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蒋德钧。
上节课,我给你介绍了Raft协议的基本流程,以及哨兵实例工作的基本过程。哨兵是通过serverCron函数的周期性执行,进而在serverCron中调用sentinelTimer函数,实现周期性处理哨兵相关的时间事件。而sentinelTimer函数处理的时间事件,就包括了对哨兵监听的每个主节点,它会通过调用sentinelHandleRedisInstance函数,来检查主节点的在线状态,并在主节点客观下线时进行故障切换。
另外,我还带你了解了sentinelHandleRedisInstance函数执行过程的前三步操作,分别是重连断连的实例、周期性给实例发送检测命令,检测实例是否主观下线,这也分别对应了sentinelReconnectInstance、sentinelSendPeriodicCommands和sentinelCheckSubjectivelyDown这三个函数,你可以再回顾下。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接着来给你介绍sentinelHandleRedisInstance函数执行过程中的剩余操作,分别是检测主节点是否客观下线、判断是否需要执行故障切换,以及需要故障切换时的哨兵Leader选举的具体过程。
学完这节课的内容,你就可以对哨兵工作的过程有个全面了解了。并且,你可以掌握如何在代码层面实现Raft协议来完成Leader选举。这样,当你日后在分布式系统中实现分布式共识时,这部分内容就能帮助指导你的代码设计与实现了。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下主节点的客观下线判断。
现在我们知道,哨兵在sentinelHandleRedisInstance函数中会调用sentinelCheckObjectivelyDown函数(在sentinel.c文件中),来检测主节点是否客观下线。
而sentinelCheckObjectivelyDown函数在执行时,除了会检查当前哨兵对主节点主观下线的判断结果,还需要结合监听相同主节点的其他哨兵,对主节点主观下线的判断结果。它把这些判断结果综合起来,才能做出主节点客观下线的最终判断。
从代码实现层面来看,在哨兵用来记录主节点信息的sentinelRedisInstance结构体中,本身已经用哈希表保存了监听同一主节点的其他哨兵实例,如下所示:
typedef struct sentinelRedisInstance {
…
dict *sentinels;
…
}
这样一来,sentinelCheckObjectivelyDown函数通过遍历主节点记录的sentinels哈希表,就可以获取其他哨兵实例对同一主节点主观下线的判断结果。这也是因为,sentinels哈希表中保存的哨兵实例,它们同样使用了sentinelRedisInstance这个结构体,而这个结构体的成员变量flags,会记录哨兵对主节点主观下线的判断结果。
具体来说,sentinelCheckObjectivelyDown函数会使用quorum变量,来记录判断主节点为主观下线的哨兵数量。如果当前哨兵已经判断主节点为主观下线,那么它会先把quorum值置为1。然后,它会依次判断其他哨兵的flags变量,检查是否设置了SRI_MASTER_DOWN的标记。如果设置了,它就会把quorum值加1。
当遍历完sentinels哈希表后,sentinelCheckObjectivelyDown函数会判断quorum值是否大于等于预设定的quorum阈值,这个阈值保存在了主节点的数据结构中,也就是master->quorum,而这个阈值是在sentinel.conf配置文件中设置的。
如果实际的quorum值大于等于预设的quorum阈值,sentinelCheckObjectivelyDown函数就判断主节点为客观下线,并设置变量odown为1,而这个变量就是用来表示当前哨兵对主节点客观下线的判断结果的。
这部分的判断逻辑如下代码所示,你可以看下:
void sentinelCheckObjectivelyDown(sentinelRedisInstance *master) {
…
//当前主节点已经被当前哨兵判断为主观下线
if (master->flags & SRI_S_DOWN) {
quorum = 1; //当前哨兵将quorum值置为1
di = dictGetIterator(master->sentinels);
while((de = dictNext(di)) != NULL) { //遍历监听同一主节点的其他哨兵
sentinelRedisInstance *ri = dictGetVal(de);
if (ri->flags & SRI_MASTER_DOWN) quorum++;
}
dictReleaseIterator(di);
//如果quorum值大于预设的quorum阈值,那么设置odown为1。
if (quorum >= master->quorum) odown = 1;
}
另外,这里我也画了一张图,展示了该判断逻辑,你可以再来回顾下。
那么,一旦sentinelCheckObjectivelyDown函数判断主节点客观下线了,它就会调用sentinelEvent函数发送+odown事件消息,然后在主节点的flags变量中设置SRI_O_DOWN标记,如下所示:
//判断主节点为客观下线
if (odown) {
//如果没有设置SRI_O_DOWN标记
