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孔令飞。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更好地进行异步数据处理。
一个大型应用为了后期的排障、运营等,会将一些请求数据保存在存储系统中,供日后使用。例如:应用将请求日志保存到 Elasticsearch 中,方便排障;网关将 API 请求次数、请求消息体等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供控制台查询展示。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需要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在大型应用中很常见,但我发现不少开发者设计的数据采集服务,通常会存在下面这些问题:
这一讲,我就来详细教你如何设计和落地一个数据采集服务,解决上面这些问题。
首先,你需要知道当前数据采集有哪些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异步数据处理方案。
目前,数据采集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同步采集和异步采集。二者的概念和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现代应用对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异步采集对应用程序的性能影响更小,因此异步采集更受开发者欢迎,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接下来,我要介绍的 IAM Pump Server 服务,采用的就是异步采集的方式。
这一讲,我采用理论+实战的方式来展示如何设计一个数据采集服务,这里先来介绍下关于数据采集的理论知识,后面会有具体的实战案例。
在过往的项目开发中,我发现很多开发人员添加了数据采集功能后,因为同步上报数据、单线程、上报逻辑不对等原因,让整个应用程序的性能受到了严重影响。那么,如何在采集过程中不影响程序的性能?
答案就是让数据采集模型化。通过模型化,可以使设计出来的采集系统功能更加通用,能够满足未来的很多同类需求,我们也就不需要重复开发相同的系统了。
我今天就来给你详细介绍下,如何将数据采集功能模型化,以及该模型是如何解决上面说的的各种问题的。
采集系统首先需要一个数据源 Input,Input 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Input 中的数据来自于应用程序上报。采集后的数据通常需要经过处理,比如格式化、增删字段、过滤无用的数据等,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到下游系统(Output)中,如下图所示:
这里,我们需要解决这 3 个核心问题:
对于让程序性能损失最小化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异步上报。如果是异步,我们需要先把数据缓存在内存中,然后再异步上报到目标系统中。当然,为了提高上报的效率,可以采用批量上报的方式。
对于数据堆积这个问题,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将采集的数据先上报到一些具有高吞吐量、可以存储大量数据的中间组件,比如 Kafka、Redis 中。这种方式也是业界标准的处理方式。
对于采集需求多样化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采集程序做成插件化、可扩展的,满足可变的需求。
要解决这 3 个问题,其实就涉及到了数据采集系统中的两个功能点的设计,它们分别是数据上报功能和数据采集功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下,如何设计这两个功能点。
为了提高异步上报的吞吐量,你可以将数据缓存在内存中(Go 中可以使用有缓冲 channel),并使用多个 worker 去消费内存中的数据。使用多个 worker ,可以充分发挥 CPU 的多核能力。另外,上报给下游系统时,你也可以采用批量上报的方式。
现代应用程序越来越讲究插件化、扩展性,在设计采集系统时,也应该考虑到未来的需求。比如,未来你可能需要将数据从上报到 MongoDB 切换到 HBase 中,或者同时将数据上报到 MongoDB 和 HBase 中。因此,上报给下游的程序逻辑要具有插件化的能力,并能通过配置选择需要的插件。
为了提高程序性能,会先把数据缓存在内存中。但是这样有个缺点:在关停程序时,内存中的数据就会丢失。所以,在程序结束之前,我们需要确保内存中的数据能够上报成功,也就是说采集程序需要实现优雅关停功能。优雅关停不仅要确保缓存中的数据被成功上报,还要确保正在处理的数据被成功上报。
当然了,既然是数据采集,还要能够配置采集的频率。最后,因为采集程序通常是非 API 类型的,所以还需要对外暴露一个特殊的 API,用来返回采集程序的健康状态。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设计,可以绘制出下面这个采集模型:
异步上报需要额外的异步逻辑,会增加开发工作量和程序复杂度,所以,对于一些 Input 数据生产速度小于 Output 消费速度,并且 Output 具有高吞吐量、低延时特性的场景,也可以采用同步上报,例如同步上报给 Redis。
