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官经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你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是我很少听到眼前一亮的回答。下面我列几个常见的,你来体会一下:
“我太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太高,会给别人带来压力。”
“我是个急性子,工作一安排下来,加班加点也要提前干完。”
“我能为别人着想,有时候宁可自己的事情晚点做,也要帮别人帮到底。”
“我事业心太强,总忍不住加班,导致对家庭照顾不够,深感亏欠。”
还有很多类似上面的答案,都比较差强人意。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看完这些答案,你知道哪条在说优点,哪条在说缺点么?不明显吧?有的是把优点包装成缺点,有的本来想说优点,却暴露了缺点。能不能少些套路,多些诚意呢?
其次,你的这些优缺点,听起来与你无关呀!没有融入你的经历,没有你的感情,没有你的观点和感悟,而且还那么俗套,可以怀疑你抄的百度知道么?
面试官问你的优缺点时,至少希望你的回答是:
真实的。你要用真实的经历、大家的反馈、实实在在的结果来证明你的优缺点,而不是只靠表白。
走心的。你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加入观点和感悟。这是在说你自己,不是说别人。如果你平时就很在意自己的优缺点,在意自己的做事结果和别人对你的评价,怎么可能会说得肤浅平淡,甚至千篇一律呢?
碰到以上不解渴的回答,我作为面试官往往不得不继续深挖,再追问两句,像下面这样:
“针对你说的这点,你的老板和同事,在什么事情上,怎么评价过你呢?”
“请说一件事,在这点上,你哪些地方做得比同事更好?”
“你怎么做到这点的?”
“你为什么这么觉得呢?”
“这个优点让你获得了哪些满意的结果?”
“这个缺点怎么避免呢?”
如果你没有基于自己的真实经历和他人的反馈,来深入思考过你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在工作中扬长避短的话,这些问题就很难回答好。
面试中,为什么经常要问你的优缺点,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图是什么呢?大致有3点:
看你的自省自知能力;
看你和职位的匹配度;
完善或者印证对你的评价。
自省自知能力,是一种自己看到自己,给自己反馈的能力。我们的所感、所思、所为、所得,大部分是跟外界的交互,其中的自省自知才是跟我们自身的交互。当我们自己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行为,及其优劣得失,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能产生认可、改变、优化、创新的想法和动力。
发现优点很好,可以增加自信,但不能沾沾自喜,止步不前。缺点谁都有,看没看见,愿不愿改,能不能改,这就是自省自知的重要性。面试官想看应聘者能否客观地看到自己的擅长和局限,开诚布公地用实例自我剖析,进而推断他在日常工作中可能的表现。
与职位的匹配度,是说你的优缺点对面试的职位来说是不是合适。在第一篇文章“01 | 公司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中,我通过“应聘者素质模型”中的经验、技能、潜力、动机四层内容,指出了面试官考查的能力范围。我们的优缺点也分布在这四层中。假如你的优点正是职位需要的,而你的缺点是职位不关注的,这样的匹配度就很好了。在“09 | 职业规划二:程序员后来都去干啥了”这篇文章中,我提到了技术、业务和管理人员的一些不同特征和关注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有助于你判断自己的特质对所申请的职位,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
特别要指出的是,优点和缺点都是相对于具体场景和工作对象而言的,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同样的一个特质,用在某个地方上是优点,但换个地方可能就成了缺点。比如技术人员追求技术细节是个好的品质,但是管理团队时,就需要避免微观管理(micro-management)。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一个人在某家外企表现很好,但跳到国企,可能一团糟。
完善或者印证对你的评价,这是因为在前面的考查中,面试官很可能对你已经形成了一些评价和认知,或是看到了你的一些优点或是缺点。现在他抛出这个问题,如果你的回答和他的评价相吻合,他会觉得对你的评价得到了印证;如果你的回答有悖于他的评价,他更倾向于听从自己的判断,而把你的回答当作辩解、没诚意;如果你的回答避开了他的评价点,他将其视为对你评价的补充。
由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引出一些回答这类问题的原则:
有理有例。(让面试官信任你的自省自知能力)
优缺点与职位匹配。(给公司带来价值)
表述与表现匹配。(表里如一,前后一致)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怎么按照以上原则去回答好这一问题。
优缺点,从哪里找呢?可以到“应聘者素质模型”的四层内容中去找:经验、技能、潜力、动机。举几个例子:
“我在银行信贷业务方面,经验非常丰富。”(经验层的优点)
“精通Java后端开发,但是Web前端开发较弱。” (技能层的优点和缺点)
“入选公司接班人计划。” (潜力层的优点实例)
“对新技术有好奇心,微信刚推出小程序时,两个周末搞定一个记事本小程序。”(动机层的优点+实例)
优缺点怎么找呢?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
首先是问自己,也称为“内部反馈”:
What:这段时间/这个事情,我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How:我是怎么做到这么好(或者不好)的?这是技能和经验方面的自省。
Why:我这么做出于什么目的?这个目的是对谁好,对谁不好?长期看呢?这是在自省动机。
以上反映出我的什么优点和缺点?
