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宝玉,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作为程序员,你应该有产品意识。

最近电视剧《都挺好》热播,没想到其中一段台词却引发了很多程序员的集体焦虑。台词说的是:“作为一个程序员,你的年龄已经很大了!我问你,你学新东西有年轻人快吗?”

是呀,年纪越来越大,而新技术却层出不穷,是难免会焦虑。但如果你真的每个新的热点技术都去跟,都去学,就可以不焦虑了吗?我看也未必,因为新技术一直会有,学习也都是有成本的,只要你不能一直跟上新技术的步伐,你就会一直焦虑。

那焦虑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我看来,焦虑通常来源于压力,压力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对未来的不确定来源于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不知道未来是不是还能持续创造价值,会不会失业。

会不会失业,取决于你创造的价值是否高于你的工资水平,否则确实是有失业的风险。所以要想不焦虑,我们就要考虑如何提升自身价值,只要自己创造的价值够大,就不担心自己会失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焦虑。

程序员的价值

虽然通常来说,技术水平越高,工资越高,但并不都是这样。你的工资,通常是和你创造的价值正相关的。而程序员的价值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你的价值体现在你所做的产品之上。

也就是说,你所做的产品越有价值,你的价值就越大,相应的工资也就会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个公司内,负责热门产品的部门,奖金都能多分一点;在效益好的公司,不但不担心裁员,反而钱也拿的多。这些年程序员的待遇相对于其他行业要高,也主要是因为软件和互联网行业的产品估值高。

所以说,程序员的价值,并不完全是体现在技术上的,而在于用技术做成了产品,产品创造了价值,再回过头来成就了程序员的价值。

第二,你的价值体现在团队中的稀缺性。

很多时候程序员其实没机会去选择产品的。但即使在同一个产品中,技术水平相当的程序员,价值也有差别。那些价值高的程序员通常在技术上或者技术之外都有一技之长:

这些有一技之长的程序员,能帮助团队创造更高的价值,也因为其独特性,难以被取代,具有稀缺性,所以价值也更大。

那怎样来提升价值呢?努力提升自己技术水平,让自己成为技术大牛,这肯定是每个程序员都坚持在做的事。但技术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后,会有瓶颈的,进展会非常缓慢。

这时如果也在其他领域同步发展,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有的程序员会发展写作能力,写很多好的技术文章,在业界具有影响力;有的培养产品意识,让自己在技术之外,还能更好理解产品需求,能很好地和产品经理沟通,根据业务需求做出好的设计,写出高质量代码,帮助团队在项目过程上做的更好。

写作固然是提升个人价值很好的方式,但要在写作上有成就,需要建立在长时间不断练习的基础上。而产品意识,是程序员的固有思维中比较欠缺、正好可以互补的,相对比较容易掌握,也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什么是产品意识

产品意识,本质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站在产品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细分一下,产品意识包含:商业意识、用户意识和数据意识。

商业意识

所谓商业意识,就是所做的产品是要有商业价值的。比如说成功的商业产品有Windows、iPhone、Google等,这些产品不仅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也能创造商业价值,让这些公司变成成功的商业公司,雇用了大批优秀的程序员,从而可以继续研究更多产生商业价值的产品。

其实很多程序员也有做产品的梦想,而且也有人付诸行动,业余时间做了不少产品,但是鲜有成功的。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做的产品其实没有什么商业价值。

比如说程序员热衷于做个Github客户端、博客系统,虽然说确实有用,但是却没什么商业价值,没有用户愿意付钱,导致难以持续。

商业意识的另一方面其实是成本,成本意识也是程序员容易忽视的。比如说:

如果程序员有商业意识,就可以在项目中有更好的成本意识,为项目节约时间、经济等成本,帮助团队打造更有价值的产品。

用户意识

所谓用户意识,就是说做产品时,你要能挖掘出用户的真实需求,让产品有好的用户体验。这需要你要有同理心,能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和体验产品。

大部分程序员可能更多专注于程序上,所以在用户意识上确实有所欠缺。举例来说:

如果程序员能跳出纯技术的局限,多一点用户意识,想到的问题将会多了很多维度,比如说:

做到这样,无论对产品还是对自身,都是价值的提升。

数据意识

所谓数据意识,就是在产品设计、产品运营时,通过数据来发现问题、证实结果。

典型的有A/B测试,通过数据来发现用户更喜欢哪个功能,哪个功能带来更多的收入。像微博的“时间乱序”功能,虽然很多大v吐槽,但是数据证明了这是一个好的产品设计,最终还是一样上线。上线后新浪根据数据不断优化,到现在反倒是很多人喜欢这个功能。

程序员虽然逻辑很好,但是大多对数据倒是不敏感,对编译警告、测试覆盖率、程序Crash的比例、API错误率、一个函数内上千行代码、性能指标等等这些数据经常选择性忽略。

还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语言框架之争,程序员经常为某些语言或者框架争论不休,其实不妨基于数据分析,讨论上会更加客观。比如,从数据里你就可以明显看到jQuery和React近些年在前端的发展趋势。

其实产品意识,并不难理解,只是需要你往前更迈一步,在商业意识、用户意识和数据意识上去多思考,就可以帮你在项目中做的更好。

如何培养产品意识?

