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这一次我们继续聊跟数据分析相关的话题。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假设了一个情境:“你在早晨起来,发现昨天产品流量暴跌 20%”。上一次分享,我们主要从产品和渠道的角度介绍了分析思路,这一次的分享,我们就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拆解和分析。

在上次分享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到了需要先排除技术故障的可能性,使用到的方法便是对用户的终端技术参数做分析,将用户按照网络条件、浏览器类型和分辨率、手机型号等指标进行分类,从而排查问题。

这其实就是对用户特征的分类进行具体分析。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更多的用户和业务的观察角度。

1. 新老用户

除了技术参数之外,我们要关注的第一个用户特征就是新访和回访用户。

在这里顺便提一句,在我们的数据分析中,应当将新访和回访用户当作完全不同的用户群体,因为他们对产品的认知和行为倾向都会有很大差异。

回到我们设计的“流量骤降 20%”的情境,当从新老用户的角度做分类分析时,我们关注的其实是产品的获客和留存环节。

我们提到,整个产品的用户存量像一个水池,水池水位突然下降,要么是进水管关掉了,要么是水池出现了新的漏水点。

新用户流量变化通常需要与渠道做交叉分析,去观察哪个渠道的龙头关掉了。我遇到过几次新用户降低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没什么技术含量,基本都是因为有投放到期或者欠费了,这时候充钱就行了。

如果新用户没有变化,而是老用户的流量暴跌,通常是召回手段出了问题,比如推送没发出去,邮件服务停了等等。

这种情况通常可以跟产品模块流量交叉分析,比如平时推送内容是商品推荐,如果昨天的推送失败了,那么商品详情页的流量可能就会显著下降。

2. 不同行为模式的用户

除了对用户的客观属性进行分类外,我们还可以从业务出发对用户进行分类,通过根据用户在产品中的行为和轨迹,为用户加上各种标签来区分用户。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做得很复杂,以至于变成一个动态的用户画像分析系统。我们平时看到的电商或内容网站的推荐系统,背后其实通常都会有复杂的数据和算法支撑。这样的系统需要对用户画像的业务维度做出划分,然后尽可能多的收集用户行为偏好以便精准分类。

比如,电商网站会考虑用户的购买力、信用特征、心理特征、社交网络连接等等。

我们从日志系统里面抽出用户的行为轨迹,通过一些方法,去掉时效性和一些非典型性行为的影响,做一些聚类和分类的工作,再归到各个用户维度中去。这样就可以做好一个精准分类了。

如果你已经有了这样的数据系统支撑,那么在做用户分类的时候,应该会有很大的余地,面对“流量骤降 20%”的情况,可以快速地找出流失部分的用户类型。

当然了,据我所知大部分团队没有这么高端的系统支撑。不过也没关系,简陋也有简陋的做法,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典型行为或者手边现成的工具,给用户一个快速分类。

比如,我之前在做一个垂直领域电商系统时,是用 GA 作为数据统计工具的。GA 有一个用户分割(User Segment)的功能,可以根据一些行为特点将用户类型分开,于是我在这里为用户做了很多粗略的分类。

当时网站上有商品以及一些资料和内容,我会根据着陆页和页面轨迹把用户分为“来买东西的”和“来学习的”,也会根据用户是否有“点击过商品页面上商家的联系方式”,把他们分为“想买的”和“逛逛的”,以及根据用户在一个 session 中是否访问过多个商品详情页把他们分为“诚心买的”和“路过的”等等。

你也可以试着考虑一下在你的产品体系中,有哪些行为可以帮助做各种有业务意义的用户分类。比如在我们的抽奖助手产品中,我们就可以区分“发起抽奖的”和“参与抽奖的”,以及“喜欢分享的”和“不喜欢分享的”等等。

如果可以通过这些维度差异去交叉对比流量,有可能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流量的暴跌是“因为来买东西的人少了,还是来学习的少了”“是想买的不来了,还是纯粹逛一逛的不来了”等等。通过这样方式筛下来,也许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其实,即便不是面对流量暴跌的场景,只是单纯去试着分类和交叉分析,我们也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数据现象,你不妨试试看。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我们设计的情境中,我们用的指标是“流量”而非用户量,这就有一种可能是在用户量没有特别变化的情况下,由于访问深度的减少而导致的流量减少。

这就意味着上述的种种分析过程,你除了用户数量的变化之外,也需要看到浏览数量的变化,以及用户停留时长的变化。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要用户数和停留时长没有太大波动,流量的变化并不会立刻威胁产品的健康状态。

3. 业务有关的数据因果

聊完用户分析,我们再回到产品本身,从业务的角度看看如何去做数据分析。在前面增长部分的分享中,我们聊到过如何拆解业务公式,产品中的任何一个业务数字,都应当可以逆向推出计算方法。

在我们提到的这个情境中,流量下降 20% 是果,那么我们需要往前分解找到业务上的因。

我在这里举个例子,如果极客时间的流量下降 20%,假设我们找到流量下降的主要位置是专栏文章详情页。那我们可以逆向拆解:

文章详情页浏览量 = 当日更新文章数 x 当日文章平均浏览量 + 存量文章数 x 存量文章平均浏览量。

(滑动查看公式)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是不是当日的更新文章少了,或者更新的专栏订阅数或阅读率偏低了,以便做出进一步的调整。

在做业务有关的数据分析时,我们要尽可能地把粒度拆得小一点,才能有的放矢。在接下来的分享中,我们还会反复地提到这一个原则。

因为我们是产品经理,是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和普通人的最大差异,就是我们能够看到并理解足够完整的微观信息,将它们有条理地串到一起。

4. 其他不可抗因素

除了一些我们能够分析、定位以及解决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我们也无能为力的情况。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做产品也是一样。比如就在上个月,九月初的那几天,好多小程序和小游戏流量暴跌,分析到最后,大家才意识到,原来是因为开学导致的。

除此之外,政策原因也经常是造成数据波动的主要原因。比如搜索引擎又迭代了排序算法,这可能就会给以搜索引擎流量为主的产品带来不小的影响。再比如微信又调整了分享策略,关掉了接口或者限制了虚拟支付等等。

只要做产品,就要学会与所有这些变化共处。当流量因为这些原因暴跌 20%(甚至可能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保持心态平和,该调整调整,该转向转向,千万不要被这些事情打垮,这就不值得了。

5. 总结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从上一次的场景出发,对用户层面进行了拆解,用户首先分为新老用户,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群体,选择不同的策略。

接下来我们再把用户按照不同的行为模式拆解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数据现象。最后我们还聊到业务的数据因果,这里需要把粒度拆得尽量小,才会有的放矢。

在下一次分享,我们会给这个情境收个尾,聊一聊怎样做好数据分析之后的沟通和应对。关于数据分析的内容,你有什么问题的话,也欢迎你留言分享讨论,我们下次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