if ((master->flags & SRI_O_DOWN) == 0) {
sentinelEvent(LL_WARNING,"+odown",master,"%@ #quorum %d/%d",
quorum, master->quorum); //发送+odown事件消息
master->flags |= SRI_O_DOWN; //在主节点的flags中记录SRI_O_DOWN标记
master->o_down_since_time = mstime(); //记录判断客观下线的时间
}
}
也就是说,sentinelCheckObjectivelyDown函数是通过遍历监听同一主节点的其他哨兵的flags变量,来判断主节点是否客观下线的。
不过,你看完刚才的代码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在上节课学习的sentinelCheckSubjectivelyDown函数中,如果哨兵判断主节点为主观下线,是会在主节点的flags变量中设置SRI_S_DOWN标记,如下所示:
//哨兵已判断主节点为主观下线
…
//对应主节点的sentinelRedisInstance结构中flags没有记录主观下线
if ((ri->flags & SRI_S_DOWN) == 0) {
…
ri->flags |= SRI_S_DOWN; //在主节点的flags中记录主观下线的标记,
}
但是,sentinelCheckObjectivelyDown函数,是检查监听同一主节点的其他哨兵flags变量中的SRI_MASTER_DOWN标记,那么其他哨兵的SRI_MASTER_DOWN标记是如何设置的呢?
这就和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在sentinel.c文件中)有关系了,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下这个函数。
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的主要目的,是向监听同一主节点的其他哨兵发送is-master-down-by-addr命令,进而询问其他哨兵对主节点的状态判断。
它会调用redisAsyncCommand函数(在async.c文件中),依次向其他哨兵发送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命令,同时,它设置了收到该命令返回结果的处理函数为sentinelReceiveIsMasterDownReply(在sentinel.c文件中),如下所示:
void 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sentinelRedisInstance *master, int flags) {
…
di = dictGetIterator(master->sentinels);
//遍历监听同一主节点的其他哨兵
while((de = dictNext(di)) != NULL) {
sentinelRedisInstance *ri = dictGetVal(de);
…
//发送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命令
retval = redisAsyncCommand(ri->link->cc,
sentinelReceiveIsMasterDownReply, ri,
"%s is-master-down-by-addr %s %s %llu %s",
sentinelInstanceMapCommand(ri,"SENTINEL"),
master->addr->ip, port,
sentinel.current_epoch,
(master->failover_state > SENTINEL_FAILOVER_STATE_NONE) ?
sentinel.myid : "*");
}
…
}
另外从代码中,我们可以看到,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命令中还包括主节点IP、主节点端口号、当前纪元(sentinel.current_epoch)和实例ID。下面展示的就是这个命令的格式:
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 主节点IP 主节点端口 当前epoch 实例ID
在这其中,哨兵会根据当前主节点所处的状态来设置实例ID。如果主节点已经要开始进行故障切换了,那么,实例ID会被设置为当前哨兵自身的ID,否则就会被设置为*号。
这里你需要注意的是,主节点的数据结构是使用了master->failover_state来记录故障切换的状态,其初始值为SENTINEL_FAILOVER_STATE_NONE(对应的数值为0),当主节点开始故障切换时,这个状态值就会大于SENTINEL_FAILOVER_STATE_NONE了。
好了,在了解了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的基本执行过程之后,我们还需要知道: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向其他哨兵发出了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命令后,其他哨兵是如何处理的呢?