那么程序员要怎样培养产品意识呢?要培养产品意识,其实和程序员转管理的类似,首先要解放思想,然后要改变习惯,最后要多实践。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我们逐条展开来看。

首先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其实就是说,对于程序员,不要总是单纯的用技术眼光看问题,也可以从产品的角度看问题。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举个例子,办公聊天软件Slack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是一款在线沟通协作软件。在国内可能知名度要低一些,但是在海外有大量企业用户,非常的火。

这款软件在刚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不过那时候我觉得这不就是一个聊天室么,我都能写一个!我站在技术角度也做了不少分析:

  1. 这个软件前端还是用的jQuery,如果用React应该可以做的更好;
  2. 这个软件跨平台是基于HTML5,如果是原生代码也许性能可以更好;
  3. 还是REST API,如果用GraphQL那API请求效率会更好;
  4. 从国内访问的话,速度太慢了,应该架设一些国内的服务器或者CDN。

而现在,我会同时也从产品角度分析Slack:

  1. 它的商业价值,在于它把工作的沟通,变得高效又好玩;
  2. 消息都在云端,检索也方便,也不担心像微信一样换设备消息就没了;
  3. 其开放API的设计,让它和很多其他办公软件可以无缝集成,极大提升了效率;
  4. Slack需要付费才能查看到10000条之前的消息,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当你已经有10000条消息时,说明已经有足够的意愿去付费了。

其实这两个角度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很多程序员熟悉的技术思维,一种是产品思维。

技术思维会关注用什么技术,关注技术细节,关注功能“如何”实现;产品思维会关注用户体验,关注一个功能所创造的价值,会去思考为什么要或者不要一个功能。

这两种思维不同,也很容易导致沟通上的误解。比如程序员会更多考虑技术实现,产品经理会更多考虑产品设计。如果都能往前迈一步,程序员有产品意识、产品思维,产品经理能有一点技术思维、工程思维,那么相互沟通起来就会更通畅。

这两种思维之间的差别,其实也正是要培养产品意识的关键点。要想培养产品意识,就是要从纯粹的技术思维,有意识地培养产品思维。从关注技术、技术细节,到关注用户体验,关注产品创造的价值。

然后要改变习惯

改变习惯是是指在日常使用产品、开发产品的时候,多站在产品的角度思考,去思考它的商业价值、用户体验、使用场景等等。

比如你学习专栏用的极客时间App,你聊天用的微信。使用一些具体功能时,可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也许你没法马上有清楚的答案,但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

如果你是程序员,在开发功能、设计架构的时候,也不妨跳出技术之外,从产品角度思考一下:

一个常见的场景就是,产品经理一下子提交了一堆新的需求任务,影响了正常的开发进度,这时候你不一定要拒绝他,你就可以和他一起把需求的优先级梳理一下。你就知道哪些要优先做,哪些其实没有那么着急,方便更好的安排你的工作。

还有像产品经理提交了一个技术很复杂的需求,你可以不用着急马上拒绝或者说要很长时间,而是跟他探讨一下这个需求背后要解决什么问题,是不是可以有替代的解决方案,既能降低技术难度又可以满足需求。

自己开发的功能模块完成后,可以把自己当成用户试试,如果觉得体验不好或者有更好的建议,都可以反馈给产品经理。

最后要多实践

光有理论还不够的,最好能自己实践一下。

你不妨在业余时间做个小应用程序,或者设计一个原型,做完了再找你的朋友试用一下,让他们提提意见。在做产品的过程中,你自然会去站在产品的角度去思考,这会让你对产品方面有更多感悟。

其实不用担心没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自己的需求、家人和朋友的需求中,去找到合适的产品需求。我当初做过很多产品都是这样的来的:

用心观察,类似的需求你也可以找到很多。

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分析了程序员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所创造产品的价值和自身的稀缺性。程序员有产品的意识,可以帮助产品和自身提升价值。

产品意识,主要包括商业意识、用户意识和数据意识。要提升产品意识,首先要解放思想,然后要改变习惯,最后要多实践。

当你慢慢培养了产品意识,不仅可以通过技术来打造更高价值的产品,也可以让你在技术之外有一技之长,能在项目中创造更大价值,减少技术快速革新带来的焦虑感。

课后思考

请你也从技术角度和产品角度分析你常用的一款产品,同时也欢迎你分享一下你对于产品意识的思考或故事。欢迎在留言区与我分享讨论。

感谢阅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一些启发,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