无法了解到Code Review的好处,也更不会在团队、公司,甚至技术圈中去推行Code Review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些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工程师一直接受着“996”狼性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即便跳槽去其他公司,作为资深员工或者技术Leader,他们也会带领新的团队开始996,最终导致整个IT行业的加班氛围都很浓,不加班反倒会显得不正常。

用996作类比,如果BAT这些比较有技术影响力的公司,内部对Code Review很认可,执行得非常好,从这些公司往外输出的工程师,就会像我一样,大力传播Code Review。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慢慢地,整个技术圈就会接受并且推行Code Review了。

实际上,据我所知,不只是我,只要是从Google跳槽出来的工程师,到了其他公司之后,都特别热衷于传播Code Review。而且,只要是被Google工程师带领过的团队,在开发流程中严格执行过Code Review的团队,对Code Review都无比认可。所以,我个人觉得,很多人不认可、不推行Code Review,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没有经历过Code Review,没有有经验的人来带。

实际上,才开始接触Code Review的时候,我也比较反感。我刚毕业就进入了Google,在此之前,上学的时候,尽管也写了很多代码,也参与过一些垂直课题的研发,但是,那时候的开发只是为了完成功能,从来没有考虑过代码质量问题、代码设计问题,更别提Code Review了。现在想想,自己当时对Code Review的认知水平,跟现在很多国内工程师的认知其实是差不多的。

所以,在一开始进入Google的时候,对于Code Review我也是不怎么接受的。我第一次提交的代码不足百行,就被Leader Review出了n多问题,而且大部分问题都非常细节,比如变量的命名不够达意、注释不够规范、多了一个空行、少了一个空格之类的。对于这些琐碎的细节,我当时心里挺排斥的,心想:我是来“造火箭”的,为什么成天纠结于这些“拧螺丝”的事情呢?

现在回去想想,当时的想法真的挺幼稚的。

如果站在团队协作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长期维护、多人参与、代码比较多的项目来说,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等与质量相关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Code Review作为保证代码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也就非常有必要了。如此吹毛求疵地执行Code Review,看似非常极端,但也表明了公司强硬的态度、坚定的立场,就是要把Code Review执行彻底。这也是Code Review没有在Google流于形式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在入职一段时间后,来来回回经过多次Code Review之后,我的代码质量整体提高了很多,被Review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少了,我也切身地体会到Code Review的好处。因此,慢慢地,对这件事,我从排斥变得认可。与此同时,我也慢慢地开始Review别人的代码了。

Google是如何进行Code Review的?

在Google,我们把每次提交的代码片段叫做一个CL,全称是Change List。它就相当于GitHub中的PR(Pull Request)。每个CL都要至少一个Owner和一个具有Readability的同事Approve,才能提交到代码仓库中。其中,Owner一般都是技术Leader或者项目负责人,而Readability是一个证书,表示你具有了写出可读代码、符合编码规范代码的能力。Readability会细化到每种编程语言,比如Java Readability、C++ Readability等。

如果你想申请某种语言的Readability,你就要提交一段至少包含100行代码、并且稍微有点复杂的CL给Readablity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会指派一个资深工程师Review你的代码,给你一些修改建议,然后,你需要根据修改建议对代码进行修改,再提交Review。这样来来回回几次之后,他觉得没问题了,就会给你颁发Readability。有了Readability之后,你的Review才真的能起到Approve的作用。当然,即便没有Readability,你对同事代码的Review本身也是有价值的。所以,并非只有Readability的人才能Review别人的代码。

在Google,每种编程语言都有对应的编码规范。但是,Code Review本身并没有统一的Check list。在Code Review的时候,除了编码规范可以参考之外,大部分都是靠工程师自身的经验来Review。不过,Review考虑的也无外乎这样几个常见的方面:代码结构是否合理、代码是否容易理解、业务是否正确、异常考虑是否全面、是否有隐藏的bug、线程是否安全、性能是否满足业务需求、是否符合编码规范等等。

Code Review听起来很复杂,要考虑的点很多,但实际上,等到你做熟练了之后,并不会花费太长的时间。一个CL从提交Review到最终合并到代码仓库,一般也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当然,对于一些比较大的CL、比较复杂的CL、有比较多争议的CL,以及一些新手的CL,可能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不提倡太大的CL。太大的CL对代码审查者来说是很大的负担,Review过程会很慢,会导致代码迟迟提交不上去。

对于比较复杂的CL,我们一般建议要写好文档,或者通过类似Jira这样的项目工具,详细描述CL的前因后果、上下文背景。这样,代码审查者就能一眼看懂代码包含的设计意图。对于争议比较多的CL,我们建议直接当面沟通,这样也更加有效率。对于一些新手的CL,因为他们对编码规范等不熟练,可能来来回回要改好几次,才能满足要求,但这个过程是每个新人都要经历的,多改几次就好了。

实际上,Code Review并不神秘,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Code Review的事情,可以去读一读Google官方公布的Code Review最佳实践。当然,如果有什么疑问,你也可以在留言区问我。

让国内大部分IT从业人士认识到Code Review的重要性,形成Code Review的技术文化,可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不过,我特别希望,你在学完专栏之后,能够意识到Code Review的重要性。有朝一日,当你成了领导,有了话语权、影响力之后,能够推动在团队、公司内进行Code Review,甚至为Code Review在整个国内技术圈中发扬光大贡献一份力量。

课堂讨论

你觉得为什么国内的大部分公司都不重视Code Review,在开发中都没有Code Review流程呢?你觉得如何把Code Review在国内技术圈中发扬光大呢?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欢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如果有收获,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