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蒋德钧。

很多人都认为Redis和CPU的关系很简单,就是Redis的线程在CPU上运行,CPU快,Redis处理请求的速度也很快。

这种认知其实是片面的。CPU的多核架构以及多CPU架构,也会影响到Redis的性能。如果不了解CPU对Redis的影响,在对Redis的性能进行调优时,就可能会遗漏一些调优方法,不能把Redis的性能发挥到极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目前主流服务器的CPU架构,以及基于CPU多核架构和多CPU架构优化Redis性能的方法。

主流的CPU架构

要了解CPU对Redis具体有什么影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CPU架构。

一个CPU处理器中一般有多个运行核心,我们把一个运行核心称为一个物理核,每个物理核都可以运行应用程序。每个物理核都拥有私有的一级缓存(Level 1 cache,简称L1 cache),包括一级指令缓存和一级数据缓存,以及私有的二级缓存(Level 2 cache,简称L2 cache)。

这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物理核的私有缓存。它其实是指缓存空间只能被当前的这个物理核使用,其他的物理核无法对这个核的缓存空间进行数据存取。我们来看一下CPU物理核的架构。

因为L1和L2缓存是每个物理核私有的,所以,当数据或指令保存在L1、L2缓存时,物理核访问它们的延迟不超过10纳秒,速度非常快。那么,如果Redis把要运行的指令或存取的数据保存在L1和L2缓存的话,就能高速地访问这些指令和数据。

但是,这些L1和L2缓存的大小受限于处理器的制造技术,一般只有KB级别,存不下太多的数据。如果L1、L2缓存中没有所需的数据,应用程序就需要访问内存来获取数据。而应用程序的访存延迟一般在百纳秒级别,是访问L1、L2缓存的延迟的近10倍,不可避免地会对性能造成影响。

所以,不同的物理核还会共享一个共同的三级缓存(Level 3 cache,简称为L3 cache)。L3缓存能够使用的存储资源比较多,所以一般比较大,能达到几MB到几十MB,这就能让应用程序缓存更多的数据。当L1、L2缓存中没有数据缓存时,可以访问L3,尽可能避免访问内存。

另外,现在主流的CPU处理器中,每个物理核通常都会运行两个超线程,也叫作逻辑核。同一个物理核的逻辑核会共享使用L1、L2缓存。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用一张图展示一下物理核和逻辑核,以及一级、二级缓存的关系。

在主流的服务器上,一个CPU处理器会有10到20多个物理核。同时,为了提升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服务器上通常还会有多个CPU处理器(也称为多CPU Socket),每个处理器有自己的物理核(包括L1、L2缓存),L3缓存,以及连接的内存,同时,不同处理器间通过总线连接。

下图显示的就是多CPU Socket的架构,图中有两个Socket,每个Socket有两个物理核。

在多CPU架构上,应用程序可以在不同的处理器上运行。在刚才的图中,Redis可以先在Socket 1上运行一段时间,然后再被调度到Socket 2上运行。

但是,有个地方需要你注意一下:如果应用程序先在一个Socket上运行,并且把数据保存到了内存,然后被调度到另一个Socket上运行,此时,应用程序再进行内存访问时,就需要访问之前Socket上连接的内存,这种访问属于远端内存访问和访问Socket直接连接的内存相比,远端内存访问会增加应用程序的延迟。

在多CPU架构下,一个应用程序访问所在Socket的本地内存和访问远端内存的延迟并不一致,所以,我们也把这个架构称为非统一内存访问架构(Non-Uniform Memory Access,NUMA架构)。

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主流的CPU多核架构和多CPU架构,我们来简单总结下CPU架构对应用程序运行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下CPU多核是如何影响Redis性能的。

CPU多核对Redis性能的影响

在一个CPU核上运行时,应用程序需要记录自身使用的软硬件资源信息(例如栈指针、CPU核的寄存器值等),我们把这些信息称为运行时信息。同时,应用程序访问最频繁的指令和数据还会被缓存到L1、L2缓存上,以便提升执行速度。

但是,在多核CPU的场景下,一旦应用程序需要在一个新的CPU核上运行,那么,运行时信息就需要重新加载到新的CPU核上。而且,新的CPU核的L1、L2缓存也需要重新加载数据和指令,这会导致程序的运行时间增加。

