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郑晔。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给你讲了软件设计的各种基本工具。我们学习了程序设计语言,知道怎样把设计更好地落地;学会了各种编程范式,知道了可以用什么样的元素去做设计;我们还学习了设计原则与模式,知道了怎样组合分解出来的各个元素。

工具都有了,理论也武装上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实践呢?或者说,我要去分解组合的东西是从哪而来的呢?这就需要你对设计方法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了,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在真实世界中,解决具体问题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那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就来谈谈设计方法的话题,一起了解一下设计的基本过程。

首先,你知道哪些设计方法呢?

我知道的一种做法是,有些人一上来会先设计数据库,因为他们觉得,程序就是数据加函数。数据呢,就要存到数据库里,剩下的就是根据需要对数据库表进行增删改查。但是从我们之前的讲解中,你可以看出,这种思路实际上是一种结构化编程的思路。

后来有人就用面向对象的思路,先来找实体,也就是对象,当然这些实体也要有一些能力。最终,这些对象还是要写到数据库里,同样也是要提供增删改查的能力。

你看,这两种做法本质上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围绕着数据在做文章。在业务需求不复杂的年代,围绕数据做文章的做法还能满足开发的要求,但随着软件日益深入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软件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做法就越发显得笨拙了。

对,软件会越来越复杂的。当软件变得复杂起来,如果我们靠着程序员们本能的做法,就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很多人探索了不同的做法。

在诸多的探索之中,有一种做法逐渐脱颖而出,它成功地解决业务软件开发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这就是领域驱动设计。虽然它不是万能药,但对大部分人面对的场景而言,它都能够有效地应对。

领域驱动设计

领域驱动设计(Domain Driven Design,简称 DDD),作为一个新的设计方法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从 Eric Evans 的著作《领域驱动设计》正式出版开始的。

这种设计方法通过使用通用语言,让业务人员加入到设计过程中,拉近了业务人员与开发人员之间的距离,打破了组织的藩篱。同时,还提供了一套标准的建模方法,帮助团队识别业务模型,避免程序员犯下一些低级错误。

按理说,这种设计方法这么好,应该很快流行起来才对。然而真实情况是,很多程序员都不知道 DDD,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Eric 的这本书写得实在不怎么样。要想从中读出味道,你得比较懂DDD,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懂,这就是矛盾的地方。所以,DDD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埋没了。

不过,后来,随着微服务的兴起,人们越发认识到,微服务的难度并不在于将一个系统拆分成若干的服务,而在于如何有效地划分微服务。这个时候,人们发现,DDD才是最恰当的指引。关于微服务和 DDD 之间的关系,我在《10x 程序员工作法》里已经讲过了,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DDD的好,准备学习DDD 了。但你只要一打开 DDD 的书,一大堆名词就会扑面而来:限界上下文、聚合根、实体、值对象,等等。我该如何下手学习呢?这是摆在每个DDD学习者面前最严峻的问题。

学习 DDD,就要从理解 DDD 的根基入手:通用语言(Ubiquitous Language)和模型驱动的设计(Model-Driven Design),而领域驱动设计的过程,就是建立起通用语言和识别模型的过程。

通用语言

通用语言,就是在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之间建立起的一套共有的语言。要知道,在从前的设计方法中,业务人员总是把问题扔过墙头,让开发人员去解决。可是,业务人员说的都是业务名词,比如:产品、订单等等,而开发人员嘴里全是技术,比如:线程、存储等等,二者除了最基础的几个概念之外,其他的内容基本是没法沟通的。所以,一道人为鸿沟就在开发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形成了。

我们在第1讲说过,软件设计是要在问题和解决方案架设一座桥梁,好的设计要更接近问题。开发人员对解决方案一端简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对业务一端理解则通常不够充分。而通用语言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开发人员的思考起点拉到了业务上,也就是从问题出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填平了那道人为的鸿沟。

通用语言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业务中有哪些概念以及哪些操作。比如说,我要做一个电商平台,就要有产品、订单的概念。其中,产品就要有上架、下架、修改产品信息等操作,而订单就会有下单、撤单、修改订单等操作。

在业务人员看来,这里说的都是自己擅长的事情,自己就可以有更多的发言权。在开发人员的视角,概念就是一个一个的类,操作就是一个一个的方法,也很好理解。所以,有一套通用语言,双方皆大欢喜。

