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今天咱们继续商业产品的话题讨论。上一次我们聊到了用烧钱或补贴扩大规模的策略,以及这个策略背后的逻辑和意义。但是,烧钱毕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在日常的运营中怎么适度花钱,以及如何建立收入的连续性。

在我们希望能够持续扩大交易规模的过程中,有一种支出会是持续而且必要的,也就是花钱获取流量,或者称花钱获客。

获客的成本和流量:CAC和TAC

这里首先跟大家介绍两个概念,一个叫做 CAC,另一个是 TAC,前者是 Consumer Acquisition Cost,后者是 Traffic Acquisition Cost,它们分别代表获取用户的成本和获取流量的成本,也就是我们得到一个新用户或者新流量需要花的代价。

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需要支出一定的成本,去吸引潜在用户变为我们真正的用户。这可能是用于市场活动或渠道推广要花的钱,也可能是投关键词广告或点击展示广告的费用。

我们有时会谈论 App 一个激活多少钱,或小程序一个授权多少钱,这些就是类似的概念。(说到这里,我顺便提一句,前些日子跟某个做 App 渠道的朋友聊天,他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说据他的观察和判断,他认为 App 的推广市场正在逐渐降温,价格也出现了下行的趋势。资本加持的疯狂竞买流量时代到头了。之前一个下载激活几十甚至上百的情况,或许会逐步得到缓解。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信号,这里不展开说了,只是把这个信息转述给你。)

根据我们之前分享提到的概念,流量获取成本是典型的可变成本,我们花钱多获得一个用户,就可以从跟他的交易中,多获得一笔收入,所以这是相对容易计算的一笔账。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用户那里赚 1 块钱,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用低于 1 块钱的价格去获取他。

比如早先的团购网站,在团购商品列表中,通常会有“1 元买手机”这样的商品,我们点进去发现,它的本质其实是个秒杀或抽奖,但你参与秒杀的条件是登录或引荐新用户。在这个买卖中,其实商家就是希望支出一个手机的成本,来换取用户流量。

假设手机价值 1000 块钱,而这样的活动可以吸引 1000 名新用户注册,那么,我们可以粗略地推算一个获客成本是 1 块钱(实际的计算可能比这个复杂,还有其他的成本需要考虑,这里只是举个例子)。

如果我们认为这个成本低于其他渠道的获客成本,就可以持续甚至扩大进行,比如一下放三部或四部手机,直到这个方法的获客增量达到天花板,也就是说,继续增加活动,已经无法带来更多用户,或者开始伤害正常的交易体验了。

一个公司如果能够构建显著低于行业平均的获客成本,将会是非常有力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意味着在同等竞争条件下,它的毛利更高,或者在相同的毛利之下,它的售价可以更低。

我认识的一个创业团队,他们产品能力其实比较一般,但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 ASO 经验,于是他们凭借这个经验,大量生产应用,并用低廉的成本获客变现,赚了不少钱。

类似的例子还有拼多多,当其他的电商平台苦于获客昂贵、增长艰难时,拼多多利用微信的关系链能力,通过团购让利的方式,快速获客扩张,形成了很大的体量。

其实,我们可以用获客成本的概念,去理解拼多多的模式,它在商品上的让利折扣,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支出获客成本。只不过用团购的业务场景来支撑,是将这个成本直接给到用户,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自然毛利空间更高。

大厂的同学如果不在流量部门工作,对这个概念有可能不像我们这些创业团队这样敏感,我们之前也分享过,因为集团内总有流量奶牛部门进行流量支援。

其实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内,获客成本也依然存在,只不过可能不是钱,而是资源置换,甚至是人情债。

如何判断你的获客收益:LTV

说到这里会引出另一个问题,我们要判断获客成本是否合理,需要判断花出去的钱能不能赚回来,那么,怎样知道一个获客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收益呢?

