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雷蓓蓓。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如何应对需求变更这个话题。

需求变更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在奉行唯快不破的互联网公司,需求变更可以说是程序员的头号噩梦,也是“996”的直接元凶。

阿里有句非常有名的口号,叫作拥抱变化。既然需求变更无法被消灭,那么我们就要通过学习,掌握更好地应对需求变更的方法。我们先来看看常见的需求变更流程。

首先要发起变更申请,由变更委员会来综合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变更范围、风险、对现有计划的影响程度等,以此来判断是否接受变更。变更委员会一般是由产品leader、技术leader、测试leader及项目经理组成,如果接受变更,那么就需要判断项目计划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后公告处理结果。

讲到这里,我注意到艾文脸上的表情明显有些困惑,就邀请她来说说,艾文一开口就颇为直接:“老师,这个流程其实本身很简单,书上都这么写,我也知道要这么做,但现实是……除了我之外,团队没人愿意这么干!人微言轻,实在是做不到啊!”

我对艾文的直言不讳表示赞许,“不错,坦诚直面问题是第一步。说说都容易,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执行。”

那么在这一讲,我会给你介绍几种实战下来亲测有用的方式,你可以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防身锦囊”。

锦囊1:达成最小共识:变更是有代价的

想当年,我跟你一样,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刚到A团队的时候,交互妹子就可怜兮兮地拉着我说:“2个月过去了,我们的第一个版本还在打磨,80%的交互稿都已经改得大不一样了,越是临近上线越是不断地改。如果你去跟策划们争辩,对方就甩过来一句‘老大要加的’,你说怎么办呢?”这个“老大”也就是A业务的负责人。他是产品经理出身,又是完美主义,加说一不二的性格,于是,产品策划在团队中有绝对的话语权。

在耐心地观察了一番之后,我终于等到了时机。在版本结束的复盘会之前,我跟负责人建议说:“你看,我们项目组是全新的团队,成立两个多月了,这么长时间运行下来,还是有不少问题的。我们需要一次深度复盘,这次复盘非常重要,你一定要来参加!”

复盘会的当天,大家匿名写纸条,分别列出各个环节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贴到白板上。看着满墙花花绿绿的便签,写满了各个角色对需求变更的各种吐槽,这位负责人沉默了好久。

接着,我把事先准备的表格拿出来,表格中记录着历次变更给团队带来的各项成本增加及引发的返工(如下表)。

在复盘会接近尾声的时候,业务负责人当场发话:“从今天开始,团队里的需求变更要严格控制,从我自己做起!”在这之后,产品策划的随意变更行为显然收敛了很多。而我也趁势在下一次的全员会上,跟所有团队成员约法三章,把复盘会上的共识,细化成了具体流程:

  1. 所有需求及所有变更必须建单,无单需求开发有权不接;
  2. 需求变更必须经过变更委员会评估成本,变更成本较大的,要提交项目经理更新时间计划,并告知全员;
  3. 对于确认通过的变更,产品人员要发送邮件,让全项目组人员都知道。

这样一来,大家对于需求变更这件事,就从上到下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需求变更的压力也瞬间得到了缓解。所以,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就是找到合适的时机,树立对变更的最小共识。之所以说最小共识,是指这个共识不需要一步到位,如果你的环境下确实比较困难,可以只是前进很小的一步,比如你可以从所有变更都需要记录,并公告周知开始。

达成这个最小共识,是要让团队开始慢慢认识到,需求变更是有代价的。但是,毕竟产品仍然在探索期,变更总是在所难免的。

怎么办呢?策划们开始想各种办法,好让技术能够顺利地接受变更。实验下来最有用的一招,莫过于请程序员们吃炸鸡了。当时坊间流传着一个段子:“没有一桶炸鸡解决不了的变更,如果不行,那就两桶!”在整体项目时间有要求的情况下,请程序员吃炸鸡,也确实成了项目快速推进的有效选择。作为项目管理,你要谨记,我们追求的是达成项目目标,而不是零变更

上面讲的这些,其实是变更发生之后的应对方法。那么,回到变更的源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就是把关需求的质量,避免需求问题流到下游,我在第6讲中介绍的Bug Bash,就是一个好方法。建议你在一些大版本上,需求设计稿完成时,发动团队的力量去做一轮全面的需求检查,调动各个角色的早期深度参与,对需求变更的防治很有效。

锦囊2:源头治理,一次把事情做对

艾文听到这里,忍不住拍手称赞:“锦囊1好棒!原来需求变更的流程,是这样一步一步共识建立起来的,我终于明白了。”“嗯……不过,我们团队的需求质量实在是很着急,上线时间又都是定死的,我担心只有这些,事后应对还不够,到头来一改再改,压缩的还是开发时间,有没有办法可以从源头杜绝隐患呢?”