其实,哨兵对于sentinel开头的命令,都是在sentinelCommand函数(在sentinel.c文件)中进行处理的。sentinelCommand函数会根据sentinel命令后面跟的不同子命令,来执行不同的分支,而is-master-down-by-addr就是一条子命令。
在is-master-down-by-addr子命令对应的代码分支中,sentinelCommand函数会根据命令中的主节点IP和端口号,来获取主节点对应的sentinelRedisInstance结构体。
紧接着,它会判断主节点的flags变量中是否有SRI_S_DOWN和SRI_MASTER标记,也就是说,sentinelCommand函数会检查当前节点是否的确是主节点,以及哨兵是否已经将该节点标记为主观下线了。如果条件符合,那么它会设置isdown变量为1,而这个变量表示的就是哨兵对主节点主观下线的判断结果。
然后,sentinelCommand函数会把当前哨兵对主节点主观下线的判断结果,返回给发送sentinel命令的哨兵。它返回的结果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当前哨兵对主节点主观下线的判断结果、哨兵Leader的ID,以及哨兵Leader所属的纪元。
sentinelCommand函数,对sentinel命令处理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
void sentinelCommand(client *c) {
…
// is-master-down-by-addr子命令对应的分支
else if (!strcasecmp(c->argv[1]->ptr,"is-master-down-by-addr")) {
…
//当前哨兵判断主节点为主观下线
if (!sentinel.tilt && ri && (ri->flags & SRI_S_DOWN) && (ri->flags & SRI_MASTER))
isdown = 1;
…
addReplyMultiBulkLen(c,3); //哨兵返回的sentinel命令处理结果中包含三部分内容
addReply(c, isdown ? shared.cone : shared.czero); //如果哨兵判断主节点为主观下线,第一部分为1,否则为0
addReplyBulkCString(c, leader ? leader : "*"); //第二部分是Leader ID或者是*
addReplyLongLong(c, (long long)leader_epoch); //第三部分是Leader的纪元
…}
…}
你也可以参考下图:
好了,到这里你就已经知道,哨兵会通过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向监听同一节点的其他哨兵发送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命令,来获取其他哨兵对主节点主观下线的判断结果。而其他哨兵是使用sentinelCommand函数,来处理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命令,并在命令处理的返回结果中,包含自己对主节点主观下线的判断结果。
不过从刚才的代码中,你也可以看到,在其他哨兵返回的sentinel命令处理结果中,会包含哨兵Leader的信息。其实,这是因为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发送的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命令本身,也可以用来触发哨兵Leader选举。这个我稍后会给你介绍。
那么,我们再回到前面讲主节点客观下线判断时提出的问题,sentinelCheckObjectivelyDown函数要检查监听同一主节点的其他哨兵flags变量中的SRI_MASTER_DOWN标记,但是,其他哨兵的SRI_MASTER_DOWN标记是如何设置的呢?
这实际上是和哨兵在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中,向其他哨兵发送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命令时,设置的命令结果处理函数sentinelReceiveIsMasterDownReply有关。
在sentinelReceiveIsMasterDownReply函数中,它会判断其他哨兵返回的回复结果。回复结果会包含我刚才介绍的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当前哨兵对主节点主观下线的判断结果、哨兵Leader的ID,以及哨兵Leader所属的纪元。这个函数会进一步检查,其中第一部分内容“当前哨兵对主节点主观下线的判断结果”是否为1。
如果是的话,这就表明对应的哨兵已经判断主节点为主观下线了,那么当前哨兵就会把自己记录的对应哨兵的flags,设置为SRI_MASTER_DOWN。
下面的代码就展示了sentinelReceiveIsMasterDownReply函数判断其他哨兵回复结果的执行逻辑,你可以看下。
//r是当前哨兵收到的其他哨兵的命令处理结果
//如果返回结果包含三部分内容,并且第一,二,三部分内容的类型分别是整数、字符串和整数
if (r->type == REDIS_REPLY_ARRAY && r->elements == 3 &&
r->element[0]->type == REDIS_REPLY_INTEGER &&
r->element[1]->type == REDIS_REPLY_STRING &&
r->element[2]->type == REDIS_REPLY_INTEGER)
{
ri->last_master_down_reply_time = mstime();
//如果返回结果第一部分的值为1,则在对应哨兵的flags中设置SRI_MASTER_DOWN标记
if (r->element[0]->integer == 1) {
ri->flags |= SRI_MASTER_DOWN;
}