这里要跟你介绍另一个概念,叫做 LTV,也就是Life Time Value,也就是生命周期总价值,这是公司从用户所有的互动中,所得到的全部经济收益的总和。说白了,就是一个用户在离开我们之前,能够给我们贡献多少收入。

比如,之前携程和去哪儿还在激烈竞争的阶段,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各种酒店预订的促销活动,甚至赠送免费房券之类的大额优惠。

从表面上来看,这好像是一种烧钱竞争的行为,但其实据我了解,这些公司内部是有推算的,一个商务型的用户终身价值非常高,而且订机票酒店之类的事情一旦形成习惯,用户粘性还比较高,从这些角度出发,可以给获客支出留出非常大的空间。

当然,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算法因业务而已,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留存、转化,以及附加价值等等。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去做定义,我们不在这里展开说。

我们着重看看 LTV 背后的两个重要过程。这其实也是提高 LTV 的两个手段,就是让更多的人付钱,并且持续地付钱。

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订酒店的例子,我们就是要想办法让来的人产生交易,而且能够在未来需要订酒店的时候,回到平台上来续约,或者叫复购。

前者在我们分享跟增长相关内容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也就是 AARRR 中的倒数第二个 R,Revenue。其实在我们商业部分的分享中,已经提到了很多促进变现的产品手段,比如定义独特价值,调整定价以及进行促销等等。

这里特别想提一下的是,与增长过程中的激活过程相类似,我们需要投入精力专门去设计用户第一笔交易的体验,给钱这个事情比用一下产品的门槛可是高多了,可是一旦用户付出了第一笔钱,后面继续付款,就会方便很多。

这包括为用户建立付款安全感,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展示社会评价,就是网页上放一些有头有脸的人,说这个东西很划算之类的。

还有可以在功能上支持免费试用,支持便捷无理由退款,总之,就是让用户觉得这个钱不是那么轻松就出去了,花得会比较安全。

另外可以给用户足够的吸引力,比如给予新人大额优惠;还有就是尽可能把支付过程跟使用体验捆绑得足够紧密,让付款姿势自然一点。

之前我用某个文档工具,发现无法在线创建文档,也没有任何提示,当时,我以为出 Bug 了,后来才知道是免费用户的使用限制导致的,我要先去另一个页面买了会员以后,才能继续使用。

其实,这个工具完全可以在无法创建文档的时候,直接让我付款,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不说清楚,我怎么会知道呢。不过后来这个特性很快就发布了,估计产品经理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第一笔支付除了让用户心理上放下提防以外,也会将支付通道打通。 比如绑定微信支付宝支付,或绑定信用卡信息,如果功能可以做得更丰富,或许还可以加上自动续费或者自动扣款的功能,为后续复购扫清功能上的障碍。

用户完成第一笔交易后,我们的关注重点就要转向用户复购或用户续签。 这类似于我们之前提到的留存。续签率是评估商业产品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我们在评估商业产品价值的时候,经常会将复购率作为 KPI 或 OKR 来考核。

第一次购买可能是冲动消费,而第二次第三次持续购买,那一定是因为你提供了某种用户认可的价值。只有有复购的产品,才是有持续生命力的产品。

除了去提供独特价值,还有一个重点是我们也要去思考用户的商业模型,尤其是在 ToB 的产品中,我们的收入就是用户的成本。那对用户来说,我们的收费模式是固定成本还是可变成本?是线性增加还是非线性增加?

我们是收固定的会员费和从用户的交易中提成?按时长收费还是按占用资源收费?用户更容易接受哪一种收费方式?这其实是就是站到用户的角度,重新做一遍我们之前提到的这些商业产品的分析。

我们的收入一定要跟用户挂钩并尽可能绑定,否则在下行周期很容易陷入枯竭的趋势,上行周期也很难分享到足够收益。

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花钱获客的相关内容。我们先引入了CAC和TAC两个概念,并由此谈到了如何判断你花出去的钱能不能赚回来。这又引出了LTV,也就是用户生命周期总价值的概念。LTV的背后,有两个重要过程,这也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让更多的用户付钱,并且可以持续地付钱。

你负责或看到的产品中,有没有对第一笔交易和续签过程做特别的优化?又有哪些值得分享的技巧或思考?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讨论,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下次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