说得对,要想真正把关需求的质量,还是得从源头开始治理。

接下来,我来跟你分享一个几年前,我在某事业群启动中台建设项目的真实案例。这个事业群当时已经有三四年的历史了,伴随着多条业务线的高速发展,公共平台的架构频频遭遇掣肘。这个事业群的老大几经思索,下定决心花大力气快速进行中台整治。情急之下,他找到我,让我来负责这个超级复杂的项目。

在四个月内,我们重整了这个平台积累了四年的整个业务和技术架构。当时时间非常紧张,四五条业务线的产品和设计人员都会参与其中。作为新的中台架构,如果在后续执行中发生变更,往往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怎么办呢?

我急中生智:“小黑屋集中开发呀!”不同的是,这次被关进小黑屋的,不再是苦哈哈的程序员,而是产品和设计。他们以前哪经历过这个啊?纷纷念叨着:“What?项目还没怎么着,先把产品和设计的deadline定了?!”于是,我找来那位老大站台,召集全员,开了次隆重的启动会。会议的第二天,十几位产品和设计人员就搬进来了。

为了减少后期的变更,尽可能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在小黑屋搞起了上墙文化,产品和设计的Deadline排期图、产品模块设计图、页面逻辑跳转图……还有各种设计草图,全都被搬上了墙。

没过几天,这里居然成为了程序员午饭后驻足观赏的胜地。见到如此盛况,我们开始给游客们准备各色小标签,让他们在游览的同时随时发表各种评论。大家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很多需求和设计的漏洞就在这里被提前发现、及时讨论并修改掉了,有效地保障了早期需求和设计的质量。

其实,这个项目中每个业务线都有自己的策划,如果采用传统方式,这些需求各自成稿,再加上不同业务线策划之间、策划与设计之间、设计与开发之间、反复沟通的成本,不知道要拖到猴年马月才能真正确认,又不知道会埋下多少坑。

不得不说,这个锦囊是个大招,使用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从变更的源头开始治理,从源头开始公开透明,一次把事情最对,实际上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小黑屋 + Deadline的实践效果奇佳,在一些上线时间有严格要求的复杂项目上,你绝对可以考虑下!

锦囊3:快试错,不可抗力巧应对

学会了前面两个锦囊妙计,来自产品经理的变更就不在话下了。不过,现实情况是,很多变更来自大老板或大客户,这些不可抗力,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我的建议是,不要直接顶回去,要去剖析、把握和满足老板或客户的真正诉求。你可能会说,说起来容易,那如果老板或客户还是一定要改怎么办呢?

我的一个团队在被大老板的各种任性变更摧残了半年以后,终于痛定思痛:“我们一直想着法儿地对抗变更,大家都身心俱疲。反过来想想,其实老板也是人,老板也很痛苦,我们要给老板试错的机会,不是吗?”

后来,我们不再一味地抗拒,不过也并没有放弃努力。相反,我们尽可能想办法降低试错成本,为了隔离老板的需求对整个团队进度的干扰,我们在常规团队之外,组建了一个老板需求响应小分队,由团队轮流值班,协同提高响应速度,让老板可以试得快,试得爽!同时,对于那些我们并不太认同的老板需求,就快速尝试,小范围灰度发布,用对比数据说话。当这一系列机制运转顺畅之后,我们慢慢发现,老板提需求时不会每次都火急火燎了。

很多同学把这类来自老板的变更视为不可抗力,实际上,这背后还是有一定的改进空间的。你可以从建立快速有效的响应机制开始,同时多去总结和剖析这些需求背后的原因,毕竟老板要的是效果,那你就得用数据说话,更好地应对这些需求变更。

总结

这一讲,我给你分享了3条锦囊妙计,建议你从达成一个最小共识开始入手,让团队意识到变更是有代价的。然后再往前一步,从源头开始深入,集中保障需求质量,争取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另外,关于来自老板或客户的需求变更,你要快试错,巧妙应对。

最后,借用留言区一位同学,对本节需求变更方法论的25字箴言来总结:“以疏治堵,源头治理,顺势而为,闭环优化,数据说话。”

如果你把需求变更当作洪水猛兽,各种严防死守,那么最后你很有可能身心俱疲。但如果你换一个视角,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变堵为疏,那么需求变更就不再是你的敌人。你会看到一个产品不断追求完美的底层动力,从而找到更多的锦囊,帮助这个产品走向更大的成功!

畅所欲言

听了这么多锦囊,希望你聊一聊你和需求变更的“战斗”史,分享一下你在实战中最有效的方法!

欢迎你畅所欲言,我在留言区等你,也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