说到这儿,我想跟你分享一个我曾经在多核CPU环境下对Redis性能进行调优的案例。希望借助这个案例,帮你全方位地了解到多核CPU对Redis的性能的影响。

当时,我们的项目需求是要对Redis的99%尾延迟进行优化,要求GET尾延迟小于300微秒,PUT尾延迟小于500微秒。

可能有同学不太清楚99%尾延迟是啥,我先解释一下。我们把所有请求的处理延迟从小到大排个序,99%的请求延迟小于的值就是99%尾延迟。比如说,我们有1000个请求,假设按请求延迟从小到大排序后,第991个请求的延迟实测值是1ms,而前990个请求的延迟都小于1ms,所以,这里的99%尾延迟就是1ms。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使用GET/PUT复杂度为O(1)的String类型进行数据存取,同时关闭了RDB和AOF,而且,Redis实例中没有保存集合类型的其他数据,也就没有bigkey操作,避免了可能导致延迟增加的许多情况。

但是,即使这样,我们在一台有24个CPU核的服务器上运行Redis实例,GET和PUT的99%尾延迟分别是504微秒和1175微秒,明显大于我们设定的目标。

后来,我们仔细检测了Redis实例运行时的服务器CPU的状态指标值,这才发现,CPU的context switch次数比较多。

context switch是指线程的上下文切换,这里的上下文就是线程的运行时信息。在CPU多核的环境中,一个线程先在一个CPU核上运行,之后又切换到另一个CPU核上运行,这时就会发生context switch。

当context switch发生后,Redis主线程的运行时信息需要被重新加载到另一个CPU核上,而且,此时,另一个CPU核上的L1、L2缓存中,并没有Redis实例之前运行时频繁访问的指令和数据,所以,这些指令和数据都需要重新从L3缓存,甚至是内存中加载。这个重新加载的过程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而且,Redis实例需要等待这个重新加载的过程完成后,才能开始处理请求,所以,这也会导致一些请求的处理时间增加。

如果在CPU多核场景下,Redis实例被频繁调度到不同CPU核上运行的话,那么,对Redis实例的请求处理时间影响就更大了。每调度一次,一些请求就会受到运行时信息、指令和数据重新加载过程的影响,这就会导致某些请求的延迟明显高于其他请求。分析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刚刚的例子中99%尾延迟的值始终降不下来的原因。

所以,我们要避免Redis总是在不同CPU核上来回调度执行。于是,我们尝试着把Redis实例和CPU核绑定了,让一个Redis实例固定运行在一个CPU核上。我们可以使用taskset命令把一个程序绑定在一个核上运行。

比如说,我们执行下面的命令,就把Redis实例绑在了0号核上,其中,“-c”选项用于设置要绑定的核编号。

taskset -c 0 ./redis-server

绑定以后,我们进行了测试。我们发现,Redis实例的GET和PUT的99%尾延迟一下子就分别降到了260微秒和482微秒,达到了我们期望的目标。

我们来看一下绑核前后的Redis的99%尾延迟。

可以看到,在CPU多核的环境下,通过绑定Redis实例和CPU核,可以有效降低Redis的尾延迟。当然,绑核不仅对降低尾延迟有好处,同样也能降低平均延迟、提升吞吐率,进而提升Redis性能。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多CPU架构,也就是NUMA架构,对Redis性能的影响。

CPU的NUMA架构对Redis性能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Redis时,我经常看到一种做法,为了提升Redis的网络性能,把操作系统的网络中断处理程序和CPU核绑定。这个做法可以避免网络中断处理程序在不同核上来回调度执行,的确能有效提升Redis的网络处理性能。

但是,网络中断程序是要和Redis实例进行网络数据交互的,一旦把网络中断程序绑核后,我们就需要注意Redis实例是绑在哪个核上了,这会关系到Redis访问网络数据的效率高低。

我们先来看下Redis实例和网络中断程序的数据交互:网络中断处理程序从网卡硬件中读取数据,并把数据写入到操作系统内核维护的一块内存缓冲区。内核会通过epoll机制触发事件,通知Redis实例,Redis实例再把数据从内核的内存缓冲区拷贝到自己的内存空间,如下图所示:

那么,在CPU的NUMA架构下,当网络中断处理程序、Redis实例分别和CPU核绑定后,就会有一个潜在的风险:如果网络中断处理程序和Redis实例各自所绑的CPU核不在同一个CPU Socket上,那么,Redis实例读取网络数据时,就需要跨CPU Socket访问内存,这个过程会花费较多时间。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再借助一张图来解释下。

可以看到,图中的网络中断处理程序被绑在了CPU Socket 1的某个核上,而Redis实例则被绑在了CPU Socket 2上。此时,网络中断处理程序读取到的网络数据,被保存在CPU Socket 1的本地内存中,当Redis实例要访问网络数据时,就需要Socket 2通过总线把内存访问命令发送到 Socket 1上,进行远程访问,时间开销比较大。