上面,我介绍了数据采集系统的架构,但是只有模型和理论,肯定还不足以解决你对数据采集程序的开发需求。所以,接下来我来介绍下如何落地上面的数据采集架构。整个架构包括两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服务实现:
整个采集系统的架构,跟上面描述的数据采集架构完全一致,这里就不重复说明了。
数据上报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减少上报逻辑对应用性能的影响。对此,我们主要的解决思路就是异步上报数据。
接下来我会介绍 iam-authz-server 的数据上报设计。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设计,在我所开发和了解的项目中被大量采用,有些项目可以承载十亿级/天的请求量。通过介绍这个设计,我们来看看异步上报的具体方法,以及上报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iam-authz-server 的数据上报架构如下图所示:
iam-authz-server 服务中的数据上报功能可以选择性开启,开启代码见 internal/authzserver/server.go ,代码如下:
if s.analyticsOptions.Enable {
analyticsStore := storage.RedisCluster{KeyPrefix: RedisKeyPrefix}
analyticsIns := analytics.NewAnalytics(s.analyticsOptions, &analyticsStore)
analyticsIns.Start()
s.gs.AddShutdownCallback(shutdown.ShutdownFunc(func(string) error {
analyticsIns.Stop()
return nil
}))
}
上面的代码中,当 s.analyticsOptions.Enable
为 true
时,开启数据上报功能。因为数据上报会影响程序的性能,而且在未来可能会存在禁掉数据上报功能的场景,所以在设计 iam-authz-server 时,就把数据上报功能做成了可配置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来启用/禁用数据上报功能。配置方式也很简单:将 iam-authz-server.yaml 的 analytics.enable 设置为 true,代表开启数据上报功能;设置为 false ,则代表关闭数据上报功能。
这里,我建议你在设计程序时,将未来的可能变量考虑进去,并将这些变量做成可配置的。这样,如果哪天需求变化,我们就能通过修改配置文件,而不是修改代码的方式来满足需求。这种方式可以将应用程序的变动局限在配置文件中,从而大大减小现网服务出现故障的概率,做到只变更配置文件就可以缩短发布变更的周期。
在上面的代码中,通过 NewAnalytics 创建一个数据上报服务,代码如下:
func NewAnalytics(options *AnalyticsOptions, store storage.AnalyticsHandler) *Analytics {
ps := options.PoolSize
recordsBufferSize := options.RecordsBufferSize
workerBufferSize := recordsBufferSize / uint64(ps)
log.Debug("Analytics pool worker buffer size", log.Uint64("workerBufferSize", workerBufferSize))
recordsChan := make(chan *AnalyticsRecord, recordsBufferSize)
return &Analytics{
store: store,
poolSize: ps,
recordsChan: recordsChan,
workerBufferSize: workerBufferSize,
recordsBufferFlushInterval: options.FlushInterval,
}
}
这里的代码根据传入的参数,创建 Analytics 类型的变量并返回,变量中有 5 个字段需要你关注:
Connect() bool
和 AppendToSetPipelined(string, byte)
函数,分别用来连接 storage 和上报数据给 storage。iam-authz-server 用了 redis storage。analytics.records-buffer-size
配置。analytics.ecords-buffer-size 和 analytics.pool-size 建议根据部署机器的 CPU 和内存来配置。在应用真正上线前,我建议你通过压力和负载测试,来配置一个合适的值。
Analytics提供了 3 种方法:
通过 NewXxx (NewAnalytics)返回一个 Xxx (Analytics)类型的结构体,Xxx(Analytics) 类型带有一些方法,如下:
func NewAnalytics(options) *Analytics {
...
}
func (r *Analytics) Start() {
...
}
func (r *Analytics) Stop() {
...
}
func (r *Analytics) RecordHit(record *AnalyticsRecord) error {
...
