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辰洋,是《郭东白的架构课》的负责人。

在专栏的第一模块中,东白老师从他二十多年的架构经验里,提取出了六条生存法则,来帮助架构师组织架构活动、为企业创造增量价值。不过除此之外,东白老师还想让你听到更多顶尖架构师的声音。所以,我们特地策划了对话节目,将邀请业内更多技术领导者,与东白老师一起,聊聊他们对技术人才、成长与架构的真知灼见,为你提供更多的视角、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多元的思考维度。

本期对谈,我们邀请到了快手高级副总裁于冰。于冰老师在音视频领域深耕十几年,经历了音视频发展与壮大过程中的诸多变迁,沉淀了不少技术思想与洞见。相信他与东白老师的对谈,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架构认知和人才理解。

主持人:郭东白 车好多集团CTO
嘉 宾:于冰 快手高级副总裁

此外,我还根据视频整理了一版文字精华稿,其中部分对话有删减。而对话是两位老师相互启发、思想碰撞的过程,文字很难呈现全貌。所以有学习条件的话,更推荐你去观看完整视频。

访谈文字精华稿

东白:我们先聊聊你个人吧,你的创业和大厂经历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对我们的读者应该有很多的启发。你先讲讲你的第一份创业经历吧。

于冰:最早的时候我在学校里是做个人音乐网站的。因为我是一个重度内容消费者,是玩Linux的人里最懂音乐的,懂音乐的人里最会玩Linux的。而做这个音乐网站,既需要懂技术又需要懂内容,所以我从此就走上了做流媒体相关技术产品的道路。毕业后我跟着一位师兄在清华校园里创业,开始做视频相关技术。

东白:你们那时候在这个领域做得还是比较早的,结果怎么样?

于冰:国内最早做视频的应该是做超级解霸那些人,我们算国内比较早的一批做流媒体的。我做的第一个视频应用就是能够在网页里点播音乐网站上的MV。当时的技术还是自创的,用Windows Media Player的插件,就可以直接播放远程的网络邻居的视频,然后再设一些权限。在学校的大局域网里就可以播放视频,非常流畅,还可以在网站里点播很多视频。这个功能很受欢迎,当时是校园里面最大的音乐网站之一吧。

东白:不过你研究生的专业是高性能计算,所以视频相当于是后学的。那你为什么决定转行进入视频领域呢?

于冰:兴趣驱动吧,我是视频内容的重度消费者。而且我发现为大家服务会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像我去自习的时候,经常发现一个同学拿台笔记本,先打开我的网站,然后再戴上耳机开始写作业。那算是最早做在线的流媒体点播的。还有一个师弟帮我做了个winamp歌词插件,你播一个歌的时候,旁边就会显示歌词。

东白:你从高性能计算换到视频领域,应该有挺多要突破的东西吧?

于冰:我刚开始创业时,团队里有一个师弟,他是电子系学编解码算法的博士。他就手把手教我什么叫P帧,什么叫B帧,还有一个新出来的标准叫H264。里面有很多神奇的东西,B帧可以做双向预测,压缩效率特别高,但播放器还不支持。当时我就把Flash Player容器研究得特别透彻,也应该是行业里少数在玩儿这个东西的。

到08年Flash支持264的时候,大概是4月下旬发布Spec,我们五一加班就把它给端到端的全线都支持到了。出来的那个效果,跟上一代相比就是质的飞跃。当时我们的Demo大概是篮球比赛,一点几兆的码率,可以在线看比赛直播。那时候很激动。

东白:这还是很值得自豪的。你职业发展中做过很多次这种转换吗?

于冰:我的大方向还是Streaming和Video。最开始创业是给电视台做流媒体解决方案,做端到端的视频系统,之后做视频广告。后来再次创业还是做Video,不过是之前创业公司的升级版,技术会更新一代。再后来去Hulu也是做Video,在线视频行业。现在到快手做的是短视频和直播。一直都是在视频这个赛道里。

东白:挺有意思的,你发现了一个大赛道,就一直钻研下去了。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一直保持高昂的兴趣吗?还是有时候就琢磨是不是得换一下?

于冰:没考虑过换方向,因为整体还算比较顺。一直觉得流媒体是未来的大趋势,有很多细节可以深挖。当时创业还是挺苦的,谁零几年的时候在手机上看直播啊!还是诺基亚的那种S60系统,播放器也难用,带宽也很低。但是我们当时做的所有的技术,在15年开始的直播大潮,到16、17年短视频又爆发了。视频这个大方向最终还是起来了。我们发现用的所有技术跟当年做的是一样的。

东白:对比我们俩的经历还挺有意思。我其实换了好几次大方向,我可能在一些浪潮上踩不准,但是我动得很快,学得也得快,也愿意动脑筋,就可以赶一个大潮的末尾。那么你看技术大潮的时候,当时是看得很清楚吗?有没有运气的成分?

