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黄佳。

欢迎来到《零基础实战机器学习》!在开篇词里面,我说过学机器学习的秘诀是“做中学”。不过呢,即使上来就想要上手做,最最最基础的知识你还是得懂点。

说是基础知识,其实你也不用怕。我们这一讲里要讲的知识点不多、也不难,主要是想讲讲什么是机器学习和一些最常见的概念。你不知道这些的话,肯定是没法开始实战的。

除此之外,我想讲讲机器学习的分类。我讲这些,是想让你在实战之前对机器学习的大类心中有数,方便你一边实战,一边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同时,也可以让你提前了解下我们的实战项目,对我们将来要闯的关卡有个预期。而至于更多的基础知识,我会带你边做项目边学习。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给这一讲设一个小目标,就是你在学完之后,当别人问你什么是机器学习的时候,你要能够给他解释明白。真能把这个说清楚了,你这节课也就没白学了。

什么是机器学习

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因为机器学习涵盖的内容太多了。机器学习之父Arthur Samuel对机器学习的定义是:在没有明确设置的情况下,使计算机具有学习能力的研究领域。国际机器学习大会的创始人之一Tom Mitchell对机器学习的定义是:计算机程序从经验E中学习,解决某一任务T,进行某一性能度量P,通过P测定在T上的表现因经验E而提高。

这两个定义你看了之后可能瞬间就懵了,没关系,这里我用“人话”来和你解释一下。

现在,请你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周日约了小李、老王打牌,小李先来了,老王没来。你想打电话叫老王过来。小李说:“你别打电话啦,昨天老王喜欢的球队皇马输球了,他的项目在上个礼拜也没成功上线,再加上他儿子期末考试不及格,他肯定没心情来。”

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老王会来吗?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觉得老王大概率不会来了。不过,你有想过我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吗?

实际上我们运用了“推理”。我们人类的大脑做这样的推理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但是,对于计算机来说,如果它也像小李那样有老王的“历史数据”,知道他看皇马,知道他的项目情况,知道他儿子的成绩,那计算机能推出这个结论吗?对于长期以来只能按照人类预设规则解决问题的机器来说,这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机器学习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利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一个“函数”或“模型”,并通过它来模拟现实世界事物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预测、判断等目的。这个过程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合适的模型,并能主动地根据这个模型进行“推理”,而这个建模的过程就是机器的“学习”过程。

那么机器学习和我们传统的程序有什么区别呢?实际上,传统程序是程序员把已知的规则定义好后输入给机器的,而机器学习则从已知数据中,通过不断试错、自我优化、自身总结,归纳出规则来。下面这张图,直观地阐述了机器学习和传统程序的区别,你可以看一下。

这张图中展示了机器学习的本质特征,就是从数据中发现规则

虽然说我们希望机器最终能主动地去预测,但在此之前,机器具体选什么模型、如何训练、怎么调参,我们人类还是要在这个过程中给机器很多指导的,这就是我这门课要教你的。

不过,机器到底怎样建立新的模型呢?我们继续以刚才的场景为例,不过,现在我想请你从函数的角度想一想刚才发生了什么?

要预测老王的状况,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预测老王会不会来”的函数,而“皇马输赢”、“项目情况”、“儿子成绩”都是输入到这个函数的自变量,我们设为x1, x2, x3。这些自变量每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函数的结果,也就是因变量y。

在机器学习中,这些自变量,就叫做特征(feature),因变量y叫做标签(label)。而一批历史特征和一批历史标签的集合,就是机器学习的数据集。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义机器是怎么“学习”的了,就是在已知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计算,选择最贴切的函数去描述数据集中自变量x1, x2, x3, …, xn 和因变量y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个过程,就叫做机器学习的训练,也叫拟合。

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传统程序是程序员来定义函数,而在机器学习中是机器训练出函数。

