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邱岳,欢迎来到我的产品实战专栏。
第二季的专栏我们将从产品的源点讲起,从产品的创意开始,跟你分享如何完善和验证产品创意,以及最终推动它落地、完成立项、进入迭代的整个产品启动阶段。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主题是:如何验证你的产品创意。
我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们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经常会组织一些名叫“小小发明家”之类的活动,让小朋友们讲述自己的发明创意。
有些小朋友的创意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女同学说想发明能穿在狗身上的拖布,这样每天狗在家里溜达的时候顺便就可以把家里的地板清扫干净,能让妈妈轻松一点。
这有点滑稽的画面感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天真的童稚背后其实几乎包含了产品创意的所有元素,有目标用户、有场景、有痛点、还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以及一颗敏锐而温暖的赤子之心。
像这个女同学一样,我们也会在生活中发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诞生相应产品创意点子。这也是产品经理的职业病,可能逛个超市都会找到流程逻辑或体验问题,想着如果是自己来设计,那么可以怎样优化解决。
现实情况是,日常产生的大部分创意最终都没有真的转化为产品,而那些有机会转化为产品的,其中大部分最终也都以失败遗憾告终。
我们通常会倾向于将这样的失败归罪于执行和策略,比如行业中流传的执行力原则:一流的创意加三流的执行不如三流的创意加一流的执行。
我也认同优秀执行力的重要性,但不论多么高超的种植技巧都不能使一颗煮熟的种子发芽,作为产品的源头和根基,产品创意的重要性也一样需要被强调。
我曾经看到一个有趣的观点,说如果能够在牌桌上对手的身后放一面镜子(意思是能够看到对方的牌面),就不再需要算计和冒险来争取胜利,这个观点就说明了在决策过程中充分掌握信息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产品创意都不会孤立存在,而是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业定位和上下游资源。不论你对行业是否已经有认知,在创意之初,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量收集信息。这个过程并不是指随意地在网上做一些搜索和阅读,而是需要针对性的整理和系统性的理解。
我有个投资行业的同学,曾经跟我分享他快速了解行业或产品的一句口诀,叫做:上下左右,古今中外。
“上下”是指上下游,任何行业、任何产品形态都有上下游,要搞清楚产品的核心资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梳理上下游中的关键角色,以及资源是否集中,是否存在没有被解决的痛点。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的创意是做一个网络文学阅读产品,它的上游就是指供稿来源。
我们要先弄清楚,优质的网络文学作品从哪里来,是单独的作者还是经纪公司,版权保护的现状如何,供稿的速度、质量和成本如何,在这些渠道中有没有掌握绝对话语权的玩家,以及相关角色在现有的流程和环境中是否存在需要被解决的问题。
它的下游则是广大网络文学消费群体,他们是分散的读者还是批量采购的出版公司,他们的人群画像是什么样子的,消费频率、消费能力以及忠诚度如何,他们当前的痛点是什么等等。
纯工具型的产品可能不需要考虑上游,比如一个画流程图的工具,可能就不需要上游的生产资料流入;但如果工具有售卖过程,要考虑销售渠道,也要搞清楚商业机会的上游在哪里。
“左右”首先是指广义竞品,之所以叫“广义竞品”,是因为新的产品创意通常会伴随新的产品模式,可能会找不到类似的竞品。
其次则是很多时候真正的竞争是跨行业的,就如同做胶卷的柯达,它的致命竞争对手其实是诺基亚,传统长途交通运输工具的竞争对手可能是电信行业。
最后,在互联网这个红利殆尽的领域,大家最后都是在争夺用户的使用时长,谁又能想到,最后短视频应用竟然会跟一个即时通讯工具打了起来。
了解现有及潜在的竞品,是验证产品创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要知道除了你之外,上游资源还会流去哪里,是否是独占的,下游消费者有没有替代解决方案,你的方案跟这些广义竞品之间的主要差异是什么,等等。
“左右”还指行业环境,包括政策法规、舆论环境、潜规则等等,比如我们或许想要做一个美食共享产品,让民间优秀厨艺爱好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售卖自己的私房菜,那在开始之前就一定要先搞清楚这么做是否会违反一些卫生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听说过有一种做私房菜分享的平台,就因为别人举报,就栽在这种事情上。
“古今”是指我们要尽量去了解上下游以及广义竞品的发展历程,大部分的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知道它产生的历史原因,比如我们可能会注意到社会上的大量闲散运力,那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组织起来搞一个顺风车互助平台呢,是不是因为曾经出过恶性事件?
