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我们继续来分享与产品经理数据能力相关的内容。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假设了一个场景,想要通过构建自己的流量池,摆脱对搜索引擎流量的绝对依赖,在我们决策究竟是做工具还是做社区的时候,需要数据来做辅助的判断。

在上一次的分享前,我们提到在开始决策前,需要先收集横向和纵向的数据来设定目标数字。

这次我们接着上次的话题,进入到具体业务细节,来看数据如何辅助我们做出决策,以及如何追踪决策成果。

为了防止空对空,我们干脆把故事编得再具体一点,我们假设“极客时间”需要构建流量池,那么应当投入做开发者社区还是开发者工具呢?

我在这里首先要做个免责声明,一方面我并不知道极客时间的具体运营数字,另外一方面,产品方向性决策与团队能力结构,以及经验有很大关系,所以仅作为故事背景使用。好了,声明结束,我们可以继续了。

在上一季专栏中,我们曾经分享过需求价值分析的框架,就是依次去问三个问题,用户是谁,用户有什么问题,我们提供什么解决方案。在这个情境中,我们的数据分析依然会围绕这三个部分来展开。

1. 通过数据了解用户是谁

我们曾经提到过希望构建的流量池可以给带来“精准用户”,这对应在我们设计的情境中,指的就是希望新做的产品特性带来的用户,与极客时间当前的用户相近。

所以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想办法了解群体用户的画像,将“用户是谁”这个问题数据化。我们之前从“用户画像”的角度,介绍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次我们就从数据的角度看一看。

有两类数据用来描述用户,一种是可以直接获得的属性数据,另一种是需要分析的行为数据。

前一种数据可以直接来自用户提交的表单(比如性别年龄等等基本属性),也可以来自于调研,或者一些第三方数据机构提供的用户画像,总之,这样的数据内容通常只需要做汇总统计,就可以得到结论。

后一种数据需要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测,比如我们可以观察用户访问产品的时间段,以及订阅专栏的种类,将专栏内容的标签传递给用户。

比如用户订阅了 Python 和 AI 相关的专栏,我们可以推测他可能对机器学习算法感兴趣,比如用户订阅了多个相对简单通用的专栏,那他可能还处于初学阶段,如果他订阅了一些专业性更强的专栏,那或许他已经有一定的开发经验,等等。

这个过程跟我们在前面“流量骤降”的情境中,提到的“用行为数据做用户分类”很像,目的是在决策过程中,更好地去判断决策到底靠不靠谱。

比如,我们现在要确定社区的信息架构,有一种方法是按照语言来组织社区,那我们可以去分析不同语言用户的交叉程度。如果这时,我们发现大部分用户都是跨语言的,那或许这样的组织形式就可能给他们带来不便。

2. 通过数据了解用户的需求

知道用户是谁之后,再反向去考虑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从而在其中寻找机会构建我们的流量池。

理解需求的过程中,跟数据相关的也是两类,一类是通过调研、访谈和客服等各种渠道收集的用户反馈,另一种还是通过用户行为去分析和推测。

前一种不展开说了,后一种比较有趣,就是如何通过各种蛛丝马迹去推测用户需要什么。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个有意思的方法。

第一个是去看搜索记录。 大部分产品都会有搜索框,即便没有,也可以去看通过搜索引擎进来的流量上面标记的搜索词。搜索是表达用户动机的一扇非常直接的窗户。它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在构建流量池的时候探索用户需求,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机会。

我之前听说有个公司从自己产品的搜索记录里发现,有大量的工作岗位和商品的搜索,于是就做了招聘和电商产品,结果大获成功。

我之前负责某条电商产品的时候,也曾经通过搜索引擎流量标记的搜索词,发现有很多人在搜“xxx 多少钱”这样的东西,于是便规划了一系列跟价格相关的的工具和运营活动,成果也不错。

第二个是从产品假设出发,去寻找逻辑上的“反对意见”。 比如我们想建社区,需要让用户产生内容,那我们的用户是否有足够的表达欲望和行动力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去找行为数据。

这里有一个小诀窍是去找“反对意见”。 因为一旦我们建立假设,提出问题,便有了立场和期望,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收集数据时,就很容易倾向于收集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决定的信息,从而忽略那些与我们想法相矛盾的证据。