最初用来训练的数据集,就是训练数据集(training dataset)。当机器通过训练找到了一个函数,我们还需要验证和评估,也就是说,这时候我们要给机器另一批同类数据特征,看机器能不能用这个函数推出这批数据的标签。这一过程就是在验证模型是否能够被推广、泛化,而此时我们用到的数据集,就叫验证数据集(validation dataset)。

简单来说,在验证、评估的过程里,我们就是要验证这个函数到底好不好。如果这个函数通过了评估,那就可以在测试数据集(test dataset)上做最终的测试;如果通过不了,就需要继续找新的模型。

讲到这里,我想你已经对机器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标签似乎对于机器学习模型有很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因为机器必须根据已有的数据来找到特征和标签之间的关系。那么,你可能会问了,机器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有标签吗?

其实,机器学习不一定要有标签,具体我们可以分三种情况来看:

目前,监督学习是应用最广泛的主流机器学习算法,所以,我们这个课程的重点会放在监督学习上。当然,对于剩下两种,我也会做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先来着重了解一下什么是监督学习。

什么是监督学习

在监督学习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监督学习问题的分类。你可能会想问,佳哥,我为什么要知道它的分类?这是因为,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机器学习项目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我们不了解问题的类型,就无法选择合适的算法。

根据标签的特点,监督学习可以被分为两类:回归问题和分类问题。

回归问题的标签是连续数值。比如,如果我们天天给老王的情绪从1到100打分,那要预测老王今天的情绪,这就是个回归问题。再比如说预测房价,股市,天气情况,这都是回归类型的问题。在我们这个课程里,我特地准备了预测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预测产品转化率等回归项目,你可以在这些项目里学会解决各种回归问题的算法和实战套路。

分类问题的标签是离散性数值。比如,预测老王今天会不会来打牌,这就是个分类问题。而我们平时看到的鉴别高欺诈风险的客户、辅助诊断来访者是否患病、人脸识别等等,这些都属于分类问题的应用。在我们的课程中,我也为你设置了对应的分类实战,包括判断客户是否会流失、判断两款裂变模式哪个更有效等,帮你掌握解决各种分类问题的算法和实战套路。

在这里,我用一张图来给你描绘一下回归和分类的区别:

好,讲完了监督学习,接下来我们简单了解下无监督学习和半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就是为没有标签的数据而建的模型,目前它大多只应用在聚类、降维等有限的场景中,往往是作为数据预处理的一个子步骤显显身手。不过,由于聚类场景相对更加常见,在这门课中,我会用一个“为用户做分组画像”的项目,带你掌握无监督学习的应用。

而半监督学习,就是使用大量无标签数据和一部分有标签数据建模。这往往是因为获取数据标签的难度很高。半监督学习的原理、功能和流程与监督学习是很相似的,区别主要在于多了“伪标签的生成”环节,也就是给无标签的数据人工“贴标签”。

由于半监督学习的落地应用还比较有限,我们的课程中就不专门讲它了,如果你对如何生成伪标签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研读一些论文。

其实,还有很多现实问题既没法用监督学习来解决,也没法用无监督学习和半监督学习来解决。比如说你要设计一个机器人来陪你玩牌,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强化学习登场了。

什么是强化学习

强化学习研究的目标是,智能体(agent)如何基于环境而做出行动反应,以取得最大化的累积奖励。这里的“智能体”,其实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机器学习模型。

强化学习和监督学习的差异在于:监督学习是从数据中学习,而强化学习是从环境给它的奖惩中学习。

强化学习智能体在调整策略的时候需要思路比较长远,它不一定每次都明确地选择最优动作,而是要在探索(未知领域)和利用(当前知识)之间找到平衡。它反复试错、不断收集反馈,收集可供自己学习的信号,每经过一个训练周期,都变得比原来强一点,经过亿万次的训练能变得非常强大。

强化学习对数学基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考虑到我们这是面向初学者的机器学习课程,所以这个课程中并没有涉及强化学习的内容。你如果有兴趣,我推荐你阅读一下有关强化学习的专业书籍,比如Richard Sutton 的经典教材《Reinforcement Learning:An Introduction》,中译名是《强化学习》第2版