}
其实,上述代码段是一种常见的 Go 代码编写方式/设计模式。你在以后的开发生涯中,会经常遇到这种设计方式。使用上述代码设计方式有下面两个好处。
接下来,我会介绍 iam-authz-server 服务中跟数据上报相关的 3 部分核心代码,分别是启动数据上报服务、异步上报授权日志和优雅关停数据上报。
在服务启动时,首先要启动数据上报功能模块。我们通过调用 analyticsIns.Start() 启动数据上报服务。Start 代码如下:
func (r *Analytics) Start() {
analytics = r
r.store.Connect()
// start worker pool
atomic.SwapUint32(&r.shouldStop, 0)
for i := 0; i < r.poolSize; i++ {
r.poolWg.Add(1)
go r.recordWorker()
}
// stop analytics workers
go r.Stop()
}
这里有一点需要你注意,数据上报和数据采集都大量应用了 Go 协程来并发地执行操作,为了防止潜在的并发读写引起的Bug,建议你的测试程序编译时加上 -race,例如go build -race cmd/iam-authz-server/authzserver.go。然后,在测试过程中,观察程序日志,看有无并发问题出现。
Start 中会开启 poolSize 个数的 worker 协程,这些协程共同消费 recordsChan 中的消息,消费逻辑见 recordWorker() ,代码如下:
func (r *Analytics) recordWorker() {
defer r.poolWg.Done()
// this is buffer to send one pipelined command to redis
// use r.recordsBufferSize as cap to reduce slice re-allocations
recordsBuffer := make([][]byte, 0, r.workerBufferSize)
// read records from channel and process
lastSentTS := time.Now()
for {
readyToSend := false
select {
case record, ok := <-r.recordsChan:
// check if channel was closed and it is time to exit from worker
if !ok {
// send what is left in buffer
r.store.AppendToSetPipelined(analyticsKeyName, recordsBuffer)
return
}
// we have new record - prepare it and add to buffer
if encoded, err := msgpack.Marshal(record); err != nil {
log.Errorf("Error encoding analytics data: %s", err.Error())
} else {
recordsBuffer = append(recordsBuffer, encoded)
}
// identify that buffer is ready to be sent
readyToSend = uint64(len(recordsBuffer)) == r.workerBufferSize
case <-time.After(r.recordsBufferFlushInterval):
// nothing was received for that period of time
// anyways send whatever we have, don't hold data too long in buffer
readyToSend = true
}
// send data to Redis and reset buffer
if len(recordsBuffer) > 0 && (readyToSend || time.Since(lastSentTS) >= recordsBufferForcedFlushInterval) {
r.store.AppendToSetPipelined(analyticsKeyName, recordsBuffer)
recordsBuffer = recordsBuffer[:0]
lastSentTS = time.Now()
}
}
}
recordWorker 函数会将接收到的授权日志保存在 recordsBuffer 切片中,当数组内元素个数为 workerBufferSize ,或者距离上一次投递时间间隔为 recordsBufferFlushInterval 时,就会将 recordsBuffer 数组中的数据上报给目标系统(Input)。
recordWorker()中有些设计技巧,很值得你参考。
readyToSend = uint64(len(recordsBuffer)) == r.workerBufferSize
。case <-time.After(r.recordsBufferFlushInterval)
代码段实现。这里有个注意事项:投递完成后,你需要重置 recordsBuffer 和计时器,否则会重复投递数据:
recordsBuffer = recordsBuffer[:0]
lastSentTS = time.Now()
这里还设置了一个最大的超时时间 recordsBufferForcedFlushInterval,确保消息最迟被投递的时间间隔。也就是说, iam-authz-server 强制要求最大投递间隔为 recordsBufferForcedFlushInterval 秒,这是为了防止配置文件将 recordsBufferFlushInterval 设得过大。
开启了数据上报服务后,当有授权日志产生时,程序就会自动上报数据。接下来,我会详细介绍下如何高效上报数据。
iam-authz-server 会在授权成功时调用 LogGrantedAccessRequest 函数,在授权失败时调用 LogRejectedAccessRequest 函数。并且,在这两个函数中,调用 RecordHit 函数,记录授权日志。
iam-authz-server 通过调用 RecordHit(record *AnalyticsRecord) error 函数,异步缓存授权日志。调用 RecordHit 后,会将 AnalyticsRecord 类型的消息存放到 recordsChan 有缓冲 channel 中。