所以到这里,你就可以知道,一个哨兵调用sentinelCheckObjectivelyDown函数,是直接检查其他哨兵的flags是否有SRI_MASTER_DOWN标记,而哨兵又是通过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向其他哨兵发送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命令,从而询问其他哨兵对主节点主观下线的判断结果的,并且会根据命令回复结果,在结果处理函数sentinelReceiveIsMasterDownReply中,设置其他哨兵的flags为SRI_MASTER_DOWN。下图也展示了这个执行逻辑,你可以再来整体回顾下。
那么,掌握了这个执行逻辑后,我们再来看下,哨兵选举是什么时候开始执行的。
这里,为了了解哨兵选举的触发,我们先来复习下在上节课,我讲过的sentinelHandleRedisInstance函数中针对主节点的调用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sentinelHandleRedisInstance会先调用sentinelCheckObjectivelyDown函数,再调用sentinelStartFailoverIfNeeded函数,判断是否要开始故障切换,如果sentinelStartFailoverIfNeeded函数的返回值为非0值,那么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会被调用。否则的话,sentinelHandleRedisInstance就直接调用sentinelFailoverStateMachine函数,并再次调用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
那么,在这个调用关系中,sentinelStartFailoverIfNeeded会判断是否要进行故障切换,它的判断条件有三个,分别是:
这三个条件都满足后,sentinelStartFailoverIfNeeded就会调用sentinelStartFailover函数,开始启动故障切换,而sentinelStartFailover会将主节点的failover_state设置为SENTINEL_FAILOVER_STATE_WAIT_START,同时在主节点的flags设置SRI_FAILOVER_IN_PROGRESS标记,表示已经开始故障切换,如下所示:
void sentinelStartFailover(sentinelRedisInstance *master) {
…
master->failover_state = SENTINEL_FAILOVER_STATE_WAIT_START;
master->flags |= SRI_FAILOVER_IN_PROGRESS;
…
}
而一旦sentinelStartFailover函数将主节点的failover_state设置为SENTINEL_FAILOVER_STATE_WAIT_START后,接下来,sentinelFailoverStateMachine函数就会执行状态机来完成实际的切换。不过,在实际切换前,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会被调用。
看到这个调用关系,你可能会有个疑问: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是用来向其他哨兵询问对主节点主观下线的判断结果的,如果sentinelStartFailoverIfNeeded判断要开始执行故障切换,那么为什么还要调用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呢?
其实,这就和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的另一个作用有关了,这个函数除了会用来向其他哨兵询问对主节点状态的判断,它还可以用来向其他哨兵发起Leader选举。
在刚才给你介绍这个函数时,我提到它会给其他哨兵发送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命令,这个命令包括主节点IP、主节点端口号、当前纪元(sentinel.current_epoch)和实例ID。其中,如果主节点的failover_state已经不再是SENTINEL_FAILOVER_STATE_NONE,那么实例ID会被设置为当前哨兵的ID。
而在sentinel命令处理函数中,如果检测到sentinel命令中的实例ID不为*号,那么就会调用sentinelVoteLeader函数来进行Leader选举。
//当前实例为主节点,并且sentinel命令的实例ID不等于*号
if (ri && ri->flags & SRI_MASTER && strcasecmp(c->argv[5]->ptr,"*")) {
//调用sentinelVoteLeader进行哨兵Leader选举
leader = sentinelVoteLeader(ri,(uint64_t)req_epoch, c->argv[5]->ptr,
&leader_epoch);
}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下这个sentinelVoteLeader函数。
sentinelVoteLeader函数会实际执行投票逻辑,这里我通过一个例子来给你说明。
假设哨兵A判断主节点master客观下线了,它现在向哨兵B发起投票请求,哨兵A的ID是req_runid。那么哨兵B在执行sentinelVoteLeader函数时,这个函数会判断哨兵A的纪元(req_epoch)、哨兵B的纪元(sentinel.current_epoch),以及master记录的Leader的纪元(master->leader_epoch)。按照Raft协议的定义,哨兵A就是Candidate节点,而哨兵B就是Follower节点。
我在上节课给你介绍Raft协议时有提到过,Candidate发起投票都是有轮次记录的,Follower在一轮投票中只能投一票。这里的纪元正是起到了轮次记录的作用。而sentinelVoteLeader函数判断纪元也是按照Raft协议的要求,让Follower在一轮中只能投一票。