从监督学习,到无监督学习,到半监督学习再到强化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所有机器学习领域中的问题和算法都可以归入其中的某个类别。这里你可能又想问,佳哥,机器学习的分类完全穷尽了吗?我常常听说的深度学习怎么没有在这个分类里呢?别着急,下面我给你解释一下。

什么是深度学习

其实,深度学习是一种使用深层神经网络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也就是一种算法。这个算法可以应用在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里,也可以应用在强化学习中。

虽说深度学习中用的算法叫神经网络算法,但是这个“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和人脑中的神经网络没啥大的关联,它是数据结构和算法形成的机器学习模型。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图形图像、自然语言和文本的处理是计算机行业的难题,因为这类信息的数据集,并不是结构化的,需要人工根据信息的类型来选择特征进行提取,这样对于特征的提取是有限的,就拿图像来说,只能提取出一些简单的滤波器。

而深层神经网络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对非结构的数据集进行自动的复杂特征提取,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也就是说,深度学习让这个曾经的“难题”一下子变得非常容易。

因此,针对深度学习,在后面的课程中,我会带你一起操练三个项目:

学完这三个项目,面对新的类似场景,你就完全能够选择合适的模型,并搭建起属于自己的深层神经网络了。

总而言之,机器学习正在突破我们对“计算机能做什么”这个问题的认知极限。因为机器学习的存在,计算机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以后还会更多。

总结一下

到这里,我们这节课就结束了,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有些东西乍一听挺唬人的,学了之后发现“嗨,也没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落地应用,应该可以归为这一类。

在这节课中,我力图给你讲清楚机器学习最基础的一些概念和应用场景。如果你想用一句话给你的朋友说清机器学习是什么,那么请你告诉他:机器学习是一种从数据生成规则、发现模型,来帮助我们预测、判断、分组和解决问题的技术。

机器和传统程序最大的不同就是,机器学习不是程序员直接编写函数的技术,是让机器通过“训练”得出函数。而我们做机器学习项目,就是要选定一个算法,然后用数据训练机器,找到一族函数中最适合的那一个,形成模型。

具体来看,机器学习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半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其中,监督学习是我们课程的一个重点。它能解决的两类问题:回归和分类。所以,我们在开始一个项目时,一定要首先明确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属于哪种类型,这对模型的选择十分重要。

至于深度学习,我们说它是一种使用深层神经网络的模型,可以应用于上述四类机器学习中。深度学习擅长处理非结构化的输入,在视觉处理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都很厉害。

最后,我把机器学习中的各种算法做了分类,放到了下图中。这些算法你现在不需要去记忆,以后在项目里用到的时候,我们会解释它们的。

作为过来人,我还想嘱咐一句,我非常理解初学者学机器学习,最怕的就是信息过载,新名词太多,一下子理解不了。其实你不必害怕,我会在后续的课程中,通过实际的项目实战,一步一步手把手,把机器学习中的重要概念和工具陆续教给你,让你在实操过程中把它们搞懂、弄透。

思考题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最后,我想给你留三个思考题,假如你有一个网店:

  1. 你有用户的历史订单数据,你想要根据这些数据给用户分组,这是什么类型的机器学习问题?
  2. 你有用户的人口统计数据,比如年龄、性别、城市和年收入等等,并且你已经把这些用户已经分成了高、中、低三个价值组。这时拉新团队给了你一批新用户信息,想要判断新用户会属于哪一组,这是什么类型的机器学习问题?
  3. 你有用户的人口统计信息和购买历史记录,你想要预测新注册的用户的预期消费总额,这是什么类型的机器学习问题?

提示:先思考是有监督还是无监督学习,如果你认为是监督学习,进一步想想是回归问题、还是分类问题。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分享你对机器学习的类型的理解,也欢迎你和朋友一起讨论这节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