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黄勇。今天我想和你一起来聊聊制定 OKR 的实操技巧。
很多朋友经常在微信上问我一些关于 OKR 的问题,例如:我的团队伙伴们不知道如何定义自己的 OKR,制定得不好怎么破?为何每次制定 OKR 的过程都如此漫长,能否变得更高效?OKR 所制定的内容写得是否正确,有衡量标准吗?OKR 到底怎么写?
你是否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呢?在此,我想和你分享一下自己在这几年实战中所总结出的一些 OKR 制定技巧,以及我们所制定的 O 对不对的衡量标准,而这些技巧和判断方法也许能帮助你更好地落地 OKR。
在制定OKR 时,如果 O 写得不对,KR 写得再好也没用,KR 的目的是为了支撑 O,O 才是 OKR 的核心,所以我们需要先来深入理解下O 到底是什么。
实质上,O 是 OKR 中“What”的层面,它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
至此,我想有关 OKR 中的 O 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你或许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那现在你来想一想:OKR如何制定才会让人有执行的动力呢?换句话说也就是,你如何做才能最大化地达到 O 的执行效果?这取决于:O 是否能做到激励并鼓舞人心。
举个例子,如果你将 O 制定为“打造工程师文化”,可能就无法起到鼓舞他人的作用,此时你不妨将其改为“打造能让每个人都喜爱的工程师文化”,修改后,效果也显而易见,看上去会让大家更愿意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付出更多努力。
此外,我想告诉你的是:O 并非遥不可及,它必须在短期可实现。来细致说说我的理由,O 并不像企业的终极目标那样,需要不断通过长期努力才可能被实现。
举个例子,如果你将 O 制定为“通过大数据赋能中小型企业”,这样的 O 听上去非常激励人心,但现实情况是短期内可能无法实现,上升到企业层面来讲,它更像是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
如果你将其改为“为赋能中小型企业而建设大数据平台”,看看会有什么效果呢?这样一来,对 O 的理解上,让人感觉可能更容易在短期内实现,同时也不失激励人心的特性。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如果 O 仅仅有“能激励人心”和“短期可实现”这两点特性以外,我认为还不能完全说明它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O。我的想法是如果 OKR 在企业中使用,那么 O 最核心的特性就一定在于它对组织、团队、个人所能提供的价值上:
综上所述,在制定 O 时,你需要注意以下三条核心原则:
所以,在制定 OKR 过程中,建议你多向自己提问,看看每个 O 是否都能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以此来判断和验证你制定的 O 到底对不对,又是否需要针对性做调整和改进等。
另外,关于 O ,这里我想跟你分享三条注意事项:
现在,我想通过一个示例,来进一步展示 O 的核心原则和注意事项:
2019 年 Q1 团队目标
O1:打造能让每个人都喜爱的工程师文化
描述:希望能提升工程师团队的凝聚力,让每个人在团队中都能得到成长,并为加入我们的团队而感到骄傲,因此,我希望大家能一起打造让我们团队每个人都喜爱的文化。
假如你作为团队一员,当你看到领导写下以上目标,你会怎样思考?
我想,也许你会有这样的思考:“我到底喜欢怎样的团队文化呢?”,或者“我能为这样的团队文化做点什么呢?”。此时你的内在动机就会起反应,内驱力由内而外散发。你要做的是对齐以上团队目标,从而写下你自己的个人目标:
2019 年 Q1 个人目标
O1:实现一套可用于生产环境的自动化部署框架(向上对齐“团队目标-O1”)
描述:让不断重复的人工部署操作自动化,提高工程效率,将模式性的工作交给机器去做,让人去做更有智慧性的工作,力求打造出“自动化”工程师文化。
讲到这里,我想你可能已经深入理解了 OKR 的“What”的层面,即O 的制定方法。接下来,我想和你聊聊关于制定KR 的具体方法,以及对我们所制定的 KR 好不好的判断标准。
实质上,KR 是针对OKR 中“How”的层面,它解决了具体“怎么做”的问题。
其实,很容易就能体会到,O 是定性的,KR 是定量的。因此在制定正确的 KR 时,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原则,判断点的关键在于:就看 KR 中是否有“数字”,是否具备“用数据说话”这一特性。
当然,数字既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针对具体情况,你可以这样来观察:
不过,KR 仅仅具备“用数据说话”特性还不够,你还需要让KR 中包括的“数字”变得更有挑战性,这也是 OKR 工作法所推崇的精神。而 OKR 是需要个人来自主制定的,它是挑战我们所制定的目标最终能否达成的工具。
