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郑晔。

在上一讲中,我向你说明了为什么程序员应该写测试,今天我准备与你讨论一下程序员应该在什么阶段写测试。

或许你会说,写测试不就是先写代码,然后写测试吗?没错,这是一个符合直觉的答案。但是,这个行业里确实有人探索了一些不同的做法。接下来,我们就将进入不那么直觉的部分。

既然自动化测试是程序员应该做的事,那是不是可以做得更极致一些,在写代码之前就把测试先写好呢?

有人确实这么做了,于是,形成了一种先写测试,后写代码的实践,这个实践的名字是什么呢?它就是测试先行开发(Test First Development)。

我知道,当我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个名字已经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呼之欲出了,那就是测试驱动开发(Test Driven Development),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TDD,TDD 正是我们今天内容的重点。

在很多人看来,TDD 就是先写测试后写代码。在此我必须澄清一下,这个理解是错的。先写测试,后写代码的实践指的是测试先行开发,而非测试驱动开发。

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测试驱动开发到底是什么呢?测试驱动开发和测试先行开发只差了一个词:驱动。只有理解了什么是驱动,才能理解了测试驱动开发。要理解驱动,先来看看这两种做法的差异。

测试驱动开发

学习 TDD 的第一步,是要记住TDD的节奏:“红-绿-重构”。

红,表示写了一个新的测试,测试还没有通过的状态;绿,表示写了功能代码,测试通过的状态;而重构,就是再完成基本功能之后,调整代码的过程。

这里说到的“红和绿”,源自单元测试框架,测试不过的时候展示为红色,通过则是绿色。这在单元测试框架形成之初便已经约定俗成,各个不同语言的后代也将它继承了下来。

我们前面说过,让单元测试框架流行起来的是 JUnit,它的作者之一是 Kent Beck。同样,也是 Kent Beck 将 TDD 从一个小众圈子带到了大众视野。

考虑到 Kent Beck 是单元测试框架和 TDD 共同的贡献者,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 TDD 的节奏叫“红-绿-重构”了。

测试先行开发和测试驱动开发在第一步和第二步是一样的,先写测试,然后写代码完成功能。二者的差别在于,测试驱动开发并没有就此打住,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重构(refactoring)。

也就是说,在功能完成而且测试跑通之后,我们还会再次回到代码上,处理一下代码上写得不好的地方,或是新增代码与旧有代码的重复。因为我们第二步“绿”的关注点,只在于让测试通过。

测试先行开发和测试驱动开发的差异就在重构上。

很多人通过了测试就认为大功告成,其实,这是忽略了新增代码可能带来的“坏味道(Code Smell)”。

如果你真的理解重构,你就知道,它就是一个消除代码坏味道的过程。一旦你有了测试,你就可以大胆地重构了,因为任何修改错误,测试会替你捕获到。

在测试驱动开发中,重构与测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测试,你只能是提心吊胆地重构;没有重构,代码的混乱程度是逐步增加的,测试也会变得越来越不好写。

因为重构和测试的互相配合,它会驱动着你把代码写得越来越好。这是对“驱动”一词最粗浅的理解。

测试驱动设计

接下来,我们再来进一步理解“驱动”:由测试驱动代码的编写。

许多人抗拒测试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测试需要“额外”的工作量。这里我特意把额外加上引号,因为,你也许本能上认为,测试是额外的工作,但实际上,测试也应该是程序员工作的一部分,这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已经讲过。

第二,很多人会觉得代码太多不好测。之所以这些人认为代码不好测,其中暗含了一个假设:代码已经写好了,然后,再写测试来测它。

如果我们把思路反过来,我有一个测试,怎么写代码能通过它。一旦你先思考测试,设计思路就完全变了:我的代码怎么写才是能测试的,也就是说,我们要编写具有可测试性的代码。用这个角度,测试是不是就变得简单了呢?

这么说还是有些抽象,我们举个写代码中最常见的问题:static 方法。

很多人写代码的时候喜欢使用 static 方法,因为用着省事,随便在哪段代码里面,直接引用这个 static 方法就可以。可是,一旦当你写测试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你的代码里直接调用一个static 方法,这段代码几乎是没法测的。尤其是这个 static 方法里面有一些业务逻辑,根据不同业务场景返回各种值。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想想,常见的测试手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我们在做的是单元测试,那测试的目标应该就是一个单元,在这个面向对象作为基础设施流行的时代,这个单元大多是一个类。测试一个类,尤其是一个业务类,一般会涉及到一些与之交互的类。

比如,常见的 REST 服务三层架构中,资源层要访问服务层,而在服务层要访问数据层。编写服务层代码时,因为要依赖数据层。所以,测试服务层通常的做法是,做一个假的数据层对象,这样即便数据层对象还没有编写,依然能够把服务层写完测好。

在之前的“蛮荒时代”,我们通常会写一个假的类,模拟被依赖那个类,因为它是假的,我们会让它返回固定的值,使用这样的类创建出来的对象,我们一般称之为 Stub 对象。

这种“造假”的方案之所以可行,一个关键点在于,这个假对象和原有对象应该有相同的接口,遵循同样的契约。从设计上讲,这叫符合 Liskov 替换法则。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就不进一步展开了。