于冰:肯定有运气成分,要抓住特别大的风口还是要靠运气。不过运气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准备的话,怎么做都是抓不住的。

东白:怎么做准备呢?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准备好呢?

于冰:我脑子里始终有一个音视频的端到端大图。不管是做直播还是做点播,不管是做算法还是做分发,这张大图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应该是08、09年的时候,我的状态就是每天只想这件事,琢磨代码怎么写,怎么做优化,吃饭睡觉可能都不重要。

东白:我们开篇词的题目就是“没有战略意图的人成不了一个优秀的架构师”。听起来你是有这种战略意图的。08年,你的脑子里就已经有音视频这个行业的全局图了,相当于你对整个行业的完整技术栈有了一个宏观的认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了战略意图。所以这些年就在不断填补你缺失的知识。

于冰:从采集到编码,到分发,到最后的播放,每个细节都会做得非常深。我发现视频领域特别广,也特别深,是足够我做一辈子的。当时蛮激动的,也觉得在这个方向上要补的东西特别多。像我去视频广告公司,补的就是商业方面的知识,也知道了该怎么变现。在Hulu了解了各种版权内容、长视频,还有Live的历史和趋势。它们都是国际化的大中型外企,知识传承做得比较好,所以对这一整套理论都了解得比较多。

东白:视频领域还是非常深非常广的,覆盖了好几个计算机学科。你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卡顿的地方?比如觉得技术不够?

于冰:有啊,很多,有一段时间觉得写C++还是很难的。不过啃过Linux内核的代码,就知道什么样的代码比较精良。而且,当时FreeWheel的首席架构师教了我很多东西,他在整个代码风格、架构思想上对我影响很大,也帮助我在那段时间迈过了一个大坎。

东白:你是主动发现了这些贵人呢?还是正好撞上了?

于冰:可能就是要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要跟比你更强的人在一起学习。我们当时的CTO是北大毕业的,她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当时为了跟她学习,就会在中午大家一起吃盒饭的时候,跟她一直聊,学到了很多业务和管理方面的知识。

东白:那时候你们一百多人的公司,CTO还是很难有时间和每个人聊的吧。那是你主动去找CTO的吗?还是蹭听?

于冰:主动去聊。我这一路上遇到的类似的贵人还挺多。我比较开心的是,她人很nice,喜欢跟大家聊。不光是跟我聊,她会跟很多人聊。

东白:我的职业生涯也有类似的经历。你会发现,这样的贵人,他的行为会为你注入一个基因,不断影响你,甚至会改变你。比如你现在也会像他那样,去做类似的事情吗?

于冰:有人管我叫于老师,也是“好为人师”嘛,偶尔做一下人生导师。我现在的行为,其实也是我这些导师和偶像们的行为上的一个映射

东白: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贵人帮助了你,你也会从他那里传承到一些东西,然后你再传给朋友或者团队。

于冰:可能是你自己用了一下,发现真的有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肌肉记忆。总的来说,还是要虚心、谦逊。一个人要发挥他的影响力,首先得学会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前提,就是觉得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我从原InfoQ编辑包研老师那里听到过一个故事。大家问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他总能招到最好的学生。他说很简单,我经常向学生请教问题,所以他们也愿意跟我学习。他不是那种觉得自己无所不知的老师,而是觉得自己很无知。这样才能吸收到更多的精华和知识。

我觉得谦逊也是领导力的基础。有一本书叫_Leading Matters_,作者是斯坦福的校长。书里总结了领导力的十个原则。很震惊,排第一的是谦逊

东白:有点惭愧,我在谦虚方面做得还不够。我知道自己的缺点,也会想办法压制。像我现在写专栏,看到留言区的留言,就发现很多人的思考非常有深度,所以我经常花一两个小时来阅读和回复。刚才还跟我的编辑辰洋讲,每节课读者留言的字数,比我们正文都长了。今天还看到有个小伙子,写了一条一千多字的评论。他们的精彩留言是我写作的动力。

于冰:留言区的评论我也看了,质量很高。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嘛。

东白:是的。我最早想写专栏的动机,就是想把一些想法告诉我的孩子,后来又觉得是分享给团队。但是最后发现,专栏既不是写给孩子,也不是写给团队的,甚至也不是写给极客时间的,而是写给我自己的。写作的过程,编辑给我改稿的过程,其实是我不断跟自己对话的过程,让我的逻辑更加圆满、严谨。极客时间算是给了我一个小的课堂。所以分享,对于个人成长来说很重要。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