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白海飞。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贯通篇”,主要讨论工作中几种重要的能力:
学习能力:你怎样把不会的事情做出来。
精益能力:你怎样把事情越做越好。
协作能力:你怎样配合大家一块把事情做好。
领导能力:你怎样带领大家互相配合把事情做好。
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综合的能力,看你“成事”的能力有多大。
今天我们就聊聊怎样向面试官体现你的学习能力。
最近我们正在“折磨”一个实习生。她是大四的学生,想转正,但这要看她的实习表现,所以这些天她工作很努力。她没有什么Java基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但是两天就按要求搞出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多线程程序,一周就自己设计出了一个模拟国宴的生产消费模型,而且旁听了一场面试之后,总结了面试问题,反省了个人目标。目前来看,她所展示出来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很不错。
其实,无论经验和技能水平如何,在面试官看来,你的学习能力都是越强越好。否则将来老板和你(员工)都可能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几年后你在个人能力和工作范围上原地踏步,贡献没有明显提高,薪水也不会涨多少,你自己可能不满现状想跳槽,却也担心没公司要;老板除了担心你的离职风险,还发愁你的低绩效问题,因为你技能落后,不能应对新的挑战。
那么,怎么判断学习能力的强弱呢?面试官既要考查你的学习过程是否高效,又要衡量你学习效果的好坏。让我们先从学什么,以及怎么学聊起。
你可能有这样的体会:我在学校里成绩很优秀,工作中却不是优秀员工,可我的学习能力不算差呀,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之一可能是:你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强,但是运用新技能的能力需要提高。也就是平时说的,虽然考试是高手,但是动手能力差。
总体来说,学习包括知识和技能两方面:
学校里主要学知识,学知识需要掌握思考方法。
工作中要学习的,除了知识,还有技能。知识和技能是不同的,这好比你可能非常了解钢琴的发声原理、使用说明,以及乐理知识,但是依然弹不好钢琴。技能强调动手实践和运用,不仅涉及思维活动,还涉及和外界交互,包括各种角色的人、设备资源、技术工具等,既有高难度的步骤,又有简单但是易错的步骤。你面对的不再是对错问题,而是灰度问题,也就是解法多种多样,只有优劣之分,分不出对错,就看你的应用对象、操作水平和火候分寸。另外,人与人的交互,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都需要你摸着石头过河,持续学习,不断矫正。
小提示:
工作的前几年,我一直在质疑,学校里学的那么多东西工作中用不上,为啥还学。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清华毕业的同事,可以比我快一倍读完一篇晦涩的英文安全标准,然后当场准确地梳理出我们软件的安全问题,我才意识到学校里培养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有多么重要,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学习能力更是会让人受用一生。
我们是如何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呢?学习就是学和习的过程:学是接收和理解,习是练习和运用。
接收,包括选择和获取学习内容。工作中,应该基于工作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而不应该因应付工作而停止了学习。
理解,是把接收来的新信息与大脑中的已知信息建立连接的过程。通过多角度思考,你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建立的连接越多,理解得就越充分。当某段思维从已知信息出发,能联通到新信息时,就说明它已经融入你的知识网,变为已知了。
练习,是在加强和扩展新信息与已知信息的连接,加强理解。
运用,是指遇到实际问题时,检索大脑的认知结构,形成思路,最终操控工具来解决问题。问题的结果,作为反馈,使你的认知结构得到修正和优化。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讲到学习的85%原则。学习中如果全是新知识,太难,会陷入停滞;如果全是老知识,太简单,又会丧失兴趣。所以我们说,学习中的挑战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达到让你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程度。那到底学习中新旧知识的比例是多少才合适呢?