我们曾经做过测试,和访问CPU Socket本地内存相比,跨CPU Socket的内存访问延迟增加了18%,这自然会导致Redis处理请求的延迟增加。

所以,为了避免Redis跨CPU Socket访问网络数据,我们最好把网络中断程序和Redis实例绑在同一个CPU Socket上,这样一来,Redis实例就可以直接从本地内存读取网络数据了,如下图所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CPU的NUMA架构下,对CPU核的编号规则,并不是先把一个CPU Socket中的所有逻辑核编完,再对下一个CPU Socket中的逻辑核编码,而是先给每个CPU Socket中每个物理核的第一个逻辑核依次编号,再给每个CPU Socket中的物理核的第二个逻辑核依次编号。

我给你举个例子。假设有2个CPU Socket,每个Socket上有6个物理核,每个物理核又有2个逻辑核,总共24个逻辑核。我们可以执行lscpu命令,查看到这些核的编号:

lscpu

Architecture: x86_64
...
NUMA node0 CPU(s): 0-5,12-17
NUMA node1 CPU(s): 6-11,18-23
...

可以看到,NUMA node0的CPU核编号是0到5、12到17。其中,0到5是node0上的6个物理核中的第一个逻辑核的编号,12到17是相应物理核中的第二个逻辑核编号。NUMA node1的CPU核编号规则和node0一样。

所以,在绑核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第一个Socket上的12个逻辑核的编号就是0到11。否则,网络中断程序和Redis实例就可能绑在了不同的CPU Socket上。

比如说,如果我们把网络中断程序和Redis实例分别绑到编号为1和7的CPU核上,此时,它们仍然是在2个CPU Socket上,Redis实例仍然需要跨Socket读取网络数据。

所以,你一定要注意NUMA架构下CPU核的编号方法,这样才不会绑错核。

我们先简单地总结下刚刚学习的内容。在CPU多核的场景下,用taskset命令把Redis实例和一个核绑定,可以减少Redis实例在不同核上被来回调度执行的开销,避免较高的尾延迟;在多CPU的NUMA架构下,如果你对网络中断程序做了绑核操作,建议你同时把Redis实例和网络中断程序绑在同一个CPU Socket的不同核上,这样可以避免Redis跨Socket访问内存中的网络数据的时间开销。

不过,“硬币都是有两面的”,绑核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下它的潜在风险点和解决方案。

绑核的风险和解决方案

Redis除了主线程以外,还有用于RDB生成和AOF重写的子进程(可以回顾看下第4讲第5讲)。此外,我们还在第16讲学习了Redis的后台线程。

当我们把Redis实例绑到一个CPU逻辑核上时,就会导致子进程、后台线程和Redis主线程竞争CPU资源,一旦子进程或后台线程占用CPU时,主线程就会被阻塞,导致Redis请求延迟增加。

针对这种情况,我来给你介绍两种解决方案,分别是一个Redis实例对应绑一个物理核和优化Redis源码。

方案一:一个Redis实例对应绑一个物理核

在给Redis实例绑核时,我们不要把一个实例和一个逻辑核绑定,而要和一个物理核绑定,也就是说,把一个物理核的2个逻辑核都用上。

我们还是以刚才的NUMA架构为例,NUMA node0的CPU核编号是0到5、12到17。其中,编号0和12、1和13、2和14等都是表示一个物理核的2个逻辑核。所以,在绑核时,我们使用属于同一个物理核的2个逻辑核进行绑核操作。例如,我们执行下面的命令,就把Redis实例绑定到了逻辑核0和12上,而这两个核正好都属于物理核1。

taskset -c 0,12 ./redis-server

和只绑一个逻辑核相比,把Redis实例和物理核绑定,可以让主线程、子进程、后台线程共享使用2个逻辑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PU资源竞争。但是,因为只用了2个逻辑核,它们相互之间的CPU竞争仍然还会存在。如果你还想进一步减少CPU竞争,我再给你介绍一种方案。

方案二:优化Redis源码

这个方案就是通过修改Redis源码,把子进程和后台线程绑到不同的CPU核上。

如果你对Redis的源码不太熟悉,也没关系,因为这是通过编程实现绑核的一个通用做法。学会了这个方案,你可以在熟悉了源码之后把它用上,也可以应用在其他需要绑核的场景中。