因为这种“造假”的方案实在很常见,所以,有人做了框架支持它,就是常用的 Mock 框架。使用 Mock 对象,我们可以模拟出被依赖对象的各种行为,返回不同的值,抛出异常等等。

它之所以没有用原来 Stub 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样的 Mock 对象往往有一个更强大的能力:验证这个 Mock 对象在方法调用过程中的使用情况,比如调用了几次。

我们回到 static 的讨论上,你会发现 Mock 对象的做法面对 static 时行不通了。因为它跳出了对象体系,static 方法是没法继承的,也就是说,没法用一系列面向对象的手法处理它。你没有办法使用 Mock 对象,也就不好设置对应的方法返回值。

要想让这个方法返回相应的值,你必须打开这个 static 方法,了解它的实现细节,精心地按照里面的路径,小心翼翼地设置对应的参数,才有可能让它给出一个你预期的结果。

更糟糕的是,因为这个方法是别人维护的,有一天他心血来潮修改了其中的实现,你小心翼翼设置的参数就崩溃了。而要重新进行设置的话,你只能把代码重读一遍。

如此一来,你的工作就退回到原始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它并不是你应该关注的重点,这也不会增加你的 KPI。显然,你跑偏了。

讨论到这里你已经知道了 static 方法对测试而言,并不友好。所以,如果你要想让你的代码更可测,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是尽量不写 static 方法。

这就是“从测试看待代码,而引起的代码设计转变”的一个典型例子。

关于 static 方法,我再补充几点。static 方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全局方法,static 变量就是一种全局变量。我们都知道,全局方法也好,全局变量也罢,都是我们要在程序中努力消除的。一旦放任 static 的使用,就会出现和全局变量类似的效果,你的程序崩溃了,因为别人在另外的地方修改了代码,代码变得脆弱无比。

static 是一个方便但邪恶的东西。所以,要限制它的使用。除非你的 static 方法是不涉及任何状态而且行为简单,比如,判断字符串是否为空。否则,不要写 static 方法。你看出来了,这样的 static 方法更适合做库函数。所以,我们日常写应用时,能不用尽量不用。

前面关于 static 方法是否可以 Mock 的讨论有些绝对,市面上确实有某些框架是可以 Mock static方法的,但我不建议使用这种特性,因为它不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案,只是某些特定语言特定框架才有。

更重要的是,正如前面所说,它会在设计上将你引到一条不归路上。

如果你在自己的代码遇到第三方的 static 方法怎么办,很简单,将第三方代码包装一下,让你的业务代码面对的都是你自己的封装就好了。

以我对大多数人编程习惯的认知,上面这个说法是违反许多人编程直觉的,但如果你从代码是否可测的角度分析,你就会得到这样的结论。

先测试后写代码的方式,会让你看待代码的角度完全改变,甚至要调整你的设计,才能够更好地去测试。所以,很多懂 TDD 的人会把 TDD 解释为测试驱动设计(Test Driven Design)。

还有一个典型的场景,从测试考虑会改变的设计,那就是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

不过,因为 Spring 这类 DI 容器的流行,现在的代码大多都写成了符合依赖注入风格的代码。原始的做法是直接 new 一个对象,这是符合直觉的做法。但是,你也可以根据上面的思路,自己推演一下,从 new 一个对象到依赖注入的转变。

有了编写可测试代码的思路,即便你不做 TDD,依然对你改善软件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写代码之前,请先想想怎么测。

即便我做了调整,是不是所有的代码就都能测试了呢?不尽然。从我个人的经验上看,不能测试的代码往往是与第三方相关的代码,比如访问数据库的代码,或是访问第三方服务之类的。但不能测试的代码已经非常有限了。我们将它们隔离在一个小角落就好了。

至此,我们已经从理念上讲了怎样做好 TDD。有的人可能已经跃跃欲试了,但更多的人会用自己所谓的“经验”告诉你,TDD 并不是那么好做的。

怎么做好 TDD 呢?下一讲,我会给你继续讲解,而且,我们“任务分解大戏”这个时候才开始真正拉开大幕!

总结时刻

一些优秀的程序员不仅仅在写测试,还在探索写测试的实践。有人尝试着先写测试,于是,有了一种实践叫测试先行开发。还有人更进一步,一边写测试,一边调整代码,这叫做测试驱动开发,也就是 TDD。

从步骤上看,关键差别就在,TDD 在测试通过之后,要回到代码上,消除代码的坏味道。

测试驱动开发已经是行业中的优秀实践,学习测试驱动开发的第一步是,记住测试驱动开发的节奏:红——绿——重构。把测试放在前面,还带来了视角的转变,要编写可测的代码,为此,我们甚至需要调整设计,所以,有人也把 TDD 称为测试驱动设计。

如果今天的内容你只能记住一件事,那请记住:我们应该编写可测的代码。

最后,我想请你分享一下,你对测试驱动开发的理解是怎样的呢?学习过这篇内容之后,你又发现了哪些与你之前理解不尽相同的地方呢?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感谢阅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