研究者根据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学习试验,得出这个比例的数字是:15.87%!也就是说,从舒适区向学习区的前进中,保持 15.87% 的“新鲜率” (85%原则),会让你的学习速度最快。这说明,学习中要温故而知新,而且要进行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到的方式是针对边缘知识的练习,而不是像题海战术一样的全部练习。联系上85%原则,就是说刻意练习中,新知识新技能要占到15.87%最合适。
举个例子。很多学校都要求低年级的小学生每天重复练习口算,试想如果有一款口算题生成软件,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口算水平,依照85%原则,生成个性化的题目。每次练习的结果,又作为反馈,指导下一次题目的生成,这样孩子们就摆脱千篇一律的题海战术了。
现在你知道了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接下来我们重点看面试官要考查的学习要素。
去年秋招,我去几所高校面试了不少优秀的大学生,我问:“你是怎么做到这么优秀的呢?”你猜怎么着?大多数人都害羞地笑笑,然后就不说话了。他们以为我只是在恭维而已!这说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要素或要诀。
学习的要素,是影响学习过程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表征你学习能力的指标。学习要素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两个角度来看:内在因素包括好奇心、逻辑性、操控力,与学习者自身相关;外在因素包括挑战、榜样、反馈。
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我们团队的Social Contract(Agile团队规约)里有一条就是:保持追根寻底的好奇心。好奇心决定了学习态度: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是指一旦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寻找答案;被动学习,是等着别人把知识嚼碎了,喂给你,不多思考,被迫运用。
我们团队的内部群里,经常有人提些工作范围外的问题,然后就会有几个人跳进来,一块讨论或者争论。像“0.999……(9的循环)到底等不等于1?” “利益和立场到底该坚持哪个?”问题虽小,好奇事大。
面试官一般会怎么检查你的好奇心呢?有多个方法:
看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的第一反映,如果是先自己研究,而不是去问别人,不靠别人喂现成的,那你对解决问题有好奇心。
看思考深度。当被问到“为什么会这样” “它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等问题,回答是“不为什么,本来就那样呀”,就说明你缺少深入思考。
看关注的问题,当被问到“你最近在思考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困扰么”“你问我一个你不明白的问题吧”,如果回答是“没有什么困惑”“还好啦”,这说明要么你没有好奇的点,要么没敞开心扉。
逻辑性是学习能力的基石。把新知识融入已知体系,要经过逻辑分析;新知识的运用过程也需要逻辑分析。
逻辑性的判断方法比较简单,丢给你一篇文章,看你10分钟后能讲出多少内容,是按什么逻辑组织的。前面提到的那个实习生,我就曾让她在10分钟内上网学习冰壶的比赛规则,然后讲讲致胜策略,除了考验她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有逻辑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操控力是把你的方法和技能,放到实际问题中去实践的能力。好比说,你看了10小时游泳教学视频,要诀烂熟于心,但依然下水就沉,这就是因为你没有练习操控。对应到编程中,把某个框架用活用好,让它恰当地解决你的实际问题,也是操控力的一种表现。所以,这是你应该着力去表达的内容。
我曾经这样考查应聘者:你用15分钟,上网找一个方案,让我们20人的全球团队能顺畅地做一次头脑风暴。这个题目针对的是不清楚头脑风暴怎么做的应聘者,是道综合题目。既考验他能否快速了解什么是头脑风暴,又考验他为异地同步做头脑风暴如何做工具选型。如果他能找到多个方案,并能简单比较出优劣,那就相当不错了。
挑战是外部环境给你的学习机会。你应该能把挑战进行拆分,使你能通过学习,各个击破,而不至于面对整个挑战,难得要死。面试官怎么考查你面对挑战的能力呢?可以问以下问题:
“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面对这个困难,你做了什么?”
“这段时间,你受过最大的苦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局限在看挑战上。)
你的回答中,要重点展示如何学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新挑战。
榜样是你向谁学习,向什么目标学习。只有精英才能塑造精英。作为程序员,榜样可以有两类:
找身边杰出的程序员做榜样、做师傅。一定要找跟自己拉开档次的人,因为只有把你这个发展阶段看得很清楚的人,才能给你高屋建瓴的意见。如果有的大牛忙于“大事”,没时间带你,那就跟他一起吃饭,或者“顺路”上下班,总之,只要你愿意“追”他,总能找到机会。
看优秀的代码和书籍文章。去GitHub上找优秀的开源项目,找兴趣相投的同学搭伴读代码,并研讨心得,是提升编程能力的好方法。书籍和技术牛人的博客文章也会让你大有收获。
我经常问应聘者,“工作中有谁值得你学习”“你都读过哪些专业书籍”“常逛哪些牛人的博客”“讲一段让你印象深刻的开源代码或者设计思路”……经常有一些精彩的回答,能让我们几个面试官眼前一亮。
反馈是外界对你的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响应。高质量的反馈,是学习效果提升的关键。假如大夫只管开药,不清楚病人的服药效果,那他靠什么来调整药方,使药效更好呢?