其次是问别人,也称为“外部反馈”:
What:你看到我做出来什么结果?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How:你看到我是怎么做的?
以上反映出我的什么优点和缺点?
最后是进行专业的测试。这可以是专业的性格特质测试,比如MBTI、DISC、盖洛普优势识别器等(“07 | 职业规划一:你真的想好要怎么发展了吗?”一文中已有涉及,这里不再多提)。
小提示:
人人都爱听故事,事例更能打动人心。在“12 | 经历没有亮点可讲?你需要做份‘详历’”一文中,我介绍了提炼故事,汇编到详历的做法。找到了优缺点以后,你还应该连同经历以及一两个细节,一起组织成故事。尤其不要忽略一些数字,以及他人的评价等细节,这是使你的故事更加精彩动人的关键要素。
你若知道职位的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就很容易将对应的优点故事找出来讲给面试官听,包括你在这点上有什么优点,表现出来过什么细节,得到过他人的什么反馈等。
讲优点大家都容易说多,因为讲优点本身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但是一定要注意,这时候你应该讲讲这些做法带给周围环境的正向影响,还有没有进步空间,而不是自己沾沾自喜。
讲缺点是比较令人痛苦的,所以能自知并且剖析的人,就更显得了不起。有些人以“想不到缺点”为由拒绝回答,这其实暴露了他的固化思维,而不是时下被广泛认可的成长型思维。值得提醒的一点是,说缺点不是为了承认错误,而是为了让面试官知道,你清楚自己的这个缺点,而且知道解决方法,已经在尝试纠正了。
如果发现你的优点对这个职位不相关,而缺点又直接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你性格内向,面试的职位是销售时,你也可以想一想,是不是你的求职方向需要调整一下呢?
在前面的问答中,你应该有些感知,面试官肯定了你的哪些方面,怀疑了哪些方面。在回答优缺点时,你可以适当地呼应一下前面的表现,加强好印象,挽救差表现。 比如:
“我对细节很在意,就像刚才我回答您说的XX问题时,非要弄懂它的前提条件一样,我……。”
“我有个毛病,爱较真儿。刚才回答您那个XX问题,就是个例子。我的回答时间长了点,是因为我觉得必须得分三种情况考虑。不过,我现在也意识到,如果是对于客观逻辑的推理,需要较真,而主观判断类问题上,较真应该适可而止,因为世界上不存在非黑即白、绝对正确的东西。”
小提示:
在讲优缺点时,一定要是你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否则你就不能加入真情实感,也不能融入你的观念和理解,就打动不了面试官。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面试中通常会问“优缺点”的问题,这里面试官主要有三个意图:考查你的自省自知能力、考查你与职位的匹配度,以及完善或者印证他对你的评价。因此,回答此类问题可以遵循三个原则:有理有例、优缺点与职位匹配、表述与表现匹配。要做到以这三个原则回答问题,你需要首先找到自己的优缺点,挑选与面试职位相匹配的部分,同时注意与前面表现一致。
人人都有优缺点,面试官很多时候并不会把你所说的优缺点当成面试成败的关键。关键是,你应当保持成长型思维,有足够的胸襟和灵活性,去吸纳批评,完善自我,才是迎接未知挑战的法宝。
下面是一个说缺点的例子,你来看一下说的好不好?
刚毕业那会,我负责开发一个功能模块,因为自身技术能力有限,加上时间紧,有些技术细节没有吃透,最后提交的代码质量不够好,导致功能上线延迟了一周。
后来,我仔细反思了这件事,发现根源在于自己过于自信,明明考虑得不够周到,却自满地觉得没有问题。 后来,为了避免同类事情再次发生,每次我都要先团队一起讨论实现方案,自己设计完后,都要再请团队中资深的同事帮忙检查是否有疏漏。也正是缘于我的这个做法,完善了项目的设计评审流程。
我慢慢发现一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不够全面,只有集思广益才能把问题更全面的解决。通过这么多年的训练,现在的我看问题的视角越来越全面,解决问题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了。当然,我知道自己做得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查缺补漏,争取做得更好。
欢迎把你的想法和评价写在留言区,我们一起讨论提高。如果今天的内容让你感同身受,不妨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聊一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