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吴磊。

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RDD常用算子。在RDD常用算子(一)那一讲,我们讲了四个算子map、mapPartitions、flatMap和filter,同时留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这些算子之间,有哪些共同点?”

今天我们就来揭晓答案。首先,在功能方面,这4个算子都用于RDD内部的数据转换,而学习过Shuffle的工作原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4个算子当中,没有任何一个算子,会引入Shuffle计算。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几个算子则恰恰相反,它们都会引入繁重的Shuffle计算。这些算子分别是groupByKey、reduceByKey、aggregateByKey和sortByKey,也就是表格中加粗的部分。

我们知道,在数据分析场景中,典型的计算类型分别是分组、聚合和排序。而groupByKey、reduceByKey、aggregateByKey和sortByKey这些算子的功能,恰恰就是用来实现分组、聚合和排序的计算逻辑。

图片

尽管这些算子看上去相比其他算子的适用范围更窄,也就是它们只能作用(Apply)在Paired RDD之上,所谓Paired RDD,它指的是元素类型为(Key,Value)键值对的RDD。

但是在功能方面,可以说,它们承担了数据分析场景中的大部分职责。因此,掌握这些算子的用法,是我们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发数据分析应用的重要基础。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些实例,来熟悉并学习这些算子的用法。

我们先来说说groupByKey,坦白地说,相比后面的3个算子,groupByKey在我们日常开发中的“出镜率”并不高。之所以要先介绍它,主要是为后续的reduceByKey和aggregateByKey这两个重要算子做铺垫。

groupByKey:分组收集

groupByKey的字面意思是“按照Key做分组”,但实际上,groupByKey算子包含两步,即分组收集

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类型为(Key,Value)键值对的Paired RDD,groupByKey的功能就是对Key值相同的元素做分组,然后把相应的Value值,以集合的形式收集到一起。换句话说,groupByKey会把RDD的类型,由RDD[(Key, Value)]转换为RDD[(Key, Value集合)]。

这么说比较抽象,我们还是用一个小例子来说明groupByKey的用法。还是我们熟知的Word Count,对于分词后的一个个单词,假设我们不再统计其计数,而仅仅是把相同的单词收集到一起,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按照老规矩,咱们还是先来给出代码实现:

import org.apache.spark.rdd.RDD
 
// 以行为单位做分词
val cleanWordRDD: RDD[String] = _ // 完整代码请参考第一讲的Word Count
// 把普通RDD映射为Paired RDD
val kvRDD: RDD[(String, String)] = cleanWordRDD.map(word => (word, word))
 
// 按照单词做分组收集
val words: RDD[(String, Iterable[String])] = kvRDD.groupByKey()

结合前面的代码可以看到,相比之前的Word Count,我们仅需做两个微小的改动,即可实现新的计算逻辑。第一个改动,是把map算子的映射函数f,由原来的word => (word,1)变更为word => (word,word),这么做的效果,是把kvRDD元素的Key和Value都变成了单词。

紧接着,第二个改动,我们用groupByKey替换了原先的reduceByKey。相比reduceByKey,groupByKey的用法要简明得多。groupByKey是无参函数,要实现对Paired RDD的分组、收集,我们仅需在RDD之上调用groupByKey()即可。

尽管groupByKey的用法非常简单,但它的计算过程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下面我用一张示意图来讲解上述代码的计算过程,从而让你更加直观地感受groupByKey可能存在的性能隐患。

图片

从图上可以看出,为了完成分组收集,对于Key值相同、但分散在不同数据分区的原始数据记录,Spark需要通过Shuffle操作,跨节点、跨进程地把它们分发到相同的数据分区。我们之前在第6讲中说了,Shuffle是资源密集型计算,对于动辄上百万、甚至上亿条数据记录的RDD来说,这样的Shuffle计算会产生大量的磁盘I/O与网络I/O开销,从而严重影响作业的执行性能。

虽然groupByKey的执行效率较差,不过好在它在应用开发中的“出镜率”并不高。原因很简单,在数据分析领域中,分组收集的使用场景很少,而分组聚合才是统计分析的刚需。

为了满足分组聚合多样化的计算需要,Spark提供了3种RDD算子,允许开发者灵活地实现计算逻辑,它们分别是reduceByKey、aggregateByKey和combineByKey。

reduceByKey我们并不陌生,第1讲的Word Count实现就用到了这个算子,aggregateByKey是reduceByKey的“升级版”,相比reduceByKey,aggregateByKey用法更加灵活,支持的功能也更加完备。

接下来,我们先来回顾reduceByKey,然后再对aggregateByKey进行展开。相比aggregateByKey,combineByKey仅在初始化方式上有所不同,因此,我把它留给你作为课后作业去探索。

reduceByKey:分组聚合

reduceByKey的字面含义是“按照Key值做聚合”,它的计算逻辑,就是根据聚合函数f给出的算法,把Key值相同的多个元素,聚合成一个元素。

第1讲Word Count的实现中,我们使用了reduceByKey来实现分组计数:

// 把RDD元素转换为(Key,Value)的形式
val kvRDD: RDD[(String, Int)] = cleanWordRDD.map(word => (word, 1))
 
// 按照单词做分组计数
val wordCounts: RDD[(String, Int)] = kvRDD.reduceByKey((x: Int, y: Int) => x + y)

重温上面的这段代码,你有没有觉得reduceByKey与之前讲过的map、filter这些算子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没错,给定处理函数f,它们的用法都是“算子(f)”。只不过对于map来说,我们把f称作是映射函数,对filter来说,我们把f称作判定函数,而对于reduceByKey,我们把f叫作聚合函数。

在上面的代码示例中,reduceByKey的聚合函数是匿名函数:(x, y) => x + y。与map、filter等算子的用法一样,你也可以明确地定义带名函数f,然后再用reduceByKey(f)的方式实现同样的计算逻辑。

需要强调的是,给定RDD[(Key类型,Value类型)],聚合函数f的类型,必须是(Value类型,Value类型) => (Value类型)。换句话说,函数f的形参,必须是两个数值,且数值的类型必须与Value的类型相同,而f的返回值,也必须是Value类型的数值。

咱们不妨再举一个小例子,让你加深对于reduceByKey算子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把Word Count的计算逻辑,改为随机赋值、提取同一个Key的最大值。也就是在kvRDD的生成过程中,我们不再使用映射函数word => (word, 1),而是改为word => (word, 随机数),然后再使用reduceByKey算子来计算同一个word当中最大的那个随机数。

你可以先停下来,花点时间想一想这个逻辑该怎么实现,然后再来参考下面的代码:

import scala.util.Random._
 
// 把RDD元素转换为(Key,Value)的形式
val kvRDD: RDD[(String, Int)] = cleanWordRDD.map(word => (word, nextInt(100)))
 
// 显示定义提取最大值的聚合函数f
def f(x: Int, y: Int): Int = {
return math.max(x, y)
}
 
// 按照单词提取最大值
val wordCounts: RDD[(String, Int)] = kvRDD.reduceByKey(f)

观察上面的代码片段,不难发现,reduceByKey算子的用法还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先定义好聚合函数f,然后把它传给reduceByKey算子就行了。那么在运行时,上述代码的计算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我把reduceByKey的计算过程抽象成了下图:

图片

从图中你可以看出来,尽管reduceByKey也会引入Shuffle,但相比groupByKey以全量原始数据记录的方式消耗磁盘与网络,reduceByKey在落盘与分发之前,会先在Shuffle的Map阶段做初步的聚合计算。

比如,在数据分区0的处理中,在Map阶段,reduceByKey把Key同为Streaming的两条数据记录聚合为一条,聚合逻辑就是由函数f定义的、取两者之间Value较大的数据记录,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Map端聚合”。相应地,数据经由网络分发之后,在Reduce阶段完成的计算,我们称之为“Reduce端聚合”。

你可能会说:“做了Map聚合又能怎样呢?相比groupByKey,reduceByKey带来的性能收益并不算明显呀!”确实,就上面的示意图来说,我们很难感受到reduceByKey带来的性能收益。不过,量变引起质变,在工业级的海量数据下,相比groupByKey,reduceByKey通过在Map端大幅削减需要落盘与分发的数据量,往往能将执行效率提升至少一倍。

应该说,对于大多数分组&聚合的计算需求来说,只要设计合适的聚合函数f,你都可以使用reduceByKey来实现计算逻辑。不过,术业有专攻,reduceByKey算子的局限性,在于其Map阶段与Reduce阶段的计算逻辑必须保持一致,这个计算逻辑统一由聚合函数f定义。当一种计算场景需要在两个阶段执行不同计算逻辑的时候,reduceByKey就爱莫能助了。

比方说,还是第1讲的Word Count,我们想对单词计数的计算逻辑做如下调整:

显然,Map阶段的计算逻辑是sum,而Reduce阶段的计算逻辑是max。对于这样的业务需求,reduceByKey已无用武之地,这个时候,就轮到aggregateByKey这个算子闪亮登场了。

aggregateByKey:更加灵活的聚合算子

老规矩,算子的介绍还是从用法开始。相比其他算子,aggregateByKey算子的参数比较多。要在Paired RDD之上调用aggregateByKey,你需要提供一个初始值,一个Map端聚合函数f1,以及一个Reduce端聚合函数f2,aggregateByKey的调用形式如下所示:

val rdd: RDD[(Key类型,Value类型)] = _
rdd.aggregateByKey(初始值)(f1, f2)

初始值可以是任意数值或是字符串,而聚合函数我们也不陌生,它们都是带有两个形参和一个输出结果的普通函数。就这3个参数来说,比较伤脑筋的,是它们之间的类型需要保持一致,具体来说:

不同类型之间的一致性描述起来比较拗口,咱们不妨结合示意图来加深理解:

图片

熟悉了aggregateByKey的用法之后,接下来,我们用aggregateByKey这个算子来实现刚刚提到的“先加和,再取最大值”的计算逻辑,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 把RDD元素转换为(Key,Value)的形式
val kvRDD: RDD[(String, Int)] = cleanWordRDD.map(word => (word, 1))
 
// 显示定义Map阶段聚合函数f1
def f1(x: Int, y: Int): Int = {
return x + y
}
 
// 显示定义Reduce阶段聚合函数f2
def f2(x: Int, y: Int): Int = {
return math.max(x, y)
}
 
// 调用aggregateByKey,实现先加和、再求最大值
val wordCounts: RDD[(String, Int)] = kvRDD.aggregateByKey(0) (f1, f2)

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结合计算逻辑的需要,我们只需要提前定义好两个聚合函数,同时保证参数之间的类型一致性,然后把初始值、聚合函数传入aggregateByKey算子即可。按照惯例,我们还是通过aggregateByKey在运行时的计算过程,来帮你深入理解算子的工作原理:

图片

不难发现,在运行时,与reduceByKey相比,aggregateByKey的执行过程并没有什么两样,最主要的区别,还是Map端聚合与Reduce端聚合的计算逻辑是否一致。值得一提的是,与reduceByKey一样,aggregateByKey也可以通过Map端的初步聚合来大幅削减数据量,在降低磁盘与网络开销的同时,提升Shuffle环节的执行性能。

sortByKey:排序

在这一讲的最后,我们再来说说sortByKey这个算子,顾名思义,它的功能是“按照Key进行排序”。给定包含(Key,Value)键值对的Paired RDD,sortByKey会以Key为准对RDD做排序。算子的用法比较简单,只需在RDD之上调用sortByKey()即可:

val rdd: RDD[(Key类型,Value类型)] = _
rdd.sortByKey()

在默认的情况下,sortByKey按照Key值的升序(Ascending)对RDD进行排序,如果想按照降序(Descending)来排序的话,你需要给sortByKey传入false。总结下来,关于排序的规则,你只需要记住如下两条即可:

重点回顾

今天这一讲,我们介绍了数据分析场景中常用的4个算子,它们分别是groupByKey、reduceByKey、aggregateByKey和sortByKey,掌握这些算子的用法与原理,将为你游刃有余地开发数据分析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这些算子,你首先需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一来,这4个算子的作用范围,都是Paired RDD;二来,在计算的过程中,它们都会引入Shuffle。而Shuffle往往是Spark作业执行效率的瓶颈,因此,在使用这4个算子的时候,对于它们可能会带来的性能隐患,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再者,你需要掌握每一个算子的具体用法与工作原理。groupByKey是无参算子,你只需在RDD之上调用groupByKey()即可完成对数据集的分组和收集。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全量原始数据记录在集群范围内进行落盘与网络分发,会带来巨大的性能开销。因此,除非必需,你应当尽量避免使用groupByKey算子。

利用聚合函数f,reduceByKey可以在Map端进行初步聚合,大幅削减需要落盘与分发的数据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著提升Shuffle计算的执行效率。对于绝大多数分组&聚合的计算需求,只要聚合函数f设计得当,reduceByKey都能实现业务逻辑。reduceByKey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其Map阶段与Reduce阶段的计算逻辑必须保持一致。

对于Map端聚合与Reduce端聚合计算逻辑不一致的情况,aggregateByKey可以很好地满足这样的计算场景。aggregateByKey的用法是aggregateByKey(初始值)(Map端聚合函数,Reduce端聚合函数),对于aggregateByKey的3个参数,你需要保证它们之间类型的一致性。一旦类型一致性得到满足,你可以通过灵活地定义两个聚合函数,来翻着花样地进行各式各样的数据分析。

最后,对于排序类的计算需求,你可以通过调用sortByKey来进行实现。sortByKey支持两种排序方式,在默认情况下,sortByKey()按Key值的升序进行排序,sortByKey()与sortByKey(true)的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想按照降序做排序,你只需要调用sortByKey(false)即可。

到此为止,我们一起学习了RDD常用算子的前两大类,也就是数据转换和数据聚合。在日常的开发工作中,应该说绝大多数的业务需求,都可以通过这些算子来实现。

因此恭喜你,毫不夸张地说,学习到这里,你的一只脚已经跨入了Spark分布式应用开发的大门。不过,我们还不能骄傲,“学会”和“学好”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期待你和我一起继续加油,真正做到吃透Spark、玩转Spark!

每课一练

这一讲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今天的练习题是这样的:

学习过reduceByKey和aggregateByKey之后,你能说说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吗?你能用aggregateByKey来实现reduceByKey的功能吗?

欢迎你分享你的答案。如果这一讲对你有帮助,也欢迎你把这一讲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和他一起来讨论一下本讲的练习题,我们下一讲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