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超级访谈:对话张雪峰》这个专栏,我是专栏编辑利莹。
两个月前我和极客时间总编辑郭蕾去上海,采访前饿了么CTO张雪峰,我问他“饿了么曾经经历收购百度外卖,后又被阿里收购,技术团队经过不断分合,以及比较复杂的融合过程,你有什么感悟吗?”他给我讲了讲在不同的角色里,要保证什么样的心态。
假如你是收购方,刚开始的心态一定要有包容性,因为以胜利者的姿态去收购,被收购方总会是难受的,要理解。在收购百度外卖的时候,上海的同学就是包容性不够。那假如你是被收购方,也不用太紧张,提前设定好期望值,面对最终的结果就好。
这个回答是他真实经历过后的感悟,在动荡的组织中如何调整心态,很重要。收购百度外卖面临的是两个同质业务的融合,且从技术角度,是一个技术相对弱的团队收购技术相对强的团队;而被阿里收购是补充阿里生态,面临的情况是技术强的团队收购技术相对弱的团队,这是两个类型的案例,他给我做了这样的分析。
其实对于饿了么的这段历史,相信很多同学也略知一二,当然最后饿了么走向被阿里收购的终点,很多人唏嘘,昔日的独角兽企业,没有逃脱这个结局。但在饿了么的发展过程中,对外竞争与对内整合,都在体现一家企业顽强的生命力。
收购与被收购的故事,相信身在其中的人会有更深刻地体悟。张雪峰作为参与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我们的采访中,也分享了他自己的很多故事。
张雪峰从毕业后经历过几段工作,第一段是跟随国内最早的Blogger毛向辉做教育软件,两年后跳槽到第二家公司,很高兴拿到薪资翻倍,之后进入一家外企,他最大的喜悦是获得了正式地晋升。再然后就是被大家熟知的:进入微软、出来创业、成为携程国际BU CTO再到饿了么CTO,他的职业成长也是在不断做选择的过程中。
进入饿了么是张雪峰职业生涯里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他和饿了么这个企业更是相互成就。我们往往会更关注他“CTO”这个标签,但他其实也是从一个普通程序员一步步走到CTO的岗位。
说一说他的成绩吧,在最初加入饿了么的三年时间里,他将技术团队从几十人扩张到近2000人,引进工程界学术界诸多技术牛人;饿了么所能支撑的日订单量级从几十万到千万。这背后的人才吸引、技术文化土壤打造、底层架构建设过程虽然艰难,但最终都变成饿了么飞速发展的坚实后盾。在IT圈,饿了么拥抱开源,还有如异地多活、智能调度等这样的技术实践非常具有行业影响力。
但他自己评价自己“算是做出一点成绩的,就是跟这个团队的融合是最成功的。”我想,这也源于他对组织融合、文化融合之难的体会。
在采访过程中,他更多讲了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一些教训、失败或者要去反思的地方,比如:
收购百度外卖后,在团队融合这件事上不够果敢。为了照顾两边情绪,一直不敢做大尺度融合,虽然留住了百度外卖技术团队三分之二的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团队内耗。
在异地多活的技术决策上有过犹豫,没有一步到位。饿了么异地多活外界以为是一步到位,其实没有,在做异地多活之前还做了灾备,花了不少钱,他认为这是在技术决策上的一次偏差。
不搞团建,他自认为这是有错误的。有人跟他吐槽过,不搞团建,没有让团队之间良好的关系建立起来。对他来说,更是导致后面要付出更大成本去做协调,他最后也反思应该多搞搞能够让大家互相吐露心声的活动。
另外,还讲到管理1800多人这样规模的技术团队的无奈,1800多人的时候,这位CTO已经做不到让绝大多数人能够享受这个工作的过程,也很难管到一线,很多一线工程师都不认识这位CTO。张雪峰离职的那天,办理离职的IT跟他说,我还是第一次见您的面,他跟我说在那个情境下感觉是很惭愧的。
对于自己的职业经历,特别是在饿了么的经历,他和极客时间做了分享。我们聊了100多个问题,除了上面的故事,我还问了他这些问题,比如:
开始采访前,我是非常期待这些问题的答案的,如果你和我一样,那就从接下来的访谈中找答案吧!在极客时间,让技术人发声,为技术人发声,一直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们希望有更多技术人能分享自己,分享他们看问题的视角。这也是我们做这个专栏的初衷。
接下来每一篇内容我们都会以访谈形式展现,欢迎你多发表看法,如果你觉得内容不错,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