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在产品经理的工作中,仅仅是学会方法论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将它们运用到你的工作中,你需要亲自站在战场上,弄脏你的双手,才能真正地获得成长。

所以,我在专栏中特设了这样一个实战问答板块,我想要创造的是一个集思广益、共同探讨问题、答疑解惑的互动环境。

在这里,你可以是一名发问者,提出你的产品疑难杂症,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寻找答案。也可以是一名回答者,分享你在产品规划中的宝贵经验,“绕坑”成功的经历,走出迷茫期的方法。还可以是观察者,对某种热门的产品现象进行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我会邀请我们的好朋友,池建强老师,一起常驻在产品会客厅中,我们会从每周的留言问题中,筛选出最贴近实战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参考性解答。你也可以加入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起去回答问题、思考产品,从问题中探索它的真正奥义。

知行合一,教学相长,切磋交互,共同精进。

你将获得

  1. 如果你是一线的产品经理,你可以分享自己的产品难题,并获得行业大咖一对一的解答,你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来更好地帮助需要的人;
  2. 如果你是与产品经理密切协作的运营、开发等人员,你可以向专业的产品人提问,从而全盘、精准地了解产品问题、把控关键节点,优化本职工作,你也可以站在自己从业的角度,为别人分享你眼中的产品建议;
  3. 如果你是希望精进的泛互联网人,你可以了解产品经理的工作日常、成长与困惑,提升产品思维,增强产品意识。

学习特色

  1. 让不同工作角色的从业者,都可以站在产品人的角度,与专业的产品人一起重温真实的产品事件,直面真实工作中的那些“坑儿”。
  2. 真正参与其中,成为“会客厅”中的座上宾,与资深产品人以及所有专栏用户一起分享自己做产品时遇见的疑难杂症,让他们给你做参谋、对症下药。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第一期问题】

恭喜第一期的幸运用户 @潘勇 ,你的提问被抽取成为本周的实战问题。极客时间将送出价值68元的极客福袋一份。1个工作日之内,工作人员会与你取得联系。

“极客时间”用户潘勇留言

二爷的小程序是我见过最好看的,最好用的,最有趣的,哈哈。所以我也有几个问题想跟二爷交流一下。

“Readhub”的订阅早报、用户表态、事件追踪,“抽奖助手”的皮一下、一键复制微信、点击体验链接到其他小程序,这些功能是一开始就想到的吗?

是经过哪些路径,才打磨出这些功能呢?随着用户的增多,技术实现上有没有变化?有没有因为技术实现的考虑,取舍过一些功能?另外,我最近觉得“得到”App越来越繁琐了,不如“极客时间”简洁。二爷怎么看“得到”产品的变化?


邱岳回信


潘勇,你好!

谢谢你的问题,首先想借这里解释一下,无码科技的所有产品,包括 Readhub 和抽奖助手等,它们达成的所有结果都来自整个团队的智慧和工作,我只是其中的一员,于情于理,都不敢,也受不起“二爷的小程序”这样的说法。

你问 Readhub 和抽奖助手中的一系列功能是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的,答案其实“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这些特性中的一部分确实在很早期的时候就想到过,或被人建议过。比如你提到的 Readhub 订阅早报,在产品刚有雏形的时候就考虑并且讨论过,上线后也有很多的用户反馈希望能有订阅功能。

但我们真正做这个功能其实相对比较晚,是等到整体信息质量到达一定标准之后,而且到现在也没有实现得很好(受限于小程序的推送限制),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后续优化订阅体验的点子。

说:“不是”,是因为很多最终看到上线的特性,是在产品迭代过程中想到并设计实施的。比如你提到抽奖助手的“皮一下”,就是因为很多用户告诉我们他们将抽奖助手当成了跟朋友们互动的一种游戏,从而给了我们启发。

而不论是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的点子,我认为真正的难点其实并不在于想到,而是选择。

第一个是特性的选择,我们也有长长的、不断增加的需求列表,而且往往能加入其中的特性都有其价值,也具备可行性。这种情况下,挑战在于从所有“正确”中挑出一个“合适”。

另一个选择是时机的选择,比如前面提到的订阅,在没有实现信息聚合,保障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做订阅功能是浮沙筑塔,相当于攒钱买车,还没攒够首付,就开始购买大量的汽车用品。可是啊,你花的可是买车的钱呐。

