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博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确定评价指标的几种方法,包括量化产品/业务不同阶段的目标,采取定量+定性的方法,或者借鉴行业内其他公司的经验等。你也发现了,这些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只能选出单个评价指标,而且也没有考虑到评价指标的波动性对结果准确度的影响。

今天我们会更进一步,去看看在实际的复杂业务场景中,确定评价指标的方法,以及计算指标的波动性的方法。然后,我们再看看为了确保A/B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应该如何去确定护栏指标。

综合多个指标,建立总体评价标准

在实际的业务需求中,有时会出现多个目标,同一目标也可能有多个都很重要的评价指标,需要我们把它们都综合起来考虑。对于单个指标,我们可以用上一讲的方法来确定;但如果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时,又要如何考虑呢?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亚马逊和用户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电子邮件,它有一个专门给用户发送电子邮件的平台,通过两种方式来精准定位用户:

确定了精准用户以后,亚马逊还面临一个问题:要用什么指标来衡量电子邮件的效果呢?

你可能会想到,给用户发送邮件是为了让他们购买,所以邮件产生的收入可以作为评价指标。

实际上,亚马逊最初就是这么做的:他们确定的假设是通过多发电子邮件来增加额外的收入,评价指标就是邮件产生的收入。

那么这个时候,一个假想的A/B测试就被设计了出来。

结果可想而知。对照组没有收到任何邮件,也就不会有邮件产生的收入。而在实验组的用户,由于收到很多邮件,所以产生了不少收入。

出现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这个指标本身是单调递增的。也就是说,发的电子邮件越多,点击的用户也会越多,从邮件中获得的收入也会越多。所以,想要有更多的收入,就要发更多的邮件。

但现实情况是,用户收到的邮件多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就会觉得是垃圾邮件,被骚扰了,结果就是影响了用户体验,用户选择退订(Unsubscribe)邮件。而用户一旦退订,以后就再也接收不到来自亚马逊的邮件了。

把邮件产生的收入作为评价指标,可以说只是用来优化短期的收入,并没有考虑到长期的用户价值。用户一旦因为被骚扰而退订,亚马逊就失去了在未来给他们发邮件做营销的机会了。所以,邮件产生的收入并不适合作为评价指标,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发邮件所带来的好处和潜在的损失,结合多个指标,构建一个总体评价标准 (Overall Evaluation Criteria,简称OEC)。

那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可以给每个实验/对照组计算OEC:

$$
\mathrm{OEC}=\frac{\left(\Sigma_{i}{ Revenue-S*Unsubscribe\_lifetime\_loss}\right)} {n}
$$

我来具体解释下这个公式。

当亚马逊实施了这个OEC之后,惊讶地发现有一半以上电子邮件的OEC都是负的,这就说明多发邮件并不总是能带来正的收益。

当亚马逊发现退订会造成这么大的长期损失以后,就改进了它的退订页面:从退订所有的亚马逊邮件到退订某一个类别的邮件。比如可以选择只退订亚马逊图书,从而避免了全部退订,也减少了长期的潜在损失。

通过刚刚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要考察的事物包含多个方面时,只有综合各方面的指标,才能把握总体的好坏。这也是使用OEC最明显的一个好处。最常见的一类OEC,就是亚马逊的这种结合变化带来的潜在收益和损失的OEC。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损失”还有可能是护栏指标,也就是说OEC有可能会包含护栏指标。

另外,使用OEC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多重检验问题(Multiple Testing Problem)。如果我们不把不同的指标加权结合起来分析,而是单独比较它们,就会出现多重检验的问题,导致A/B测试的结果不准确。多重检验问题是A/B测试中一个非常常见的误区,我在进阶篇中会具体讲解。

解决了单一评价指标不能应对复杂A/B测试的场景的问题后,我们继续学习评价指标的最后一个要点:波动性。在实际业务场景中,评价指标的值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很有可能得出错误的测试结论。

如何衡量评价指标的波动性?

还记得我们上节课所学的音乐App要“增加自动播放功能”的例子吗?

