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更新至今,不知不觉第二模块“高效开发”也已经更新完了。稳定性、内存、卡顿、I/O、网络,“高质量开发”模块打通了从应用层、Android系统层、Linux内核层再到硬件层的优化路径,帮助我们打通“任督二脉”,成为一名Android开发高手。

所谓“高效开发”,可以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所有人都说“提质增效”,但是团队效能不是靠我们封装一个工具类或者组件,给其他人低成本复用就够了。持续交付平台、测试平台、发布平台、数据平台、网络平台…我希望你可以跳出客户端的限制,去思考整个产品的研发流程有哪些痛点,不同团队的协作有哪些优化空间,尝试去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团队的效率。

我们需要的是多想一步,哪怕只是多思考一小步,对自身的成长可能就价值巨大。想要成为一名全面的“开发高手”,不仅要具备系统性解决应用性能和架构问题的攻坚能力,也要有从全局俯视体系和流程的思维能力。这就是我在“高效开发”里希望带给你的思考,希望你可以成为一名“站在高处”的移动开发工程师。

成为有高度的移动开发工程师

在微信的时候,我非常推崇T型技术人才理论,所谓的“T”无非就是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纵向解决的是深度问题,横向解决的是广度问题。

一个有高度的移动开发工程师,需要能纵向深入,也要能横向全面地思考每一个问题。比如说团队希望治理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问题,如果站在客户端的角度上看,就是思考如何去实现一套数据不会丢失、实时性高以及高性能的埋点上报组件。我们知道,这里面的进程模式、存储模型、同步机制等都很复杂,要做一个高可用的上报组件确实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深度。

但是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你会发现上报组件的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团队的数据问题。埋点的规范是什么?埋点的流程是什么?产品、研发、数据、测试几个团队对于数据有哪些痛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个埋点从产品定义、客户端埋点开发、测试验证、后端数据处理、数据展示和监控的整个过程。针对团队的数据治理,我们需要体系化的思考每一个点的问题,从更高的角度去全局思考。

那应该如何来提升自己的高度,站在高处去思考问题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1. 从终端到跨端

在App开发最原始的时代,为了实现代码的内部复用,我们封装了各种各样的Util工具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代码还需要在不同应用中复用。这个时候客户端组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例如图片库中的Glide、Fresco、Picasso,组件化中Atlas、DroidPlugin、RePlugin等。

回想一下,因为当时Android系统的不成熟和不完善,反而造就了一个百花齐放的移动开发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总可以找到很多优化的点,并且持续打磨。随着应用业务复杂性和要求的提升,单纯在客户端的单点优化已经满足不了业务的诉求了,比如在直播、小程序这样的复杂场景。

这个时候我们第一步就要跳出自身客户端的角色限制,从更为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你需要明白,客户端的实现只是其中一小块内容而已。假如你接到一个提升页面打开速度的任务,极致优化的基础是我们能深入研究浏览器的渲染原理和缓存机制,但是前端和后端能够做些什么,又应该做些什么呢?除此之外,页面哪里产生、如何发布、发布到哪里、如何下载、如何解析、如何渲染、如何衡量和监控页面的性能,这些全部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在你的项目还没有证明它的价值之前,可能很多公司并不愿意投入很多的人力。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去包办前后端,就像当年微信的日志平台、APM平台,记得还是我们用Tornado先简单搭建起来。等到这个项目证明了它的价值,才会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跨端的能力,目标是解决产品的问题,要知道客户端技术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另外一方面,针对持续交付平台、测试平台、网络平台、数据平台,很多平台客户端开发者本来就是使用方,我们应该更清楚里面的痛点是什么,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所以客户端开发者应该更能主导这些平台的演进。

2. 从平台到中台

正如我上面说到的,组件化只是客户端技术最基本的抽象的体现。怎么理解呢?以性能组件为例,虽然我们收集了应用各个维度的性能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在后台如何聚合、如何存储、如何分析、如何报警,我们并没提供解决方案。

每个接入的应用还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搭建一整套系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集成式服务化的建设开始出现,比如以Google的Firebase为代表的各个开发者平台。为了解决应用不同的场景,我们不断地孵化出不同的服务平台。

移动开发早就已经过了单兵作战的年代了,客户端单点的深耕细作已经不是唯一考量的因素。有没有配套的服务、服务是不是简单易用,这些因素对于开发者来说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大厂来说,一个公司有几十上百个应用,对于公共业务需要避免重复劳动。国内蚂蚁的mPaaS、阿里云的EMAS移动开发者平台,都是遵循这样的服务化思路。

