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设了这个专栏,我陆陆续续收到了不少留言,今天就挑出来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解答一下。

1 二爷您可以讲一讲,已经有人工智能背景的同学,在一线二线大厂面试的时候,怎么展示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

如果被问到,你的背景对做产品经理有什么帮助,如果这个面试部门的产品和AI的结合目前没有成熟,或者自己不知道AI对这个产品的商业化帮助,该怎么回答?

答:你好,我不太确定你现在的角色,你说打算应聘产品经理,姑且认为你是一个有些人工智能背景的产品经理吧。

在面试中展现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的办法有三种,效果依次递减:

  1. 你在人工智能方面有过产品成果,也就是“在这个领域做成过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你只需要解释你做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用实际的数据和成果说话是最有力的。之前有个段子说 :Guido 的简历上就三个词儿 “I wrote Python”,大概就是这种,你感受一下。

  2. 如果没有亲自在这方面做成过事情,那你可能是看别人做过,或学习过一些资料,分析过一些产品。这种情况下,最好能够结合用人岗位的实际需求,去描述你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跟业务结合的机会和方式,你可以理解为:在向面试官做一个人工智能结合对方业务的产品方案的提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展现了你对对方业务的了解,也展现你对人工智能算法、边界和流程的了解。

  3. 如果你自己没有过产品成果,对招人公司的业务和期望完全不了解,而且想不出来“AI 对这个产品的商业化帮助”,那就只能干讲了,介绍一下你学了什么资料,读了什么文献,怎么学的,有什么感悟之类,这类说法可能会缺乏感染力,建议还是在 1 和 2 上下下功夫,尤其是 1。

即便你没有操盘过真实产品,至少应该有自己做过的实验性项目——尽量不要是课程作业或者教科书的样例程序,而是有实际用处或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比如我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哥们儿用 TF 训练了一个神经网络通过王者荣耀游戏截图判断当前玩家的角色,这就比用神经网络识别手写数字有趣多了。

2 二爷,我想请教一下UE(我司目前认为的交互设计)与原型设计的临界点应该控制在哪里呢?

背景是这样的:下周三会与客户团队过一下UE,之前的经验是过原型文件,原型里面会有部分需求描述,但是真的交互设计,评审UE时,主要是看页面跳转,布局,以及控件的状态,与需求本身的描述是有没有关系的?

答:不知道你后来跟客户团队过产品过得怎么样, 我理解你问的是交互设计师跟产品经理的工作边界。

我过去跟交互设计师合作时,不同的设计师会有不同的边界,跟配合习惯有关系,但基本的合作模式是,作为产品经理,我会用用例文档来描述用户与系统的交互流程,比如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可能用例文档会写:系统展示商品;用户浏览商品;用户挑选商品并向系统请求购买;系统校验商品库存并生成订单。

那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描述系统怎么展示商品,列表还是图片,也不描述用户是勾选还是加购物车,或者描述请求购买是点一个按钮还是摇一摇手机。

然后,我会根据我自己的想法有个大概的设想,可能是画个线框,或者在草稿纸上罗列一下元素,跟交互设计师交流这个流程,背后的动机和商业背景。

比如我会说,你看这个产品目前其实挺少的,可以考虑弄个大图什么的,免得页面显得空,或者说大部分用户不会买多件商品,估计也不用有购物车或者多选之类的。

然后,基于这些交流,交互设计师会做出更完整的交互稿,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沿袭我之前提到的框架,也可能会推翻掉,出一个全新的框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会保持非常紧密的沟通。

当然,如果遇到特别弱的,基本就画画线框图的交互设计师,可能在交代设想的时候,就把框架描述得非常详细,我就会说,这儿弄个按钮,上面放文案,点击的时候得整一个点击状态,等等,感觉这个兄弟基本退化成一个帮我把线框图从草稿变成正式稿的工具了——还好我很少遇到这样的同伴。