所以当我们形成假设之后,要格式化我们的出发点,尽可能去找能够反驳假设的数据。比如刚才我提到的表达欲望,我们可能会去找用户分享、点赞或评论的频率和比例,甚至去看内容的长度和情绪倾向,并试图证明,用户并没有旺盛的分享欲望。

带着这样的出发点如果依然无法驳斥“用户具有旺盛表达欲”这样的推测时,那我们便可以认为,这一推测成立。

顺便多说一句,这种左右互搏除了发生在自己脑子里之外,也可以发生在同事之间。不要追求那种一团和气的需求讨论会,不断地挑战和质疑才是锤炼需求的最好途径。

第三个方法是去看抽样用户的具体行为轨迹,建立猜想,再倒推回去看整体数据。 这个过程操作起来很有趣味性,方法就是花上一天,不断去抽单个用户的行为轨迹去观察,看看他到了哪里、点了什么、停了多久、又跳去了哪里,等等。

然后像一个戏精附体一样,去把自己塞进用户的脑子里,想象他每一步的处境和心理活动——他为什么打开文章页,快速地滑了一下就退出了?他为什么在搜索结果页停留了这么久?他为什么排着给所有的评论都点了赞?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奇怪的行为模式,这时可以返回去整体找一下类似的行为模式是否普遍,如果类似的行为模式只是个别现象可以不用管,但如果有很多,就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原因。

3. 我们能提供什么解决方案

当我们从数据了解用户的需求之后,就可以开始考虑我们提供何种解决方案了。

在设计的情境中,我们可以选择做开发工具,也可以选择做社区。这时跟数据相关的有两个问题,一是竞争现状,二是触达效率。

竞争现状很好理解,比如我们推算用户需求,发现对于工程师来说,需要线上文档协作工具,我们不能直接开工,而应当先去研究一下是不是已经有类似的工具存在,最好能看看市场和用户数据,判断一下是否已经形成垄断了。

如果拿不到宏观数据,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用户范围里做一些调研和访谈。很多人在做东西之前不研究市场,这其实是个不太好的习惯。

至于触达效率,因为我们想要做的是能够成为流量发动机的产品,所以我们希望它自己可以拥有触达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希望它可以自己能独立获取流量。那我们就需要在逻辑和数据上大概推断它自身的流量能力,通常包括自己的获客和留存。

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这时我们需要用到的技能,就是在本季专栏开头讲到的:怎样快速验证产品创意部分的内容了。我们可以用 MVP 做一些测试,快速验证我们的假设,判断方向性的选择是否值得继续重兵投入。

4. 做出决定,开工干活

我们从测试中得到支撑之后就可以开始投资源做事情了。

回到我们设计的场景,我们假设从用户的注册和行为数据中,判断极客时间的用户群体主要为工作 1-3 年的一线开发工程师,他们能够稳定投入时间进行学习,而且发现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分享、评论和点赞行为,所以,我们认为他们能够产出内容,并且有分享和交流的动机。

于是我们研究了市面上现有的开发者社区,发现现有产品没有形成垄断,也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在做了一些小范围测试之后,我们决定在极客时间的内容产品之外,再建立一个社区。

我们希望可以从极客时间当前产品中导入启动用户和内容,并希望社区逐渐具备自行获客和留存的能力,最终反哺当前的商业产品。

根据上一次分享的内容,我们可以给它设置几个目标,比如我们希望它的留存率和新用户数能够超过当前产品。

在此之后,我们就可以定义产品开工干活了,在定义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依然需要不断回来反查数据,支撑我们具体的特性选择,其实一旦我们形成了良好的数据思维,应当看什么数据,以及怎样通过数据支撑决策,就会变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决策可靠性和成功率便会逐渐提高。

5. 总结

今天我们分享了“用数据辅助你的产品决策”的相关内容,我假设了一个案例,以“极客时间需要做流量池”出发,通过具体的业务细节,来看数据如何辅助我们做出决策。首先,我们通过数据来了解“极客时间”的用户是谁,这里有两类数据用来描述用户,一种是可以直接获得的属性数据,另一种是需要分析的行为数据。

接下来我们通过数据去了解用户的需求,这里我介绍了三个有意思的方法,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得到了需求之后,我们来看看自己能够提供什么样解决方案,具体是做工具还是做社区。

在我们定义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依然需要不断回来反查数据,支撑我们具体的特性选择。

在我们今天的虚拟案例中,你关注了哪些细节,又有哪些思考呢,你可以给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