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graphy 是一款图片处理应用。它不同于美图秀秀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图片应用,没有磨皮或者美白瘦脸之类的效果,而更像是一个艺术工具。它会把照片变得强烈的风格化,加上很多艺术的元素,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艺术作品。

Trigraphy 值得分享的产品设计方法和原则共有三点。

第一点:利用设计,来管理用户对于进度的认知

打开 Trigraphy,启动屏上除了Logo之外下面还有三个框,这是占位符。当应用完全打开之后,可以看到这三个格子里面填充了本地的图片。

看起来,结构已预先在启动时完成加载了,第二步才把这些内容加载到结构中,而实际上,启动屏上三个框是画出来的。对于一个 App 来说,点击它的图标打开应用开始加载,在完成加载之前,用户都没有办法参与。加载的过程究竟需要多长时间,用户没办法预期,这个过程对用户来说是失控的。

通过以上的设计,加上一些看起来是加载过程的反馈,这就管理了用户对于加载进度的认知。

举一反三,在所有产品设计的流程里面,我们都要去思考:如何保持对用户的反馈,让用户对系统有掌控感。

第二点:如何将两个目的不同的页面更顺滑地连接起来

打开 Trigraphy 之后,界面上有一张大的图片,下面可以看到本地的相册。这个页面的主界面像是一个画板,底下的照片是用户准备处理的素材,好像是用户调色盘一样,这是典型的工具操作页面。

这时,如果向上滑动这张照片,下面的部分会收起来,整个页面上变成一个图片的内容流,上面是各种用 Trigraphy 处理过的照片。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操作把原来的工具操作页面,变成了一个信息流结构。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交互设计,通过一个动效将两个页面的元素平滑地连接在一起,就避免了生硬的页面切换。

第三点:通过一个随机效果设计去区分不同级别的用户

在用 Trigraphy 处理图片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有几个不同的艺术效果可以选择,每个艺术效果下面都有一些对应的参数,用户可以自行调整。每个艺术效果的图片上也都有一个筛子,当用户点击时,应用会自动帮用户选择一个参数组合。

全新的用户进入应用后,通过点击筛子,可以立竿见影地看到这个 App 可以做什么,而无需费心调试参数。

当新用户不断按这个筛子,去随机调整参数的时候,会对应用效果有一个比较清楚的预期。此外,这个操作还会勾起用户进一步探索更高级参数设置方法的欲望。

平时在设计用户体验的时候,产品经理需要去注意区分不同级别的用户,不同的用户对 App 流程和功能的了解是不一样的。产品设计最好可以帮助那些第一次使用这个 App 的用户设计一个门槛非常低,可以直接上手的功能通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