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自游。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区块链是一个多么新颖的技术,其实不然。它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本身并没有创造新的技术,只是将几种已经成熟的技术进行组合,是融合性创新。
而我们初步开始学习区块链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其技术特点,并且了解它的技术基础。今天这一讲,我会通过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带你探索区块链的技术基础,同时帮助你掌握区块链技术最重要的三个特性。
经常有人问我什么是区块链,一般情况下,我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是程序员,我大概率会说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KV数据库。而如果你是小白,我可能会用几个词回答你:三人成虎,人云亦云,少数服从多数等等。
我的回答不一定准确,但一定最能符合当时受众的心理预期。而当我面对你们,面对拥有各行各业背景的受众时,为区块链概念下一个定义,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因为每个人理解不同,过于纠结定义反而会忽略本质,所以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放在理解区块链技术基础和特性上。
其实,区块链技术发展到现在,尤其在以太坊将智能合约的概念与区块链技术融合之后,区块链已经变成了现实与网络的媒介,可以说区块链是价值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个人的理解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打通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屏障,将物质虚拟化,将价值实体化。未来的互联网流转的不是信息,而是活生生的价值。
未来可期,不过也要始于足下。我们不妨先回归现实世界,前段时间,网上有一张图引起了广泛传播,被网友戏称为“区块链技术实体化”。拿这个例子来说明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再适合不过了。
这是辽宁沈阳一小区大门,业主用多把锁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简单的门禁系统。谁家有车谁就加锁,每把锁都有标识,小区车主只需拿钥匙打开对应锁头,就能打开大门。这样就防止了外来车辆占用小区车位,不得不说,高手在民间。
那这个例子是如何具象化表达区块链技术特性的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区块链有哪些特性,一般我们认为有3点,分别是:
结合这个实例,我们来一一理解这几个概念。
在这个小区门禁系统中,每把锁代表着一家小区业主,他们不需要物业公司统一管理,只需要管理维护自己的锁就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每一把锁有大有小,有贵的有便宜的,业主也可能有多辆车,但在这个系统中他们没有地位上的差别。而且,当有新的业主加入或者有业主搬走,只需要增加或去掉相应的锁就好。
你有没有发现,这里面就蕴含了去中心化的概念,门禁不再由物业公司这个“第三方机构”统一管理,每把锁都是管理的一部分。
同样的道理,区块链存在的初衷就是去除中心化的第三方机构(可以回看第1讲),整个网络的数据及状态是由网络中所有的节点共同维护的,他们没有地位上的差别,有的只是可支配的资源的不同,且任一节点离线也不会影响系统的运作。
你可以自己试着先推演一下,想要实现去中心化,应该选取怎样的网络模型和存储模型呢?
没有中心节点的系统从某种角度来讲,可以说每一个节点都是中心,每一个节点都能对外提供服务,同样也能从其他节点请求服务,而这也正是点对点网络模型的特性,可以说,节点互为彼此的数据生产者及消费者。
另一方面,因为节点角色对等,因此每一个节点存储的数据应该是一致的,都独立地维持一条完整的区块链链式结构,即便一些节点数据丢失,但只要还有一个节点完好,历史数据就不会丢失。这有效地避免了单点故障带来的系统崩溃,相较于传统的数据灾备模式,其可靠性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当然,去中心化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现阶段来说区块链去中心化本质上是相对去中心化,我们也可以叫做多中心化。我们在理解概念的时候,不仅需要理性思维,更要学会使用感性思维去接受中间过程的渐变。
在门禁系统中,每把锁记录了业主的相关信息,是跟业主一一绑定的,这就可以在异常情况下对破坏规则的业主进行追责,比如忘记锁门而导致外来车辆进入小区,这体现了该系统的可追溯性。
在实际区块链运转中,同样是完成信息追溯这件事儿,道理虽然相通,但是更为复杂,我来给你说一说。
