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张鹏。
上一讲,我为你介绍了洞察规律的方法。洞察到规律,找准发力点,我们就形成了初步的复盘结论,接下来就到了复盘五步法的最后一步,制定计划,它正好对应CLAP模型的规划环节。
在上一讲提到的Uber复盘案例中,华东区域管理层通过因果循环图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为了满足更多需求,最关键的是更多司机和更多区域覆盖。
如果你是区域总监,你会怎么制定下一步的具体目标和计划呢?
这些问题都是你要考虑的。毕竟光有一个粗略的方向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得出能够落地的目标和计划,你还需要更系统地思考,更细致地规划,这时候就要用到OKR了。
OKR的全称是Objectives & Key Results,意思是目标和关键结果。作为应对VUCA时代不确定环境的目标管理工具,OKR近几年在中国的创业圈大火。
OKR最早是由Intel的前CEO安迪·格鲁夫提出的,并且在Intel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让当时还是Intel实习生的约翰·道尔非常着迷。
等到了1999年,约翰·道尔已经成为风投公司凯鹏华盈(KPMG)的董事会主席。在投资谷歌的时候,面对谷歌的两位25岁左右、没有什么企业管理经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约翰·道尔把OKR引入到了谷歌,谷歌业务后来也呈现出指数级增长,让OKR的效果再次得到验证。
再后来,包括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在内的多个硅谷创业公司都陆续引入OKR作为管理工具。约翰·道尔还出了一本书Measure What Matters(《这就是OKR》),这本书是介绍OKR的开山之作,也是我个人认为迄今为止关于OKR写得最好的一本书。
我在决胜网担任HRVP的时候,有一个投资机构叫线性资本,其中的一个创始合伙人叫王淮,他是FaceBook的第一个华人研发经理,写过一本畅销书,叫《打造FaceBook》。
2015年,他来我司做高管访谈的时候告诉我:“你们公司的管理很适合用OKR,建议你去了解一下。”于是,我开启了对OKR的探索和实践之路。
当时国内关于OKR的书还非常少,于是我从与FaceBook和Google的员工访谈开始,详细地了解OKR的运作机制和文化背景,并且在工作中实践和总结。
后来,我在咨询顾问工作中,也帮助了很多创业企业甚至是成熟企业引进OKR,满足它们对高速增长和转型的需求。
在我看来,OKR的底层逻辑非常简单,只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O:我要去哪儿?
KRs:我怎么知道我正在去那儿的路上?
很多公司最早使用OKR的部门或者岗位都和研发有关,因为传统的KPI很难量化研发人员的工作。作为程序员,你能说解决一个Bug的价值就一定比解决100个Bug的价值低吗?或者说作为诗人,写了两万首诗的人(比如乾隆皇帝)就一定比只有一首诗流传下来的人(比如《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文学成就更高吗?
但是如果你以为KPI无法考核的工作,只要全都甩给OKR就行了,那就太天真了。因为KPI和OKR都有各自的优势,有些问题其实KPI是可以解决的(甚至用KPI解决更合适),只是你不知道如何设计而已。
关于KPI和OKR的选择策略,我画了一张矩阵图来说明:
另外,业务可能在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之间转化,也可能在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之间转化。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来的方式可能不再适合,所以KPI和OKR最好也能及时地动态转化。
总之,复盘是一个认知提升的过程,每一次提升都会带来巨大的改变。当你想要探索未知、期待做出增量的时候,OKR就会是你最好的选择。
OKR设定完成之后,需要做具体的执行计划,也就是AP(Action Plan),意思是行动计划。没有具体行动计划的目标和结果也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全部连通起来才有意义。
那么,怎么使用OKR呢?在用OKR制定目标和计划的时候,你会遇到三层挑战。
第一层挑战是,从O到KR。
O需要是鼓舞人心的,定性而非定量的(更关注目标的意义),并且降低与其他的O的耦合度,从而让团队可控,有时间限制的,符合SMART原则的(第8讲介绍过,KPI中的A是Attainable可达成的,而OKR中的A是Aspirational有野心的)。
KR需要是有挑战的,定量的,具体的,双向认同的。
O要能被KR支撑,它们之间要符合因果关系而非分解关系,KR之间要符合MECE原则。
举例来说,如果你在营销部门,你的OKR中的O是总销售额100万,那么KR绝对不能是把这100万分给A员工50万,B员工30万,C员工20万,因为这样他们只是知道一个数字,仍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你可以应用这个公式:
销售额 = 流量 × 转化率 × 客单价
设定KR的思路是:
第二层挑战是,不同部门之间的OKR对齐。
很多项目涉及部门之间的协同,比如研发与市场、生产与销售等。所以,部门之间需要充分对齐,并且建立协议机制,这样才能形成“1+1>2”的效果,否则很容易在回顾目标的时候扯皮,复盘的时候甩锅和背锅。
终极挑战是,找到正确的O。
“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要难得多,这是我做顾问的过程中体会最深的一点。上一讲介绍的因果循环图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尽量考虑周全,但最终能否找到正确的O,还是取决于你对业务、市场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Uber华东区域的管理层制定的OKR:
O1是“招募更多司机”,它拆解出来的KR1是“所有地区的司机基数提升20%”,关注的是司机数量;KR2是“所有活跃地区的司机平均工作时长提高到90小时/周”,这说明光有司机数量还不够,还需要司机工作时间长,才能满足更多乘客乘车的需求。
O2是“提高更多覆盖率”,它拆解出来的KR1是“上海的覆盖率提升到100%”,这是华东最重要的城市优先级最高的表达,是重点城市深度服务的要求;KR2是“所有活跃城市的覆盖率提高到75%”,这是广度的要求;KR3“通勤高峰期,覆盖区域的接客时间小于10分钟”,这是满足缩短接客时间的需求。
O3是“提高司机满意度”,这一点并没有在业务分析的因果循环图中反映出来,但它也是一个深度业务洞察的体现:司机满意度不高,会导致乘客的服务满意度下降。之前很可能没有设计过这项指标,所以KR1是先“定义并评估司机满意度”,KR2是“提升司机满意度大于75%”。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项OKR中O和KR都有因果关系,如果KR达成,O就可以视为达成,并且KR之间都符合MECE原则——“完全穷尽,互相独立”,所以这是一个很棒的OKR。
至于Uber的Action Plan,因为还在保密期,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详细讲了。
制定下一步的目标和计划之后,复盘会议就可以结束了。结束之后,复盘团队需要在第一时间对以下内容进行归档。
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复盘团队的记录人负责填写(分工详见第5讲),要求详实、客观和完整。
目标的意义是回答“当初是为什么设立这个目标”这个问题。
列出成功和失败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用表格形式整理OKRAP的内容。
以上四个部分的内容,都需要备份到所属项目组的知识库中,分类归档。
这一讲,我介绍了使用OKR制定目标和计划的方法,并且整理了复盘会议结束后需要归档的材料。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重点内容:
最后还想强调一点,OKR和复盘是应对VUCA时代的最佳拍档,我辅导过的创业公司中,甚至有一些只依靠这两种工具就在业内做到了非常靠前的位置。如果你有时间,建议认真读一读约翰·道尔的Measure What Matters(《这就是OKR》)。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留一道思考题给你吧。
刚才因为商业保密的原因,我无法详细展开Uber华东区域制定的OKR的AP(Action Plan)。请你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负责人,会怎么设计呢?
欢迎把你的答案写在留言区,和我一起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