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But The Second Mouse Gets The Cheese." ——Francis J. Kong
上一次我聊到如何应对抄袭,提到了我们需要找到相对优势,建立积累效应。这样就会让抄袭者陷入被动,盲目抄袭对于抄袭者来说非常危险。
可是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却需要大量地从其他产品中获得启发,就连 Facebook 都在内部新增了一条备忘,嘱咐员工:“不要骄傲到不屑于抄袭(Dont be too proud to copy)”。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能在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的基础上正确地借鉴他人产品中的灵感。
乔布斯在一次访谈中引用毕加索的话说:“能工抄,巧匠偷”,并表示他并不觉得借鉴别人的创意可耻。
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过程中,确实需要从各种各样的产品中吸取灵感。我一直鼓励团队中的产品经理可以大量地安装和试用应用,并且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好借鉴和抄袭之间的度呢?
在我看来最关键的就在于:杜绝像素级抄袭。大部分引起民愤的抄袭都是像素级抄袭,比如是流程、界面或文案一模一样,前些日子吵得沸沸扬扬的某抄袭事件中,被抄袭一方列出的抄袭证据中,有一项就是文案抄袭,可以看到大量文案一字不改地抄走,这么做就很不合适。
除了界面之外,直接抄代码,抄文档,都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像素级抄袭,这样的抄袭背后通常都藏着懒惰和不负责任。
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在某个场景下,界面的优化效果最终会收敛一致,比如天下所有的登录页面都几乎是像素级相似的。
诚然,形成固定模式的页面确实很容易相似,这样的相似是合理的,而且像素级抄袭个登录页面也不会对其他人造成什么伤害,因为这张页面上没有什么业务逻辑。但是,每个产品都有其核心业务或核心机制,越是核心的东西,越是具备别人有独特创意的地方,我们对待这一部分的借鉴,就应该越加谨慎和克制。
一个产品经理有没有抄袭别人,其实他自己心里很清楚。借鉴别人时,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脑子里有没有带着自己的问题。当脑海中有问题时,看到别人的方案是钥匙,可以打开自己脑子里的锁,最终内化成自己的武器库。但倘若脑海中没有问题,看到别的方案就是另一把锁,你只能把它照样搬过来,却永远无法打开它。
齐白石曾经说过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便是这个道理,我们一定不能用别人的工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应该研究别人的工具,体会到它的精妙之处,变成自己的工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比如我们在做 Readhub.me 时,希望尽可能在不抢占信源流量的前提下提高信息消费效率。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看了很多设计之后,最后在 Telegram 的 Instant View 中找到了灵感。
Instant View 通过积累大量的网站规则,理解对应网站的内容结构,从而使得用户可以在 App 中按照统一的格式快速查看目标页面中的信息。这个方案中的格式内容标准化和在当前页面快速即时反应给我们带来了启发。我们将通过算法筛选的内容利用 RSS 协议格式化后做预加载,并设计了在当前页面快速打开的阅读层,解决了此前困扰我们的问题。
这里更多的是灵感上的借鉴,而非功能和场景的照搬。
很多手机端信息流产品都有一个特性,当页面到达顶部后,如果继续向下拉页面,则会触发页面刷新。这一交互特性来自于 Twitter 的客户端 Tweetie(其开发商 Atebits 已被 Twitter 收购)。
这个特性流行起来后,越来越多架构非纵向信息流的产品也采用了这一交互方式去触发刷新。其实,这一特性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场景。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最好的体验应当是不需要主动刷新就可以看到最新的信息(比如股票应用或直播应用);另一方面,因为没有纵向滚动的信息流设置,如果缺乏明确的提示,用户或许很难知道如何才能触发刷新。
如果我们可以追本溯源,找到这个下拉更新交互的源头,知道它应用在纵向信息流中,而且其实是在苹果的惯性滑动特性基础上建立的,或许就不分场景的“借鉴”这一交互方式。
同样的行业中通常聚集着许多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类似的人,当我们需要借鉴灵感和启发的时候,我们应当尽量向行业外探寻,盯着同行业的产品“借鉴”也很容易陷入抄袭的漩涡中。毕竟是面对类似的用户群体,做类似的事情。
深泽直人在设计无印良品的 CD 机时借鉴了换气扇,他在自己的设计笔记中说,当拉动电源线时,碟片像扇叶一样旋转起来,音乐迎面吹来,像风拂过脸庞。
我们在做产品设计时,也应当去寻找跨越行业或领域去寻找灵感,最基本也要做到从别的领域应用中找灵感。
比如我们在做社区的过程中,不仅在社区产品中观察学习,还要诸如新闻、图片处理、音乐软件甚至游戏中吸取灵感。在音乐播放器中点击“喜欢”,可以默认加入音乐列表这个特性就曾经被我们借鉴到社区的收藏功能中。
如果视野可以再开阔一些,不止在应用中找灵感,而是可以去看各种各样的工业设计甚至更加宽泛的艺术作品。据说 Snapchat 阅后即焚功能的灵感来源于酒吧聊天,而 Twitter 的灵感,则是来自性格孤僻的杰克·多西在收听警察监控广播时,对于警察执行任务时的简单对话产生了极大兴趣。
我在上家公司的时候,有一次我的主管 Fenng 叫我到他办公室,让我看一款应用,说打算把它买下来,把其中的机制引入医患问答领域。我看了一下说这个产品的 Code Base 跟我们不同,而且当时整体的业务逻辑还没有做完整。
我跟 Fenng 说:“买了也没什么太大用处,迟早要重做,给我几个人我很快就能做一个类似的。”他瞪着我说:“你去抄一个,别人怎么看你,怎么看我们?我们应该为创意付费。”
我一时哑口无言,非常惭愧。最终我们还是支付了费用,将这个产品买下来,虽然在一两个版本之后就完全重写了。
所以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当你从别处借鉴产品 Idea 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不妨支付一些费用,不论是购买版权,还是向社区捐款。最不济也应该心存感激,在博客或产品公关稿中致以敬意。
这样把自己放在阳光下,不但光明磊落,也从根源上杜绝了恶意抄袭的倾向——毕竟恶意的抄袭不好意思拿出来晒。
写到这里,在借鉴和抄袭的一线之间,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要不顾职业操守像素级抄袭,也不要因噎废食,闭门造车。多思考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透过别人的方案看背后的逻辑,把别人方案背后的方法变成自己的,而不是直接照抄。最后,要记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给你带来灵感和帮助的人心存感激,表达敬意。
在你的工作中,有没有过从其他产品中借鉴灵感的经历?有没有值得分享的事情?不妨在留言中一起聊聊。谢谢,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