对单个节点来说,区块链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时序数据库。每一次对系统的操作,实质是在每个节点数据库中存储了相应的数据及日志。且每一份数据都不是离散的存储,而是按时间顺序前后关联在一起,新的数据一定是从某一组之前已存在的数据派生而来。
依照这种关联,如果想回溯数据的状态变更历史是很容易的,只需要依次往前查找,一定会找到数据的初始状态。
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区块链存储技术,存储主要关注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关系,包括交易以及区块的数据结构,交易与区块的关联关系,区块状态的存储模式等等。
另一个技术特点是不可篡改,这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初学者搞混的概念,所谓篡改,就是私自的不被认可的修改,而不是不能修改。
我们回顾例子,可以发现业主手中的钥匙与锁是一一对应的,没有钥匙或者用错误的钥匙,车辆都是进不了小区的。
社会车辆要想进入小区,可能会采取盗用某一业主身份,多配一把钥匙或者添加一把锁,这就是篡改。而只要被业主委员会发现,就会及时纠正错误,将社会车辆清理出去,也就实现了不可篡改。
在区块链中,实现不可篡改需要两种技术来保障。前面例子里“锁”的功能由密码学技术实现,而“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则是由共识算法来扮演。
前面我们讲过,单个区块链节点中的数据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串联存储的,而串联的关键就利用了密码学中的哈希算法。
哈希算法可以把一段数据变换成固定长度的数据指纹,而且只要数据有细微变化,得到的指纹也是大不一样的。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将前一时间段的数据指纹与后一时间段数据整合在一起。周而复始,后一时间段内的数据永远都会包含前一时间段的数据指纹,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由数据指纹串联的信息链条。
如果有一个作恶者想要修改中间某一时间段的数据,那么依照哈希算法原理,其对应的数据指纹则会改变。因此他不得不依次修改后续的每一个时间段的数据,否则数据链条就会在他修改的这一刻断掉,不再具备可追溯性。
我们可以把困难进一步放大,想一想如果作恶者真的把本地节点的所有数据都篡改一遍,又要怎么应对呢?
这时候就要让共识算法出马了,它可以保证整个系统的数据不被篡改。所谓共识,就是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保持数据的一致性,而如果出现数据不一致,大多数共识算法都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区块链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的数据都是一致的,作恶者只是篡改了自己维护的单个节点,从整个网络的维度来看,依旧是以大多数节点的数据为正确数据。
最后,我想提醒你,看问题不能只看一面,不可篡改其实是一个辩证的特性。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意味着如果作恶者能够控制大多数的节点资源,那么篡改区块链是可能的。
在一个健壮且足够分散的网络中,篡改所要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几乎不可能成功。而一旦成功,剩下的少数派才是妄图破坏区块链共识的作恶者,以太坊的硬分叉(不熟悉可以回看第1讲)就是一个典型。
在这一讲中,我们用一个具象化的例子直观理解了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同时我们也在其中穿插着带入了区块链技术基础。
如果从纯技术的角度讲,区块链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推动力,它利用了存储、密码学、点对点网络及共识算法等基础技术的融合,提供去中心化、可追溯以及不可篡改等特性,可以用来解决互联网中的信任及安全问题,从而推动互联网从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的变革。
你可能觉得刚才的解读有点书面化,为了帮助你理解,我再给你分享一个通俗版本的:可以说存储是砖头,密码学是钢筋,点对点网络是混凝土,而共识算法是设计图纸,以他们为基础,揉和在一起,就构建了区块链这座精妙的上层建筑。
我想和你强调的是,区块链技术并不是教条主义地照本宣科。比特币是区块链,以太坊也是区块链,技术本身也并没有规定实现的唯一路径。
我更愿意将区块链技术理解为区块链协议,只要能满足其技术特性,人人都可以设计并实现属于自己的区块链。在后面的几讲中,我会着重为你剖析区块链技术基础,希望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在此之前,你是如何理解区块链的呢,能否用一两句话简短地说明?这一讲以后,你对区块链概念的理解有何变化?
欢迎你在留言区跟我互动,主动思考、积极交流会让你更有收获。
好,我是自游,我们下一讲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