你问到的第二个问题,“怎样的产品逻辑,经过哪些路径,打磨出这些功能呢?”这是一个好的问题。我上面提到的选择,其实就基于某种产品逻辑和路径。

我很难在这里详细地解释我们产品的产品逻辑和路径,我用你提到的一个特性“一键复制”展开举个例子。

我们会有相对宏观的产品路径,会根据不同阶段规划不同的目标,从而集中投入资源,比如我们可能会在某一个阶段集中做新增,下一个阶段集中做留存或唤醒。

做“一键复制”的时候,我们正处在集中发力做功能变现的产品阶段,我们要找到合理的增值功能,既要对付费用户有价值,又要降低对普通用户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从用户场景中挖掘流程中不方便的点,其中一个就是小程序的封闭问题,有很多抽奖发起者会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告知用户去哪里找自己(比如微信公众号,或下载某个 App),对用户来说很不友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很自然就想起了一键复制,一键复制的这个点子其实也不是完全原创,在很多 Web 应用或 App 上都有一键复制的功能,我们只是把这个交互方式复制到了小程序做了一点适配而已。

这本身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例子,但或许值得你借鉴的是:每一个做出来的特性不应该是散落的点,而应该是基于某一个阶段性目的做出的集中性尝试(比如当时除了做一键复制,我们还在同期做了大量增值产品变现的测试和尝试),而一个阶段性的目的,又应该是基于整体的产品路径,出发点是路径、是目的,而不是一个具体功能。

我们要清楚目前产品的问题,宏观地判断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再做什么,比如前面提到 Readhub 订阅功能,我们可能要先解决信息收集和聚合的问题,再解决信息理解和筛选的问题,内容是一切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去考虑用产品手段提高用户留存等等。

你的第三个问题是问“有没有因为技术的限制做出功能的取舍”,简单回答,有的,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跟各种限制打交道,除了技术限制,还有环境限制以及微信的规范限制等等。

在你问题中提到的“点击跳转小程序”,在微信支持小程序跳转能力之前,我们就没有办法实现,现在虽然可以对联合绑定的小程序做跳转,但依然无法实现跳转任意小程序。我们改变不了的,就得接受,并与之共存。

关于你认为“得到” App 变得有点繁琐的问题,我并不认为是“得到”变糟糕了。一个教育类产品的血肉当然是它的内容,当内容增加的时候,势必就要设计恰当的信息架构来承托它们。

如果图书馆只有一本书,那你不需要检索也不需要在书架上爬上爬下,而当藏书多起来,你或许会觉得找到一本书的体验变得“繁琐”了,但这座图书馆的价值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变大了。

另一方面,我从外人的角度观察得到 App 变化的感受是,它在尝试从传统的知识、内容型产品逐渐进入教育这件事情的内核。教育不止是教材和老师,还有一系列的体系、笔记、班级组织管理等。这样的过程中,它的形态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变得更厚。

“极客时间”早期只有几个专栏时,架构是最简洁的,一两屏就看尽了嘛。但随着知识产品的类型和数量的增加,也逐渐面临着信息架构设计的问题。我相信“极客时间”团队也能够处理好信息架构、功能和体验之间的平衡。

另外,“极客时间”的内容和用户定位,都和“得到”有很大的不同,“得到”更多是通识教育,线上图书馆,“极客时间”则更贴近职场教育,它的内容有提高互联网人认知的因素,但更多是帮助 IT 人的硬技能成长,他们和教育会贴的更近。

所以,“极客时间”会更注重学习过程、完课率、学习的内部奖励等等,未来还有可能和互联网招聘公司、顶级互联网企业合作,形成职场教育的完整闭环。我想“极客时间”未来会在产品功能层面体现出这些特性。

我作为用户,个人的想法是,宁可它稍微繁琐一点,也希望能从这里找到更多体系化的优质内容,这才是“极客时间”的核心价值。

希望我上面的解释能够回答你的问题,谢谢你的支持,祝你学习愉快。

邱岳

2018 08 10

下期问题

参与方式

你有想解答的产品问题,或者想分享的工作经验,都可以在“产品会客厅”系列文章下留言,如果你的留言被选中作为实战题目或精选答案,我们将会为你送出价值68元的极客福袋一份。

福袋至少包含(专栏阅码/图书)一份,更有神秘礼品惊喜奉送,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