这里要注意:在缓存前,需要判断上报服务是否在优雅关停中,如果在关停中,则丢弃该消息:
if atomic.LoadUint32(&r.shouldStop) > 0 {
return nil
}
通过将授权日志缓写入 recordsChan 有缓冲 channel 中,LogGrantedAccessRequest 和 LogRejectedAccessRequest 函数可以不用等待授权日志上报成功就返回,这样就使得整个授权请求的性能损耗几乎为零。
完成数据上报之后的下一步,就是要优雅地将数据上报关停。为了确保在应用关停时,缓存中的数据和正在投递中的数据都能够投递到 Redis,iam-authz-server 实现了数据上报关停功能,代码如下:
gs.AddShutdownCallback(shutdown.ShutdownFunc(func(string) error {
analyticsIns.Stop()
return nil
}))
当收到 os.Interrupt 和 syscall.SIGTERM 系统信号后,调用 analyticsIns.Stop()函数,关停数据上报服务, Stop 函数会停止接收新的授权日志,并等待正在上报的数据上报完成。
上面我介绍了数据上报部分的功能设计,接下来,我来介绍下数据采集部分的功能设计。
iam-authz-server 将数据上报到 Redis,iam-pump 消费 Redis 中的数据,并保存在 MongoDB 中做持久化存储。
iam-pump 的设计要点是:插件化、可配置地将 Redis 中的数据处理后存储到下游系统中,并且实现优雅关停功能,这些也是设计数据采集程序的要点和难点所在。下面,我们就来看下 iam-pump 是如何插件化地实现一个数据采集程序的。这个数据采集程序的设计思路,在我开发的大型企业应用中有实际的落地验证,你可以放心使用。
iam-pump 数据采集架构如下图所示:
在iam-pump服务启动时,要启动数据采集功能,启动代码见 internal/pump/server.go。
接下来,我会介绍下 iam-pump 服务中的 5 部分核心代码:
数据采集组件设计的核心是插件化,这里我将需要上报的系统抽象成一个个的 pump,那么如何定义 pump 接口呢?接口定义需要参考实际的采集需求,通常来说,至少需要下面这几个函数。
我之前开发过公有云的网关服务,网关服务需要把网关的请求数据转存到 MongoDB 中。我们的网关服务曾经遇到一个比较大的坑:有些用户会通过网关上传非常大的文件(百 M 级别),这些数据转存到 MongoDB 中,快速消耗了 MongoDB 的存储空间(500G 存储空间)。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转存数据时,需要过滤掉一些比较详细的数据,所以 iam-pump 添加了 SetOmitDetailedRecording 来过滤掉详细的数据。
所以,最后 iam-pump 的插件接口定义为 internal/pump/pumps/pump.go :
type Pump interface {
GetName() string
New() Pump
Init(interface{}) error
WriteData(context.Context, []interface{}) error
SetFilters(analytics.AnalyticsFilters)
GetFilters() analytics.AnalyticsFilters
SetTimeout(timeout int)
GetTimeout() int
SetOmitDetailedRecording(bool)
GetOmitDetailedRecording() bool
}
你在实际开发中,如果有更多的需求,可以在 Pump interface 定义中继续添加需要的处理函数。
定义好插件之后,需要初始化插件。在 initialize 函数中初始化 pumps:
func (s *pumpServer) initialize() {
pmps = make([]pumps.Pump, len(s.pumps))
i := 0
for key, pmp := range s.pumps {
pumpTypeName := pmp.Type
if pumpTypeName == "" {
pumpTypeName = key
}
pmpType, err := pumps.GetPumpByName(pumpTypeName)
if err != nil {
log.Errorf("Pump load error (skipping): %s", err.Error())
} else {
pmpIns := pmpType.New()
initErr := pmpIns.Init(pmp.Meta)
if initErr != nil {
log.Errorf("Pump init error (skipping): %s", initErr.Error())
} else {
log.Infof("Init Pump: %s", pmpIns.GetName())
pmpIns.SetFilters(pmp.Filters)
pmpIns.SetTimeout(pmp.Timeout)
pmpIns.SetOmitDetailedRecording(pmp.OmitDetailedRecording)
pmps[i] = pmpIns
}
}
i++
}
}
initialize 会创建、初始化,并调用 SetFilters、SetTimeout、SetOmitDetailedRecording 来设置这些 pump。Filters、Timeout、OmitDetailedRecording 等信息在 pump 的配置文件中指定。
这里有个技巧你也可以注意下:pump 配置文件支持通用的配置,也支持自定义的配置,配置结构为 PumpConfig :
type PumpConfig struct {
Type string
Filters analytics.AnalyticsFilters
Timeout int
OmitDetailedRecording bool
Meta map[string]interface{}
}
pump 自定义的配置可以存放在 map 类型的变量 Meta 中。通用配置可以使配置共享,减少开发和维护工作量,自定义配置可以适配不同pump的差异化配置。