假如,这个音乐App没有自动播放功能之前,每个月的用户续订率的波动范围是[65%-70%]。我们在A/B测试中发现,实验组(有自动播放功能)的续订率69%,确实比对照组(没有自动播放功能)的续订率66%要高。

那么,这个结果是可信的吗?达到A/B测试的目的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虽然实验组的数据要比对照组的好,但是这些数据都在正常的波动范围内。所以,增加自动播放功能提升续订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这次实验中就没有被建立起来,因为这两组指标的差异也可能只是正常的波动而已。但是,如果我们事先不知道评价指标的波动性和正常波动范围,就很有可能建立错误的因果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评价指标的这个正常波动范围呢?

在统计学里面,指标的波动性通常用其平均值和平均值的标准差来表示,一个指标平均值的标准差越大,说明其波动性越大。这里面要注意,变量平均值的标准差又叫做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关于标准差的概念,你可以再回顾下第1节课的统计学基础。

评价指标的正常波动范围,就是置信区间。那具体该怎么计算呢?

在实践中,计算波动范围一般有统计公式和实践经验两类方法。

第一,根据统计公式来计算。

在统计学中,一般是用以下公式构建置信区间的:

置信区间 = 样本均值(Sample Mean) ± Z分数*标准误差

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当样本量足够大时,大部分情况下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所以这里选用z分数。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选用95%的置信区间,对应的z分数为1.96。

为了给你形象地展示置信区间,我们在这里假设指标的样本均值为50、标准误差为0.1,服从正态分布,那么,该指标的95%的置信区间为 [50-1.96*0.1, 50+1.96*0.1] = [49.8, 50.2]。

你可能注意到了,我在用上面这个公式计算置信区间,假设了一个标准误差。但实际情况上,标准误差是需要我们来计算的。而且,计算标准误差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对于简单的指标,主要是概率类和均值类,我们可以用统计公式来计算标准误差。

概率类的指标,常见的有用户点击的概率(点击率)、转化的概率(转化率)、购买的概率(购买率),等等。

这类指标在统计上通常服从二项分布,在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也可以近似为正态分布(关于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你可以回顾下第1节课的相关内容)。

所以,概率指标的标准误差,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公式计算:
$$
\text { Standard Error }=\sqrt{\frac{p(1-p)}{n}}
$$

其中,p代表事件发生的概率。

均值类的指标,常见的有用户的平均使用时长、平均购买金额、平均购买频率,等等。根据中心极限定理,这类指标通常也是正态分布。

所以,均值类指标的标准误差,我们可以这样计算:

$$
\text {Standard Error}=\sqrt{\frac{s^{2}}{\mathrm{n}}}=\sqrt{\frac{\sum_{i}^{n}\left(x_{i}-\bar{x}\right)^{2}}{n(n-1)}}
$$

其中,s代表样本的标准差,

n=样本大小,

$x_{i}$=第i个用户的使用时长或者购买金额等,

$\bar{x}$= 用户的平均使用时长或者购买金额等。

第二,根据实践经验来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有些复杂的指标可能不符合正态分布,或者我们根本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分布,就很难甚至是没办法找到相应的统计公式去计算了。这时候,要得到评价指标的波动范围,我们需要结合实践经验来估算。

1.A/A测试

我们可以跑多个不同样本大小的A/A测试,然后分别计算每个样本的指标大小,计算出来后,再把这些指标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并且去除最小2.5% 和最大2.5%的值,剩下的就是95%的置信区间。

2.Bootstrapping算法

我们可以先跑一个样本很大的A/A测试,然后在这个大样本中进行随机可置换抽样(Random Sample with Replacement), 抽取不同大小的样本来分别计算指标。然后采用和A/A测试一样的流程:把这些指标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并且去除最小2.5% 和最大2.5%的值,得到95%的置信区间。

在实际应用中,Bootstrapping会更流行些,因为只需要跑一次A/A测试,既节省时间也节省资源。

不过要注意的是,即使对于那些简单的、符合正态分布的、可以用统计方法直接计算方差的指标,如果有条件、有时间的话,我也推荐你同时用统计公式和Bootstrapping两种方法分别计算方差。如果两者的结果差距较大,就需要再去跑更多的A/A测试,所以从两方面验证得到的结果会更保险。

到这里,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以及波动性这个易错点,我们就都学习完了。接下来,我们进入到选取指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如何选取护栏指标,为A/B测试提供质量保障。

护栏指标

A/B测试往往改变的是业务中的某一部分指标(评价指标),所以我们很容易只关注短期的改变,却失去了对业务的大局观(比如长期的盈利能力/用户体验)的掌控或者统计上合理性的检查。因此在实践中,我会推荐每个A/B测试都要有相应的护栏指标。