但是,通用语言是从哪来的呢?也就是说,如何设计通用语言呢?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一起,找一块白板,把各种概念都写在上面。然后,双方重新进行分类整理。

这里面的重点是,让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在一起。如果只让一方出现,结果又会是原来的样子,因为你没法判断,这里面的语言对方是否听得懂。

这种做法很简单,但通常都不够系统,会存在各种遗漏。所以,有人探索出一种更正式的实践:事件风暴(Event Storming)。

事件风暴是一个工作坊,基本做法就是找一面很宽的墙,上面铺上大白纸,然后,用便利贴把识别出来的概念贴在上面。当然,前提依然是让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都参与其中。

这个实践之所以叫作事件风暴,因为它的关注点在于领域事件。领域事件是用来记录业务过程中发生过的重要事情,比如,作为电商平台的工作人员,你想知道产品是不是已经上架了,这个领域事件就是产品已上架;作为消费者,你会关心我的订单是不是下成功了,这个领域事件就是订单已下。

人们做了一个动作,都会关心做过这个动作之后的结果,所以,领域事件用的描述方式都是过去式,比如:OrderPlaced。

事件风暴这个工作坊主要分成三步:

至此,我们已经把最核心的内容找出来了。通常,在工作坊过程中,为了增强趣味性和清晰性,不同的概念会用不同的颜色的便利贴标识出来,比如,领域事件用橙色、命令用蓝色、实体/聚合用黄色等等。

其实,用不同的颜色建模,事件风暴并不是独一份。Peter Coad也曾提出过一种四色建模的方法:

他还写了一本《彩色UML建模》(Java Modeling in Color with UML)介绍这种方法。我在ThoughtWorks的前同事徐昊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这种方法做了一些更新,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

当然,这里的事件风暴,我只是描述了最简单的一个过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会有更多的细节。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让不同角色的参与其中,让知识在所有人的头脑中进行构建,得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结果。

模型驱动设计

有了通用语言,接下来就进入模型设计阶段了。虽然有了通用语言,但是业务人员能够帮到开发人员的还是很少,他们只能告诉开发人员哪些模型是符合业务概念的。

但这么多的业务模型,该如何组织呢?怎样补全欠缺的模型,使之成为一个可以落地的方案呢?这就是开发人员要想办法解决的事情了。

也正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业务模型数量众多,所以在 DDD 的过程中,我们将设计分成了两个阶段:战略设计(Strategic Design)和战术设计(Tactical Design)。

战略设计是高层设计,是指将系统拆分成不同的领域。而领域驱动设计,核心的概念就是领域,也就是说,它给了我们一个拆分系统的新视角:按业务领域拆分。

比如,我把一个电商系统拆分成产品域、订单域、支付域、物流域等。拆分成领域之后,我们识别出来的各种业务对象就会归结到各个领域之中。然而,有时候,不同领域的业务对象会进行交互,比如,我要知道自己订单的物流情况。所以,要在不同的领域之间设计一些交互的方式。

而战术设计是低层设计,也就是如何具体地组织不同的业务模型。在这个层次上,DDD 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标准的做法供我们参考。比如,哪种模型应该设计成实体,哪些应该设计成值对象。

我们还要考虑模型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比如,哪些模型要一起使用,可以成为一个聚合。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考虑这些模型从哪来、怎样演变,DDD 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标准的设计概念,比如仓库、服务等等。

通过战略设计和战术设计,我们就可以把发现出来的不同业务概念各归其位了。

总结时刻

今天,我们讲了领域驱动设计,这是目前在软件行业内最符合软件发展趋势的一种设计方法,因为它把软件设计的起始点从技术拉到了业务。

学习领域驱动设计,我们要从通用语言和模型驱动设计入手。通用语言是在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之间建立一套共有的语言,开发通用语言的一种实践是事件风暴,这是一种工作坊,通过识别领域事件找到引发事件的命令,找出与事件和命令相关的实体或聚合,帮助团队建立通用语言。

DDD 的模型设计可以分为战略设计和战术设计。战略设计是高层设计,将系统拆分成领域,战术设计是低层设计,考虑如何组织不同的模型。

好,我们已经对 DDD 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的两讲,我们就分别来看看,如何进行战略设计和战术设计。

如果今天的内容你只能记住一件事,那请记住:建立一套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共享的通用语言

思考题

最后,我想请你分享一下,你们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与业务人员沟通的?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感谢阅读,如果你觉得这一讲的内容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