反馈要随时随地。我举个例子,自从买了微单相机之后,我在曝光控制上的技能提高很多。为什么呢?微单有个电子取景器,打开实时取景功能,它可以实时显示最终成片的曝光效果。而之前的单反相机,拍片之后才能看到成片的曝光,而如果这时发现过曝或欠曝,拍照时机可能已经错过了。微单的实时曝光反馈,就帮了大忙,加快了我学习曝光技能。
反馈在编程中的应用也很多。我们在代码编辑器IntelliJ IDEA中调试代码的时候,执行一行代码后,就可以立刻在代码窗口显示相关变量的值,不像其他IDE,需要在另一个Debug窗口和代码窗口间跳来跳去地看。这是IDEA提供的随“时”随“地”的反馈。
另外一种反馈,来自于用户。我曾经问一个程序员为什么喜欢做前端开发,他回答“因为前端开发可以很快获得用户反馈,从而尽快知道我的编程质量,获得改进”。
对于程序员,还有一种反馈,是代码审查。代码审查最好由资深程序员来做,他可以把优秀的编程风格、设计模式和解决思路,通过纠正你的已有代码,手把手地教给你,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因此,建议你重视并且找出更多的反馈,体会对你学习的帮助作用,展示给面试官看。
在面试中,除了展示你如何利用以上要素进行学习以外,还可以谈谈你在学习能力上的表现。我简单说下。
记。把信息存入大脑的过程。就是能记住多少,能记多快。
思。把信息在大脑里创建和加强连接的过程,同样有助于记忆。不同信息间的连接越多越广,越能够加深理解,融会贯通。思考角度越多,就越能举一反三。要思考出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思考出边界和极限,联系和区别,还要思考那些把自己问住的问题。比如:为了避免有人开会迟到,我要弄个惩罚措施。问:“惩罚是有效的方式吗?如果不用惩罚,还能怎么办?”问住自己,是在用更优秀的自己帮助现在的自己去成长。把你的所思所想告诉面试官,让他觉得你是个勤学善思的人。
说。把多条连接的信息有逻辑关系地讲出来。往往你以为自己想通了,其实不一定说得清。尤其与听众有交互的情况下,更考验你脑中信息的连接程度,也就是理解得有多透彻。有人说,最好的学习手段,就是教别人。(说的另一面是问,问出好问题,为理解透彻照亮了道路。)
写。把所学的东西写在纸上。这比说更难,书面语言要求更高的逻辑性,会更促进知识结构的扩充和优化。所以,如果你擅长写博客,而且还得了不少赞的话,会更受面试官欣赏。我提倡把工作亮点、收获感悟写出来,补充到详历中,也是同样的出发点。
用。就是运用。有些人懂很多道理,但还是不会解决问题,是因为那些道理在大脑里是孤岛,没跟已知的知识体系连接起来,用的时候,思路连通不过去。运用,是面试官最看重的,因为实际问题有唯一性,把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讲出来,反映你运用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能体现你的真本事。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学习能力,也就是知识的“学”和技能的“习”。通过了解学习的过程,我总结出学习的六要素:有关自身的好奇心、逻辑性和操控力,和有关环境的挑战、榜样和反馈。最后讲到学习的五种表现:记思说写用。其间,我们还了解了面试官的考查方法。
自媒体和知识付费的兴起,对知识传播的颠覆在于:降低了精华知识的共享和学习门槛。每一位资深人士,都可以快速分享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感悟;而每个人都有机会,随时随地接触到这些精华。这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年轻人的职业成熟度成长加快,使得职场老人压力巨大;第二个结果是年轻人的职业成熟度分化提前发生,爱学善学的人,将很快把那些进入职场就停止学习的同龄人甩在后面。原来工作十年才能显出的职业成熟度差异,现在也许五年就能分出高下了。
这意味着,必须学习提高。职场老人不想被新人过早地替换,需要持续学习;而职场新人要想获得竞争优势,更要加紧学习。当优秀的知识和经验唾手可得的时候,就看谁行动快,谁学习能力强了。
有些书把学习能力列为所有能力的基础。是呀,学习能力太重要了,因为它决定着我们的将来。关于如何提高学习能力,我向你推荐Coursera的热门课Learning How to Learn(中文名:学习之道)。学完这门课,相信你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请思考以下和学习能力相关的问题:
你身边有什么人,“值得”你学习么?你请教过他什么?
在编程或者其他工作过程中,还有哪些有益的反馈?你是如何利用这些反馈的?
你擅长给别人讲东西么?还是你更希望别人讲给你听?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想法,一起讨论提高。如果今天的文章让你有新的启发,或者在学习能力的提升上有新的认识,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