3 二爷,我赞同“留给需求发酵的时间”,实际工作中要求是当前版本提测时下个版本就要需求评审,但由于白天时间被各种“会”占据,经常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发酵需求,很容易陷入疲惫的循环。二爷能简单讲讲日常产品工作流或精力分配么,谢谢。

答:如果团队没有意识到需要留出时间,同时你也还没有足够影响力去要出时间,那么没有什么好办法,就熬夜吧,我前两年的工作经常是在十二点以后开始写 PRD,写到凌晨,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再看一遍,至少保证被发酵一觉的时间。

精力分配,我自己也没有做得很好,试着用了不少工具和方法,但事情多了还是会很慌乱,也没法给你特别好的建议,希望以后我找到什么好办法之后可以跟你分享吧。推荐去看看左耳朵耗子专栏最近的一篇文章,专门讲时间管理的,挺实用。

4 我在现实工作中碰到的情况就是,需求评审这事其实大家没有放在心上,有些同事对业务并不熟悉,心态上还是以完成任务为主,对需求或是方案并未有足够的重视,简而言之,责任都是产品经理的。我一直在想,产品是靠团队的,一个人总有自己的局限。

不知道二爷对此有何高见?如何将大家的心态转变成为真正做产品而不是做项目?

答:我年轻的时候想过很多歪门邪道来胁迫别人关注需求和方案,对需求评审用心,但后来发现最好的方法还是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和好奇心,我会在剩下几期里专门写一篇文章跟你分享一点我的经验。总之记得强扭的瓜不甜,抱怨也没有用,行动起来,能改善一点儿是一点儿。

5 邱老师,我有两个小问题:

(1) 设计信息架构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一个好的产品信息架构有哪些共性?

(2) 项目管理中有关键路径的概念,产品设计中,怎么找到产品的核心路径,路径往往有多条,设计核心路径的时候,如何取舍?

答:(1)注意辨别信息本来的架构,想办法弱化设计,让信息自己表达自己的逻辑关系。我举个例子,比如一篇文章有标题、时间和作者,一般会把标题弄得又黑又大,作者小很多放下面,时间写成 2018-01-01 这样的形式,本身就表达得很清楚了,不用费事写标题:xxxxx;作者:xxxxx;日期:xxxxxx 这样,然后下面隔开一点距离,小一点的字放正文,大家一看就懂了,哦,这是标题,这是正文。

另外要注意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信息架构,而不是从供给的角度考虑信息架构,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实现模型。比如我们做电商的时候都会区分会员、商铺、商品、交易、物流等等产品线或模块,但我们不能把会员、商品、交易这样的东西交给用户,用户要看的可能是类目里面有货,然后就可以加购物车交钱买。

有人说看一个公司水平怎么样,就打开网页看看菜单结构,最好的公司是根据用户需求来划分菜单结构的,次之是根据产品模块划分,最烂的公司是根据部门划分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理解好的产品信息架构应该符合用户心智模型,不靠明示而是靠暗示来让用户理解信息架构,让用户自然地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可以去哪里,怎么去。推荐一本书叫《Web信息架构》,封面是头北极熊,那本书很专业。

(2)一方面是在设计之初要有自己的假设,比如设想电商的典型路径是用户搜索商品,然后看详情,然后付费购买。上线之后看行为路径的数据,可能会完善或者纠正你的假设,比如你发现有一波用户是先搜店铺然后在店铺里看新货上新,或者一波用户是从社交网站的推荐直接进入商品详情页完成购买,如果这些用户的占比足够大,可能就需要纠正你自己的判断。

6 AI现在炒得火热,但是按照一般的科技产品的炒作周期,火热过去就是山谷,然后就是看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能不能达到投入产出比,比如去年得AR/VR.我想问,二爷你是基于怎样的考虑认为AI的前景如此美好,谢谢。