接下来,我先介绍一下通用的做法,然后,再具体说说可以把这个做法对应到Redis的哪部分源码中。

通过编程实现绑核时,要用到操作系统提供的1个数据结构cpu_set_t和3个函数CPU_ZERO、CPU_SET和sched_setaffinity,我先来解释下它们。

那么,怎么在编程时把这三个函数结合起来实现绑核呢?很简单,我们分四步走就行。

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下,分别把后台线程、子进程绑到不同的核上的做法。

先说后台线程。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编程实现绑核,你可以看下这段示例代码,它实现了为线程绑核的操作:

//线程函数
void worker(int bind_cpu){
    cpu_set_t cpuset;  //创建位图变量
    CPU_ZERO(&cpu_set); //位图变量所有位设置0
    CPU_SET(bind_cpu, &cpuset); //根据输入的bind_cpu编号,把位图对应为设置为1
    sched_setaffinity(0, sizeof(cpuset), &cpuset); //把程序绑定在cpu_set_t结构位图中为1的逻辑核

    //实际线程函数工作
}

int main(){
    pthread_t pthread1
    //把创建的pthread1绑在编号为3的逻辑核上
    pthread_create(&pthread1, NULL, (void *)worker, 3);
}

对于Redis来说,它是在bio.c文件中的bioProcessBackgroundJobs函数中创建了后台线程。bioProcessBackgroundJobs函数类似于刚刚的例子中的worker函数,在这个函数中实现绑核四步操作,就可以把后台线程绑到和主线程不同的核上了。

和给线程绑核类似,当我们使用fork创建子进程时,也可以把刚刚说的四步操作实现在fork后的子进程代码中,示例代码如下:

int main(){
   //用fork创建一个子进程
   pid_t p = fork();
   if(p < 0){
      printf(" fork error\n");
   }
   //子进程代码部分
   else if(!p){
      cpu_set_t cpuset;  //创建位图变量
      CPU_ZERO(&cpu_set); //位图变量所有位设置0
      CPU_SET(3, &cpuset); //把位图的第3位设置为1
      sched_setaffinity(0, sizeof(cpuset), &cpuset);  //把程序绑定在3号逻辑核
      //实际子进程工作
      exit(0);
   }
   ...
}

对于Redis来说,生成RDB和AOF日志重写的子进程分别是下面两个文件的函数中实现的。

这两个函数中都调用了fork创建子进程,所以,我们可以在子进程代码部分加上绑核的四步操作。

使用源码优化方案,我们既可以实现Redis实例绑核,避免切换核带来的性能影响,还可以让子进程、后台线程和主线程不在同一个核上运行,避免了它们之间的CPU资源竞争。相比使用taskset绑核来说,这个方案可以进一步降低绑核的风险。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CPU架构对Redis性能的影响。首先,我们了解了目前主流的多核CPU架构,以及NUMA架构。

在多核CPU架构下,Redis如果在不同的核上运行,就需要频繁地进行上下文切换,这个过程会增加Redis的执行时间,客户端也会观察到较高的尾延迟了。所以,建议你在Redis运行时,把实例和某个核绑定,这样,就能重复利用核上的L1、L2缓存,可以降低响应延迟。

为了提升Redis的网络性能,我们有时还会把网络中断处理程序和CPU核绑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服务器使用的是NUMA架构,Redis实例一旦被调度到和中断处理程序不在同一个CPU Socket,就要跨CPU Socket访问网络数据,这就会降低Redis的性能。所以,我建议你把Redis实例和网络中断处理程序绑在同一个CPU Socket下的不同核上,这样可以提升Redis的运行性能。

虽然绑核可以帮助Redis降低请求执行时间,但是,除了主线程,Redis还有用于RDB和AOF重写的子进程,以及4.0版本之后提供的用于惰性删除的后台线程。当Redis实例和一个逻辑核绑定后,这些子进程和后台线程会和主线程竞争CPU资源,也会对Redis性能造成影响。所以,我给了你两个建议:

Redis的低延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目标,而多核CPU和NUMA架构已经成为了目前服务器的主流配置,所以,希望你能掌握绑核优化方案,并把它应用到实践中。

每课一问

按照惯例,我给你提个小问题。

在一台有2个CPU Socket(每个Socket 8个物理核)的服务器上,我们部署了有8个实例的Redis切片集群(8个实例都为主节点,没有主备关系),现在有两个方案:

  1. 在同一个CPU Socket上运行8个实例,并和8个CPU核绑定;
  2. 在2个CPU Socket上各运行4个实例,并和相应Socket上的核绑定。

如果不考虑网络数据读取的影响,你会选择哪个方案呢?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思考和答案,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你帮我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下节课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