那么,sentinelVoteLeader函数让哨兵B投票的条件是:master记录的Leader的纪元小于哨兵A的纪元,同时,哨兵A的纪元要大于或等于哨兵B的纪元。这两个条件保证了哨兵B还没有投过票,否则的话,sentinelVoteLeader函数就直接返回当前master中记录的Leader ID了,这也是哨兵B之前投过票后记录下来的。
下面的代码展示了刚才介绍的这部分逻辑,你可以看下。
if (req_epoch > sentinel.current_epoch) {
sentinel.current_epoch = req_epoch;
…
sentinelEvent(LL_WARNING,"+new-epoch",master,"%llu",
(unsigned long long) sentinel.current_epoch);
}
if (master->leader_epoch < req_epoch && sentinel.current_epoch <= req_epoch)
{
sdsfree(master->leader);
master->leader = sdsnew(req_runid);
master->leader_epoch = sentinel.current_epoch;
…
}
return master->leader ? sdsnew(master->leader) : NULL;
那么现在,你就了解了sentinelVoteLeader函数是如何使用纪元判断来按照Raft协议完成哨兵Leader选举的了。
接下来,发起投票的哨兵仍然是通过sentinelReceiveIsMasterDownReply函数来处理其他哨兵对Leader投票的返回结果。这个返回结果,就像刚才给你介绍的,它的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哨兵Leader的ID,和哨兵Leader所属的纪元。发起投票的哨兵就可以从这个结果中获得其他哨兵对Leader的投票结果了。
最后,发起投票的哨兵在调用了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让其他哨兵投票后,会执行sentinelFailoverStateMachine函数。
如果主节点开始执行故障切换了,那么,主节点的failover_state,会被设置成SENTINEL_FAILOVER_STATE_WAIT_START。在这种状态下,sentinelFailoverStateMachine函数会调用sentinelFailoverWaitStart函数。而sentinelFailoverWaitStart函数,又会调用sentinelGetLeader函数,来判断发起投票的哨兵是否为哨兵Leader。发起投票的哨兵要想成为Leader,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这两个条件,也可以从sentinelGetLeader函数中的代码片段看到,如下所示。
//voters是所有哨兵的个数,max_votes是获得的票数
voters_quorum = voters/2+1; //赞成票的数量必须是超过半数以上的哨兵个数
//如果赞成票数不到半数的哨兵个数或者少于quorum阈值,那么Leader就为NULL
if (winner && (max_votes < voters_quorum || max_votes < master->quorum))
winner = NULL;
//确定最终的Leader
winner = winner ? sdsnew(winner) : NULL;
下图就展示了刚才介绍的确认哨兵Leader时的调用关系,你可以看下。
好了,到这里,最终的哨兵Leader就能被确定了。
好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来小结下。
今天这节课,我在上节课的基础上,重点给你介绍了哨兵工作过程中的客观下线判断,以及Leader选举。因为这个过程涉及哨兵之间的交互询问,所以并不容易掌握,你需要好好关注以下我提到的重点内容。
首先,客观下线的判断涉及三个标记的判断,分别是主节点flags中的SRI_S_DOWN和SRI_O_DOWN,以及哨兵实例flags中的SRI_MASTER_DOWN,我画了下面这张表,展示了这三个标记的设置函数和条件,你可以再整体回顾下。
而一旦哨兵判断主节点客观下线了,那么哨兵就会调用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函数进行哨兵Leader选举。这里,你需要注意的是,向其他哨兵询问主节点主观下线状态,以及向其他哨兵发起Leader投票,都是通过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命令实现的,而Redis源码是用了同一个函数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来发送该命令,所以你在阅读源码时,要注意区分sentinelAskMasterStateToOtherSentinels发送的命令是查询主节点主观下线状态还是进行投票。
最后,哨兵Leader选举的投票是在sentinelVoteLeader函数中完成的,为了符合Raft协议的规定,sentinelVoteLeader函数在执行时主要是要比较哨兵的纪元,以及master记录的Leader纪元,这样才能满足Raft协议对Follower在一轮投票中只能投一票的要求。
好了,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了解了哨兵Leader选举的过程,你可以看到,虽然哨兵选举的最后执行逻辑就是在一个函数中,但是哨兵选举的触发逻辑是包含在了哨兵的整个工作过程中的,所以我们也需要掌握这个过程中的其他操作,比如主观下线判断、客观下线判断等。
哨兵在sentinelTimer函数中调用sentinelHandleDictOfRedisInstances函数,对每个主节点都执行sentinelHandleRedisInstance函数,并且还会对主节点的所有从节点也执行sentinelHandleRedisInstance函数,那么,哨兵会判断从节点的主观下线和客观下线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