答:这个问题我可能答不好,试试哈。

首先我认为火热和山谷是很正常的,有一点像股价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不论短期怎么波动,整体的走势还是稳定的。而现在判断 AR/VR 是风潮式的伪命题我认为为时过早,但如果说大家的关注焦点和资本暂时不聚集在这个行业中,我认为这是正常的。

另一方面是不同于 AR/VR,AI 可以在现有计算平台和业务流程中部分地发挥作用,它并不是在解决新问题,而是在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比如过去手写识别能不能做?可以做,但有了深度学习,做这件事情的成本和门槛低了,这时不需要业务的结构性变化就能带来价值。

基于这两个原因,我认为它会离我们更近一些。

7 二爷,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对于一个一到两岁的产品经理,最重要的素质应该是什么?或者说,如果你面试这个阶段的产品经理最看重他的哪些方面的能力,比重分别大概是多少?

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做成事情的经历和气质,不论这个事情是什么。

你可能原来没有做过产品经理,可能原来只是做销售或者运营,但是你能在你的岗位上有灵性发现这个岗位来龙去脉,捕捉到这个岗位的本质,你能把交给你的任务完成地非常好,你能证明你在任何领域里有做出事情的潜力,那么,你就证明了你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也依然可以做成事情。

8 “如果不是非常清楚一条产品线的来龙去脉和设计原则,哪怕只是一个细节,都很难给出明确的建议。”

作为一名程序员,不太能理解这句话,一个小建议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吗?二爷可以谈谈这个问题吗?

答:陈升有一句歌词说,“写歌的人断了魂啊,听歌的人最无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设计产品的人断了魂啊,提建议的人最无情。

建议分成两种,一种是从用户角度出发,不爽,希望能改,这个完全没问题,百无禁忌,不喜欢它的颜色都可以提,这是一份来自优秀用户的热情,但最后改不改取决于设计者的判断。另一种是从一个产品设计同行的角度去评价(judge)别人,我在没有看到大盘的数据细节,也不知道别人的战略判断的情况下,就不好给出评价或意见。

我这句话是基于这个背景,Fenng 的公众号小道消息最近有一篇文章《在中国,有一亿人想指点张小龙该如何做产品》,推荐读一下。

9 之前一直做淘宝天猫运营,很想转行做产品经理,学习了产品经理的一些知识,感觉一部分和运营是相同的,最近想学Python,刚刚开始看书,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继续呢?

答:做运营,想转行做产品,然后学 Python,我觉得你可能要三思,我建议你先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至少把本职工作做得很出色,这其中的思考和积累,未来都可以用到产品经理的岗位中。

10 一直有个疑问:即便是手机中的常用产品,我们也无法了解或是掌握它的全部功能或是细节,而产品不断迭代更新,我们可能总是处于未知状态,产品设计者也罢、狂热爱好者也罢、普通用户也罢,大部分人都要看攻略、看教程、看视频等,因为通过自己的摸索远远不够,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这样的窘境呢?

答:我不太清楚你说:“如何面对这样的窘境”,问的是作为设计者还是用户。我觉得作为设计者,应该能在产品设计中把不同的用户类型和场景尽可能区隔开,或者有所取舍,照顾一部分用户的需求,舍弃另一部分需求。

作为用户,我很希望自己能遇到那些惊鸿一瞥便愿意驻足,不断探索总有新的发现和惊喜的产品。爱它如烟,也爱它曼丽又懒倦,挺美妙的不是吗?

11 让团队消化需求变更。其实也是产品的沟通能力之一,还有就是公司工作流程问题。需求变更出现在各个层级,领导要求变,UI设计又要变,开发过程中又会变又或许是需求方的业务需求变,那么对于这些场景来说,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跟对方沟通?

答:对方是什么世界的人,就用什么语言。比如跟开发尽量用技术语言,跟业务多说业务语言,争取达成谅解。

12 二爷,游戏带给您什么灵感呢,可不可以讲讲这个内容?

答:好的,收到了你的点播,我会专门分享一下我从一些游戏设计方法里学到的东西。

今天的问题就先总结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