另外,大部分的问题都不是第一次出现,一定有人试图解决过,他们是怎样做的?为什么没有形成气候?我们知道 iPad 不是第一部掌上电脑,iPhone 4 也不是第一部显示分辨率超过视网膜的手机,Google 也不是第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开始之前,先吸收前人的经验,别人已经踩过的坑就别再踩一遍了,不值得。
“中外”则是字面意思,就是去看看外国(尤其是欧美)有没有先进经验,这个很容易理解,我们国家很多优秀的互联网产品都可以找到欧美的对标,而且单从产品层面,人家做得都不赖。要在充分理解中外市场环境差异的前提下,好好学习,多多借鉴。
除了洋为中用,借鉴海外经验之外,也可以逆向思考。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出海也逐渐形成气候,尤其是面向东南亚、非洲和中东地区,有没有我们这边成熟的模式可以搬出去做一点事情?这些都是你可以去思考的角度与方向。
讲到了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你模模糊糊地开始拥有了一个产品的创意,你需要去收集一系列相关信息来验证你的创意,这一步收集信息的环节至关重要。收集哪些相关信息也是需要一定的思维框架。
我们既然已经有了“上下左右,古今中外”的思维框架,接下来该如何收集并获取信息呢。通常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渠道,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
想要快速、深入、系统化地了解一个行业,“听课”这种听起来最慢的方法,反倒是最快的。这里我指的是有教研、有进度设计、有沉淀的体系化课程。
这样的课程可能一眼看上去庞大又枯燥,老师通常也比较严肃,不大会吹水讲段子,但是他却可以循序渐进地去帮你填充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这样的内容,你可以去提供视频公开课的学校网站去找,也可以去一些网课平台上去找。
体系化的课程吸收起来并不轻松,需要毅力和大块时间。可一旦咬牙坚持下来,你就会有对一个行业或领域有更加完整和体系化的认知,只有这样的认知才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足够深入的思考,支撑我们对行业“上下左右、古今中外”的理解。
我认识一些做风险投资的朋友,发现他们总是可以非常快地掌握一个行业的趋势和现状,我羡慕他们的才思敏捷,好奇如何培养这样过人的学习能力,朋友坦诚相告,说并没有什么秘籍,只不过工作性质使然。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各种咖啡馆游走,和创业者聊天,而这些创业者通常都在行业里浸泡已久,对行业有着第一手观察和思考。
并且,对于创业者来说,他们见投资人多半不是闲聊,所以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密集而系统地介绍行业和自己。这样一来,在行业里面聊项目的同时,投资人仿佛给自己找了许多全心全意的“行业导师”,自然能够比我们更快更立体地了解一个行业。
或许我们没有投资人这样的职业属性帮忙,但一样也可以通过同行业专家深入交流去快速获得行业认知。但是这里也会有个问题,就是人家行业专家为什么愿意跟你聊?社交技巧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给对方创造价值。比如你也在某些领域有过人的见识,可以给别人带来启发和收获,那就很容易促成一段交流。
还有一个是需要在跟别人交流时注意的细节,就是尽量提前有个准备,准备一些尽量具体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自己先有个提前思考。不要问一些大而化之又很虚的大问题,比如“你对企业服务市场怎么看”之类的纯开放式问题,尽量能用具体的小问题作为豁口,你会更容易有实质性的收获。
读书是很有效的求知手段,一个工作了三五年的人,如果还能持续保持阅读习惯,通常不会差到哪里去。
书分成两种,一种是有体系结构,可以作为教材的大书。这样的书旨在构建体系,特点是逻辑严谨、内容完整,章节之间存在严格的递进或关联。精心地学完一本,就可以对某个领域或者学科有框架性的了解。
这跟我们上面说到的课程有点像,事实上,一般这样的教材也会配合课程讲授,像上学时一样,还会有课后练习题之类的任务。
另一种书内容比较稀松,比如像杂文、随笔的内容集合或商业传记。这类书的组织相对有些散,读起来比较轻松,跟上面提到有完整脉络的知识体系的书相比,这样的书更像是点状的内容。这两种书的价值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一种比另一种更好。
好书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配得上“经典”的好书,多半不是刚出炉的新书,而是被众多读者和时代验证过的旧书;所以,有时对于我们了解行业来说,读书可能会缺乏时效性。
而财报和分析报告则是时效性很强、而且相对严谨的信息类型。很多产品经理不会看财报,觉得都是财务层面的事情跟自己没关系,其实不然,财报里除了许多财务概念和数字之外,还会有市场规模、市场机会和市场风险的分析,还会有商业模式的详细说明。这些都是对产品至关重要的信息。
虽然会有很多财务手段可以影响其中的构成,但整体情况通常不会有太大偏差。产品经理能从财报中得到很多信息,比如可以通过财报去分析某个业务的成本构成,是采购成本还是服务成本;钱花在哪些人身上,大概花了多少;哪项业务最赚钱,毛利有多少,等等。
券商或咨询公司发布的行业报告严谨性可能比财报差一点,但时效性更强,其中也会有大量数据。虽然不排除夹带私货的可能,但可以通过多读不同来源和角度的报告来降低偏差。
这可能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擅长的信息收集渠道,通过关键词,你可以搜出各种各样的文章和论坛。这些内容并非不好,而是质量实在参差不齐,需要花时间去筛选。
尤其是各种产品分析和行业评论,很多言之凿凿的文章背后作者可能是个毫无行业背景的菜鸟,凭借想象也能洋洋洒洒图文并茂地写很长,其实没什么营养,没必要一读。
还有一些厂商花钱投的软文或 PR 稿,能做到公立客观的其实很少,文章大部分带着强烈的立场,有一些为了达成目的甚至不惜篡改数据,这样的东西更没必要花费时间去读。
很多专业论坛和问答网站有时会有高质量的内容,由于它们中的一些内容并没有被搜索引擎索引到,可能需要到具体的站点去潜伏才能找到,这里你的投入产出比要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今天我在开篇第一课中和你讨论了产品创意和信息的重要性。在产品创意之初,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量收集信息,信息的领域又包括了“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以及,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高效地收集和获取信息。
在充分收集信息、了解领域知识和市场情况之后,在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之前,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工作呢?下一课我们就来聊这个问题:锤炼你的产品创意。
最后给你留一个讨论题,如果你也有一颗产品的心,如果你也有产品创意,这个创意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去验证创意是否可行呢?欢迎在留言区发表你的观点,我们一起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