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特定结构的数据转化为另一种能被记录和还原的格式”,这是我在上一期对存储下的一个定义。

再来复习一下数据存储的六个关键要素:正确性、时间开销、空间开销、安全、开发成本和兼容性。我们不可能同时把所有要素都做到最好,所谓数据存储优化就是根据自己的使用场景去把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做到最好。

更宽泛来讲,我认为数据存储不一定就是将数据存放到磁盘中,比如放到内存中、通过网络传输也可以算是存储的一种形式。或者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叫作对象或者数据的序列化。

对于大部分的开发者来说,我们不一定有精力去“创造”一种数据序列化的格式,所以我今天主要来讲讲Android常用的序列化方法如何进行选择。

对象的序列化

应用程序中的对象存储在内存中,如果我们想把对象存储下来或者在网络上传输,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对象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对象序列化就是把一个Object对象所有的信息表示成一个字节序列,这包括Class信息、继承关系信息、访问权限、变量类型以及数值信息等。

1. Serializable

Serializable是Java原生的序列化机制,在Android中也有被广泛使用。我们可以通过Serializable将对象持久化存储,也可以通过Bundle传递Serializable的序列化数据。

Serializable的原理

Serializable的原理是通过ObjectInputStream和ObjectOutputStream来实现的,我们以Android 6.0的源码为例,你可以看到ObjectOutputStream的部分源码实现:

private void writeFieldValues(Object obj, ObjectStreamClass classDesc)  {
    for (ObjectStreamField fieldDesc : classDesc.fields()) {
        ...
        Field field = classDesc.checkAndGetReflectionField(fieldDesc);
        ...

整个序列化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反射和临时变量,而且在序列化对象的时候,不仅会序列化当前对象本身,还需要递归序列化对象引用的其他对象。

整个过程计算非常复杂,而且因为存在大量反射和GC的影响,序列化的性能会比较差。另外一方面因为序列化文件需要包含的信息非常多,导致它的大小比Class文件本身还要大很多,这样又会导致I/O读写上的性能问题。

Serializable的进阶

既然Serializable性能那么差,那它有哪些优势呢?可能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它还有一些进阶的用法,你可以参考《Java 对象序列化,您不知道的 5 件事》这篇文章。

Serializable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的调用流程如下。

// 序列化
E/test:SerializableTestData writeReplace
E/test:SerializableTestData writeObject

// 反序列化
E/test:SerializableTestData readObject
E/test:SerializableTestData readResolve

Serializable的注意事项

Serializable虽然使用非常简单,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字段。

2. Parcelable

由于Java的Serializable的性能较低,Android需要重新设计一套更加轻量且高效的对象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机制。Parcelable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它核心的作用就是为了解决Android中大量跨进程通信的性能问题。

Parcelable的永久存储

Parcelable的原理十分简单,它的核心实现都在Parcel.cpp

你可以发现Parcel序列化和Java的Serializable序列化差别还是比较大的,Parcelable只会在内存中进行序列化操作,并不会将数据存储到磁盘里。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Parcel.java的marshall接口获取byte数组,然后存在文件中从而实现Parcelable的永久存储。

// Returns the raw bytes of the parcel.
public final byte[] marshall() {
    return nativeMarshall(mNativePtr);
}
// Set the bytes in data to be the raw bytes of this Parcel.
public final void unmarshall(byte[] data, int offset, int length) {
    nativeUnmarshall(mNativePtr, data, offset, length);
}

Parcelable的注意事项

在时间开销和使用成本的权衡上,Parcelable机制选择的是性能优先。

所以它在写入和读取的时候都需要手动添加自定义代码,使用起来相比Serializable会复杂很多。但是正因为这样,Parcelable才不需要采用反射的方式去实现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虽然通过取巧的方法可以实现Parcelable的永久存储,但是它也存在两个问题。

一般来说,如果需要持久化存储的话,一般还是不得不选择性能更差的Serializable方案。

3. Serial

作为程序员,我们肯定会追求完美。那有没有性能更好的方案并且可以解决这些痛点呢?

事实上,关于序列化基本每个大公司都会自己自研的一套方案,我在专栏里推荐Twitter开源的高性能序列化方案Serial。那它是否真的是高性能呢?我们可以将它和前面的两套方案做一个对比测试。

从图中数据上看来,Serial在序列化与反序列化耗时,以及落地的文件大小都有很大的优势。

从实现原理上看,Serial就像是把Parcelable和Serializable的优点集合在一起的方案。

数据的序列化

Serial性能看起来还不错,但是对象的序列化要记录的信息还是比较多,在操作比较频繁的时候,对应用的影响还是不少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数据的序列化。

1. JSON

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互格式,它被广泛使用在网络传输中,很多应用与服务端的通信都是使用JSON格式进行交互。

JSON的确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有:

因为每个应用基本都会用到JSON,所以每个大厂也基本都有自己的“轮子”。例如Android自带的JSON库、Google的Gson、阿里巴巴的Fastjson、美团的MSON

各个自研的JSON方案主要在下面两个方面进行优化:

在数据量比较少的时候,系统自带的JSON库还稍微有一些优势。但在数据量大了之后,差距逐渐被拉开。总的来说,Gson的兼容性最好,一般情况下它的性能与Fastjson相当。但是在数据量极大的时候,Fastjson的性能更好。