因为 iam-pump 是一个非 API 服务,为了监控其运行状态,这里也设置了一个健康检查接口。iam-pump 组件通过调用 server.ServeHealthCheck 函数启动一个 HTTP 服务,ServeHealthCheck 函数代码如下:
func ServeHealthCheck(healthPath string, healthAddress string) {
http.HandleFunc("/"+healthPath, 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w.Header().Set("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w.WriteHeader(http.StatusOK)
_, _ = w.Write([]byte(`{"status": "ok"}`))
})
if err := http.ListenAndServe(healthAddress, nil); err != nil {
log.Fatalf("Error serving health check endpoint: %s", err.Error())
}
}
该函数启动了一个 HTTP 服务,服务监听地址通过 health-check-address 配置,健康检查路径通过 health-check-path 配置。如果请求 http://<health-check-address>/<health-check-path>
返回{"status": "ok"}
,说明 iam-pump 可以正常工作。
这里的健康检查只是简单返回了一个字符串,实际开发中,可以封装更复杂的逻辑。比如,检查进程是否可以成功 ping 通数据库,进程内的工作进程是否处于 worker 状态等。
iam-pump 默认的健康检查请求地址为http://127.0.0.1:7070/healthz
。
初始化 pumps 之后,就可以通过 Run 函数启动消费逻辑了。在 Run 函数中,会定期(通过配置 purge-delay 设置轮训时间)从 Redis 中获取所有数据,经过 msgpack.Unmarshal 解压后,传给 writeToPumps 处理:
func (s preparedPumpServer) Run(stopCh <-chan struct{}) error {
ticker := time.NewTicker(time.Duration(s.secInterval) * time.Second)
defer ticker.Stop()
for {
select {
case <-ticker.C:
analyticsValues := s.analyticsStore.GetAndDeleteSet(storage.AnalyticsKeyName)
if len(analyticsValues) > 0 {
// Convert to something clean
keys := make([]interface{}, len(analyticsValues))
for i, v := range analyticsValues {
decoded := analytics.AnalyticsRecord{}
err := msgpack.Unmarshal([]byte(v.(string)), &decoded)
log.Debugf("Decoded Record: %v", decoded)
if err != nil {
log.Errorf("Couldn't unmarshal analytics data: %s", err.Error())
} else {
if s.omitDetails {
decoded.Policies = ""
decoded.Deciders = ""
}
keys[i] = interface{}(decoded)
}
}
// Send to pumps
writeToPumps(keys, s.secInterval)
}
// exit consumption cycle when receive SIGINT and SIGTERM signal
case <-stopCh:
log.Info("stop purge loop")
return nil
}
}
}
writeToPumps 函数通过调用 execPumpWriting 函数,异步调用 pump 的 WriteData 函数写入数据。execPumpWriting 函数中有一些设计技巧,你可以注意下这两个:
select {
case <-stopCh:
log.Info("stop purge loop")
return
default:
}
上面的代码需要放在 writeToPumps 之后,这样可以确保所有数据都成功写入 pumps 之后,再停止采集逻辑。
在关停服务时,为了确保正在处理的数据被成功存储,还需要提供优雅关停功能。iam-pump 通过 channel 传递 SIGINT 和 SIGTERM 信号,当消费逻辑收到这两个信号后,会退出消费循环,见 Run 函数。代码如下:
func (s preparedPumpServer) Run(stopCh <-chan struct{}) error {
ticker := time.NewTicker(time.Duration(s.secInterval) * time.Second)
defer ticker.Stop()
for {
select {
case <-ticker.C:
// 消费逻辑
...
// exit consumption cycle when receive SIGINT and SIGTERM signal
case <-stopCh:
log.Info("stop purge loop")
return nil
}
}
}
这一讲,我主要介绍了如何将数据采集需求转化成一个数据采集模型,并从这个模型出发,设计出一个可扩展、高性能的数据采集服务,并通过 iam-pump 组件来落地该采集模型。
最后,我还想给你一个建议:在开发中,你也可以将一些功能抽象成一些通用的模型,并为该模型实现基本框架(引擎),然后将一些需要定制化的部分插件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设计出一个高扩展的服务,使得服务不仅能够满足现在的需求,还能够满足未来的需求。
欢迎你在留言区与我交流讨论,我们下一讲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