如果你将 KR 制定得“不够有挑战性”,又或者“挑战性太高”,那这两种极端都是你需要注意的陷阱,因为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
那么,两种极端情况下所制定的 KR,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那么 KR 的制定能否做到恰到好处地有挑战性呢?然而,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恰到好处制定 KR 这件事本身就有一定挑战性。我的建议是,制定 KR 的挑战,你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后面再不断给自己提更高的要求。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制定的 KR 能“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呢?此时,我想给你介绍关于 OKR 的一个重要工具——信心指数,它用于呈现自己对每项 KR 的信心程度,一般可通过分数形式表示。
比如,0/10 表示没有信心,5/10 表示有五分信心,10/10 表示有十分信心。在制定 KR 时,建议按照 5/10 的信心指数来制定,即“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状态。
以上提到的“用数据说话”和“具备挑战性”这两点制定KR 的核心原则,至关重要,但它们的重要性不及我接下来要告诉你的最后一条 KR 核心原则,即“对目标支撑”。
也就是说,当你每制定出一条 KR 时,就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条 KR 能支撑它的 O 吗?”,又或者“假如这条 KR 实现了,能真正反映出它所对应 O 的完成率吗?”,如果这个问题的回答为“是”,那么你就值得将这条 KR 写下来。
综上所述,关于制定KR,你需要遵循的三条核心原则,我按照重要程度依次列出来:
还是接着上面的示例来讲,我们再来延展讲解下 OKR 的制定方法。当部门负责人制定了团队目标的 O 后,接下来他需要为每一个 O 制定相关的 KR,例如:
2019 年 Q1 团队目标
O1:打造能让每个人都喜爱的工程师文化
KR1:发布 1 份经团队认可的《工程师文化宣言》
KR2:完成 3 种不同形式的工程师活动并全部复盘
O2:……
现在,请你试着判断一下,以上示例中制定的 KR 是否合理?是否都能满足以上我所讲的那三条制定KR 的核心原则呢?
同样地,除了 KR 制定的三条核心原则以外,我也想告诉你关于 KR 的三点注意事项:
至此,制定 OKR 的核心技巧和判断标准就讲解完了。我想在本文最后回答一个经常被人问到的问题:制定 OKR 过程十分漫长,需要反复沟通和评审,有什么方法或技巧可以提升制定 OKR 过程中的效率呢?
首先我想说的是,制定 OKR 过程一定要有沟通和评审,这两步缺一不可。由于 OKR 需要做到目标对齐,包括向上对齐和水平对齐,因此必须让下级充分理解上级的目标,此外同级也要理解彼此的目标。为了充分理解对方的目标,必要的沟通是少不了的。除了沟通以外,评审则相当于一个检验系统,来确保理解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如果你将制定 OKR 当成一个项目的话,你不妨给团队制定一个项目计划,每天都有相关待办任务,这样能更加有节奏地进行 OKR 沟通和评审。例如:
可见,在团队和个人层级上制定 OKR,一般可在一周内完成。因此,要让这个过程中的效率提升的方法是:将制定 OKR 这件事情,作为你需要负责的一个项目,并让大家知晓这个项目的具体实操过程。
由于 OKR 中的 O 与 KR 紧密相连,一旦O 写得不对,将直接影响它的 KR 制定;一旦KR 写得不好,将直接影响 OKR 制定的最终效果。因此,今天我将OKR中的O 和 KR 分别进行了剖析,它们都包含各自的“核心原则”、“注意事项”,以及“衡量标准”,这是你在制定 OKR 时需要正确掌握的方法。
此外,如果你现在初步实操了OKR,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大量的沟通和评审环节,从而降低了OKR 制定的效率,我建议你将这一整个过程作为一个项目来管理,你充当“项目经理”一职,你需要做的是循序渐进推进项目,整体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升。
最后,我想用三句话来总结今天这一讲中的核心内容:
我认为,好的思想是往往由“What”和“How”构成,这可以对应到管理上的“道”和“术”,这里的“道”就是指管理中的理念、思想和哲学,“术”就是指管理中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将这一思想最终复用到 OKR 上,你可以这样理解:O即“What”,它是“道”,让我们知道“问题究竟是什么”;KR则是“How”,它是“术”,让我们知道“怎样去解决问题”。实质上,OKR 就是一种管理思想,我们都要不断去理解其精髓,并一步步运用它。
你在制定 OKR 过程中,还遇到过哪些问题呢?欢迎给我留言,一同探讨。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