但是平台化是不是就是服务的最终形态呢?你有没有体验过这种的痛苦:一个新应用需要接入公司内部十几个不同的平台,它们的账号信息、注册信息都相互独立,很多功能我们还需要单独去跟每个平台联调测试。为了解决各个平台的割裂,在平台化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台化的思路。

什么是中台呢?简单的理解就是把这些分散的平台又统一为一个超大的平台。有人会想我们是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还记得当年我们将一个庞大的系统分拆成各个子平台是多么的艰难。事实上,这里中台的“统一”,更多是面向开发者层面的,例如都使用同一个账号、不需要重复注册、平台之间互相闭环等。

关于中台的更多资料,你可以参考《从平台到中台【上】》《从平台到中台【下】》。在国内,阿里的中台是做得最好的。当然腾讯、头条这些公司也都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最近都在积极调整组织架构,成立了专门的中台部门。但是无论是中台还是平台,都是靠无数大大小小的优化点堆积起来得,它们都需要慢慢地积累,很难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建设得非常完善。

热点问题答疑

针对高效开发,我全面介绍了目前各大公司的做法和思路。对于持续交付、测试、发布、数据、网络、日志,它们本身涉及的知识是十分庞大的,所以就正如高质量开发一样,即使专栏的内容不能完全理解,也大可不必焦虑,可以反复多读几次专栏的文章和扩展的参考资料,相信你每次学习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持续地学习下去,这样我相信无论是对你的视野还是对移动开发的理解,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但是在向提升高度的方向迈进时,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疑问,下面我就挑选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和你进一步聊聊我的看法。

1. 如何提升个人的专注力和效率?

人的大脑就像CPU一样,如果频繁切换进程和线程,这个代价是非常大的。一会看一下微信,一会刷一下抖音,一会看一下头条,当我们重新切换回工作线程的时候,起码需要几分钟才能重新进入状态。

那靠个人的自制力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能,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说自制力不够强大。不要给自己被诱惑的机会,因为大部分人都无法承受诱惑。我的建议是,直接卸载掉这些可能影响我们工作的软件(微信可能卸载不了,这也是它强大的地方,笑)。

2.个人发展与公司平台的关系

可能DebugCat同学的疑问你也会有共鸣,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写写界面、调调动画,面对的都是无休无止的业务,你讲的这些东西虽然高大上,但是并没有机会接触到。

对于小型团队来说,更多的是拿来主义,去使用一些第三方的平台。对于大型团队来说,可能你才有机会真正参与到这些平台的开发。但是也有人说在小型团队可以独当一面,但在大厂只能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我相信业务和团队这些限制因素的确客观存在,而且对我们的影响的确巨大。但是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你要问问自己有没有真的去努力。

如果你在大厂,就应该从客户端到后端,尽可能全面深入研究你参与的模块,多想想如何把你所做的模块优化到极致,并且在巨大的用户量面前依然能够稳定运行。如果你在初创团队,在业余时间也要坚持学习,持续探索自己的技术深度。这样在将来,无论是初创团队内部的晋升,还是跳到大厂,这样努力的经验都可以成为未来无数次面试、加薪的一大亮点。

总结

移动开发工程师想要真正站在高处,既需要有技术深度,又要有广度。很明显你下一个问题是:应该先钻研深度,还是扩展广度呢?

我建议你应该至少先在一个技术领域付出大量的精力,深入钻研透彻,然后再去思考广度的问题。这是因为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学新的东西都非常快,因为现在已经不那么容易出现太多全新的技术,所谓的新技术其实都是旧技术的重新组合和微创新。

成长是没有捷径的,我发现技术圈也有部分人喜欢在论坛写写文章或者出去授课,在业界可能还小有名气,受到不少人追捧。但是只要真正去大厂面试,可能就会被打回原形。我推荐你看看这篇文章,这里把里面的一句话推荐给你:

老老实实看书,踏踏实实做事儿,早日兑现自己曾经吹过的牛逼。

“金三银四”,最近也是找工作的高峰期。从很多同学的面试经历来看,现在只会单纯写业务代码的人找工作特别难,比如很多大厂的面试官都会针对性能优化的细节,考察你是否真正搞懂底层的机制和原理。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也要积极转变,踏踏实实的学习。最后我也推荐你看看《程序员成长路线》,希望今天讲的这些“大道理”对你有所启发。

欢迎你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好友,邀请他一起学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