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星球的创始人吴鲁加老师曾这样介绍这款 App :“你可以把知识星球理解为一个手机版的论坛。”
他的产品机制设计非常聪明,从哪里看都像是论坛,但众多细节差异又使得它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物种。
一般在各种论坛或者社区这种有互动的产品中,评论或留言的排序方式有几种,一种是纯时间排序。比如传统的论坛都是这样,它是一种公共讨论的隐喻,就像大家聚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的说话,这些内容的先后顺序本身就包含了信息。
另一种是按照某种重要程度排序,比如知乎、Quora,它不像一堆人的讨论,而像是一个人和多个人的交流,可能是一个人问问题,其他人跟这个人对话。
还有一种是像知识星球这样,评论按时间排序,然后将针对评论的评论再单独提出来。并且知识星球的设计是,在列表页看到的评论按时间排序,如果进入到某一条具体的帖子中,才是我们说的这种更复杂一些的评论展示形式。
百度贴吧之前同时用了这两种形态,也就是说所有的评论根据时间排序的同时,再根据评论之间的关系再冗余一遍,我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样,没有去求证,现在百度贴吧太乱了,让人不愿意看。
微信朋友圈、Instagram 的评论都是简单粗暴的平铺,我们都很熟悉了。大家可以猜猜看 Facebook 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不在这里展开说,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Facebook 在不同端对留言区的设计,很有意思。
从一个完成冷启动的社区的角度看,有老生常谈的三个问题:内容流动与沉淀,内容分类与整理,蒸发式降温与留存,我们看看知识星球的处理方案。
首先,由于列表的本身限制,会让很多优秀的内容沉下去,而且这些优秀内容也缺乏索引和结构,很容易淹没在一些低质量内容中。
知识星球用了一些筛选,也加了精华和标签的机制。这些手段,如果对于一个论坛来说,其实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内容增加就应付不过来了;但在移动端,由于碎片化的属性,可能会好很多,联想一下微信的朋友圈,以及半年、三天不可见的设置。可以理解在移动端的环境中,内容的预期寿命其实是很短的,沉淀可能问题不大。
还有内容分类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完全按照领域、主题来区分内容,还有一种是按人来做划分,知识星球取了个模糊的中间位,既是根据人,也就是星主来划分板块,也是根据主题——每个人会设计板块的主题,这样来作区分。
另外就是所谓的蒸发式降温,指的是社区头部的生产者离开社区,导致社区活跃度坠崖式下降,这种情况在一些年纪比较大的社区中很容易出现。老人走了,新人由于群体隔阂也没接上班,很快就凉了。
知识星球由于非常依赖星主的运营,所以有可能会面临比传统论坛更凶猛的蒸发式降温,这时候需要去考虑拽住人,尤其是拽住星主或主要内容生产者的机制。它目前有一个在灰度测试很有意思的设计,就是转发赚钱,比如我加入了小道消息的星球,我把内容分享出去,如果有人通过我的分享加入星球,我可以分到一点钱。
另外还有加入星球付费的这个设计,会持续给星主一些运营的压力,也算是一个天然的拽人机制。
目前知识星球还利用微信的一些推送机制,定期的推送内容,也是在拽人。不过这里面有个设计是可以通过互动关掉这个推送,不流氓,挺好的。
还有最后一个想说的是它的发现机制,这是一个刚刚上线的功能,之前基本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也就是我几乎只能在知识星球体系外发现和加入一个版块。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去做一个“发现”,做中心化的推荐是一个非常顺的逻辑,但吴鲁加老师一直到最近才做了这样的功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