2. Protocol Buffers

相比对象序列化方案,JSON的确速度更快、体积更小。不过为了保证JSON的中间结果是可读的,它并没有做二进制的压缩,也因此JSON的性能还没有达到极致。

如果应用的数据量非常大,又或者对性能有更高的要求,此时Protocol Buffers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它是Google开源的跨语言编码协议,Google内部的几乎所有RPC都在使用这个协议。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它的优缺点。

对于Android来说,官方的Protocol Buffers会导致生成的方法数很多。我们可以修改它的自动代码生成工具,例如在微信中,每个.proto生成的类文件只会包含一个方法即op方法。

public class TestProtocal extends  com.tencent.mm.protocal.protobuf {
    @Override
    protected final int op(int opCode, Object ...objs) throws IOException {
        if (opCode == OPCODE_WRITEFIELDS) {
           ... 
        } else if (opCode == OPCODE_COMPUTESIZE) {
           ...

Google后面还推出了压缩率更高的FlatBuffers,对于它的使用你可以参考《FlatBuffers 体验》。最后,我再结合“六要素”,帮你综合对比一下Serial、JSON、Protocol Buffers这三种序列化方案。

存储监控

通过本地实验我们可以对比不同文件存储方法的性能,但是实验室环境不一定能真实反映用户实际的使用情况,所以我们同样需要对存储建立完善的监控。那么应该监控哪些内容呢?

1. 性能监控

正确性、时间开销、空间开销、安全、开发成本和兼容性,对于这六大关键要素来说,在线上我更关注:

专栏第9期中我讲过,应用程序、文件系统或者磁盘都可以导致文件损坏。

在线上我希望可以监控存储模块的损坏率,在专栏上一期中也提到SharedPreferences的损坏率大约在万分之一左右,而我们内部自研的SharedPreferences的损耗率在十万分之一左右。如何界定一个文件是损坏的?对于系统SP我们将损坏定义为文件大小变为0,而自研的SP文件头部会有专门的校验字段,比如文件长度、关键位置的CRC信息等,可以识别出更多的文件损坏场景。在识别出文件损坏之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做数据修复等工作。

存储模块的耗时也是我非常关心的,而线上的耗时监控分为初始化耗时与读写耗时。每个存储模块的侧重点可能不太一样,例如在启动过程中使用的存储模块我们可能希望初始化可以快一些。

同样以系统的SharedPreferences为例,在初始化过程它需要读取并解析整个文件,如果内容超过1000条,初始化的时间可能就需要50~100ms。我们内部另外一个支持随机读写的存储模块,初始化时间并不会因为存储条数的数量而变化,即使有几万条数据,初始化时间也在1ms以内。

空间的占用分为内存空间和ROM空间,通常为了性能的提升,会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内存空间需要考虑GC和峰值内存,以及在一些数据量比较大的情况会不会出现OOM。ROM空间需要考虑做清理逻辑,例如数据超过1000条或者10MB后会触发自动清理或者数据合并。

2. ROM监控

除了某个存储模块的监控,我们也需要对应用整体的ROM空间做详细监控。为什么呢?这是源于我发现有两个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以前经常会收到用户的负反馈:微信的ROM空间为什么会占用2GB之多?是因为数据库太大了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那时候我们还真有点不知所措。曾经我们在线上发现一个bug会导致某个配置重复下载,相同的内容一个用户可能会下载了几千次。

download_1 download_2 download_3 ....

线上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在遍历某个文件夹时,会出现卡顿或者ANR。在专栏第10期我也讲过,文件遍历的耗时跟文件夹下的文件数量有关。曾经我们也出现过一次bug导致某个文件夹下面有几万个文件,在遍历这个文件夹时,用户手机直接重启了。需要注意的是文件遍历在API level 26之后建议使用FileVisitor替代ListFiles,整体的性能会好很多。

ROM监控的两个核心指标是文件总大小与总文件数,例如我们可以将文件总大小超过400MB的用户比例定义为空间异常率,将文件数超过1000个的用户比例定义为数量异常率,这样我们就可以持续监控应用线上的存储情况。

当然监控只是第一步,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能快速发现问题。类似卡顿树,我们也可以构造用户的存储树,然后在后台做聚合。但是用户的整个存储树会非常非常大,这里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剪枝算法。例如只保留最大的3个文件夹,每个文件夹保留5个文件,但在这5个文件我们需要保留一定的随机性,以免所有人都会上传相同的内容。

在监控的同时,我们也要有远程控制的能力,用户投诉时可以实时拉取这个用户的完整存储树。对线上发现的存储问题,我们可以动态下发清理规则,例如某个缓存文件夹超过200MB后自动清理、删除某些残留的历史文件等。

总结

对于优化存储来说,不同的应用关注点可能不太一样。对小应用来说,可能开发成本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开发效率优先;对于成熟的应用来说,性能会更加重要。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存储方案,需要结合应用所处的阶段以及使用场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无论是优化某个存储方案的性能,还是应用整体的ROM存储,我们可能对存储监控关注比较少。而如果这块出现问题,对用户的体验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例如我们知道微信占用的ROM空间确实不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推出了空间清理的功能,而且在ROM空间不足等场景,会弹框提示用户操作。

课后作业

今天的课后作业是,你的应用选择了哪种对象序列化和数据序列化方案?对数据的存储你还有哪些体会?请你在留言区写写你的方案和想法,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好友,邀请他一起学习。最后别忘了在评论区提交今天的作业,我也为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准备了丰厚的“学习加油礼包”,期待与你一起切磋进步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