接下来,我们就从业务品质和统计品质这两个维度,来学习如何选取护栏指标。这里我先用一张图,帮你总结下:

业务品质层面

在业务层面的护栏指标,是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兼顾盈利能力和用户的参与度。所以,我们通常会用到的护栏指标主要是三个:网络延迟(Latency)、闪退率(Crash Rate)和人均指标。

  1. 网络延迟

网页加载时间、App响应时间等,都是表征网络延迟的护栏指标。增加产品功能可能会增加网页或App的响应时间,而且用户可以敏感地察觉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在A/B测试中加入表征网络延迟的护栏指标,确保在增加产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一般是通过优化底层代码)。

  1. 闪退率

对于不同的应用程序App来说,不管是在个人电脑端,还是在移动端,都有可能因为CPU、内存或者其他原因出现闪退,导致程序突然关闭。

说到这儿,我想和你分享一件趣事。我在用MS Word写这节课的内容时,就出现了软件闪退。关键是我当时还没有保存,心想几个小时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嘛,特别心灰意冷。万幸的是,MS Word有自动保存功能。

你看,闪退发生的概率虽然不大,但是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所以,在测试应用程序的新功能时,尤其是针对一些大的改动,闪退率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护栏指标。

  1. 人均指标

人均指标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这两个角度一般都是实际业务中追求的目标,收入角度代表了产品的盈利能力,用户参与度代表了用户的满意程度。但是,在具体的A/B测试中,我们往往会只关注产品的被测试部分的功能,忽视了对大局的把握。

举个例子。应用商店优化了推荐算法后,推荐的内容更贴近用户的喜好,提高了用户对推荐内容的点击率。我们关注的评价指标点击率提高了,是不是皆大欢喜呢?不是的,因为我们分析后发现,这个新算法推荐内容中的免费App的比例增加了,使得人均花费降低了,进而影响到了应用商店的总体收入。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人均收入作为护栏指标,去继续优化推荐算法。

统计品质层面

统计方面主要是尽可能多地消除偏差,使实验组和对照组尽可能相似,比如检测两组样本量的比例,以及检测两组中特征的分布是否相似。

造成偏差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随机分组的算法出现了Bug,也可能是样本不够大,还有可能是触发实验条件的数据出现了延迟,不过更多的是具体实施中的工程问题造成的。这些偏差都会影响我们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而护栏指标就是我们发现这些偏差的利器!

1.实验/对照组样本大小的比例

在设计A/B测试的时候,我们就会预先分配好实验组和对照组,通常是把样本等分。也就是说,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大小的比例,预期是1:1=1。但有的时候,当实验结束后却发现两者的比例并不等于1,甚至也没有很接近1。这就说明这个实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现了偏差。

2.实验/对照组中特征的分布

A/B 测试中一般采取随机分组,来保证两组实验对象是相似的,从而达到控制其他变量、只变化我们关心的唯一变量(即A/B测试中的原因)的目的。

比如说,如果以用户作为实验单位的话,那么,在试验结束后去分析两组数据时,两组中用户的年龄、性别、地点等基本信息的分布应该是大体一致的,这样才能消除偏差。否则,实验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得出的结果也不是可信赖的。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复杂业务场景下如何选取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波动性这个易错点,以及如何选取护栏指标。

  1. 有多个指标出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建立总体评价标准,也就是OEC。这里面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同指标的单位、大小可能不在一个尺度上,需要先要对各个指标进行归一化(Normalization)处理,使它们的取值都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0,1], 之后再进行结合,从而剔除指标单位/大小的影响。

  2. 评价指标的正常波动范围,就是置信区间。计算置信区间是一个重点,对于分布比较复杂的指标我推荐用bootstrapping来计算,对于概率类或者均值类的这些符合二项分布或者正态分布的指标,建议同时用统计公式和Bootstrapping两种方法来计算。

  3. 在实践中选取护栏指标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从业务品质和统计品质这两个维度来考虑。可以选择的护栏指标有,网络延迟、闪退率、人均指标、实验/对照组样本大小的比例和实验/对照组中特征的分布等。

思考题

你之前在工作中接触过的A/B测试,都会有相应的护栏指标吗?如果有的话,是什么具体的指标呢?这些护栏指标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思考和想法,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讨论。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欢迎你把课程分享给你的同事或朋友,一起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