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数据表设计的三种范式。作为数据库的设计人员,理解范式的设计以及反范式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之后你就明白了。

  1. 3NF有什么不足?除了3NF,我们为什么还需要BCNF?
  2. 有了范式设计,为什么有时候需要进行反范式设计?
  3. 反范式设计适用的场景是什么?又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BCNF(巴斯范式)

如果数据表的关系模式符合3NF的要求,就不存在问题了吗?我们来看下这张仓库管理关系warehouse_keeper表:


在这个数据表中,一个仓库只有一个管理员,同时一个管理员也只管理一个仓库。我们先来梳理下这些属性之间的依赖关系。

仓库名决定了管理员,管理员也决定了仓库名,同时(仓库名,物品名)的属性集合可以决定数量这个属性。

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数据表的候选键是(管理员,物品名)和(仓库名,物品名),

然后我们从候选键中选择一个作为主键,比如(仓库名,物品名)。

在这里,主属性是包含在任一候选键中的属性,也就是仓库名,管理员和物品名。非主属性是数量这个属性。

如何判断一张表的范式呢?我们需要根据范式的等级,从低到高来进行判断。

首先,数据表每个属性都是原子性的,符合1NF的要求;其次,数据表中非主属性”数量“都与候选键全部依赖,(仓库名,物品名)决定数量,(管理员,物品名)决定数量,因此,数据表符合2NF的要求;最后,数据表中的非主属性,不传递依赖于候选键。因此符合3NF的要求。

既然数据表已经符合了3NF的要求,是不是就不存在问题了呢?我们来看下下面的情况:

  1. 增加一个仓库,但是还没有存放任何物品。根据数据表实体完整性的要求,主键不能有空值,因此会出现插入异常;
  2. 如果仓库更换了管理员,我们就可能会修改数据表中的多条记录;
  3. 如果仓库里的商品都卖空了,那么此时仓库名称和相应的管理员名称也会随之被删除。

你能看到,即便数据表符合3NF的要求,同样可能存在插入,更新和删除数据的异常情况。

这种情况下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我们需要确认造成异常的原因:主属性仓库名对于候选键(管理员,物品名)是部分依赖的关系,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上面的异常情况。人们在3NF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BCNF,也叫做巴斯-科德范式,它在3NF的基础上消除了主属性对候选键的部分依赖或者传递依赖关系

根据BCNF的要求,我们需要把仓库管理关系warehouse_keeper表拆分成下面这样:

仓库表:(仓库名,管理员)

库存表:(仓库名,物品名,数量)

这样就不存在主属性对于候选键的部分依赖或传递依赖,上面数据表的设计就符合BCNF。

反范式设计

尽管围绕着数据表的设计有很多范式,但事实上,我们在设计数据表的时候却不一定要参照这些标准。

我们在之前已经了解了越高阶的范式得到的数据表越多,数据冗余度越低。但有时候,我们在设计数据表的时候,还需要为了性能和读取效率违反范式化的原则。反范式就是相对范式化而言的,换句话说,就是允许少量的冗余,通过空间来换时间。

如果我们想对查询效率进行优化,有时候反范式优化也是一种优化思路。

比如我们想要查询某个商品的前1000条评论,会涉及到两张表。

商品评论表product_comment,对应的字段名称及含义如下:

用户表user,对应的字段名称及含义如下:


下面,我们就用这两张表模拟一下反范式优化。

实验数据:模拟两张百万量级的数据表

为了更好地进行SQL优化实验,我们需要给用户表和商品评论表随机模拟出百万量级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存储过程来实现模拟数据。

下面是给用户表随机生成100万用户的代码:

CREATE DEFINER=`root`@`localhost` PROCEDURE `insert_many_user`(IN start INT(10), IN max_num INT(10))
BEGIN
DECLARE i INT DEFAULT 0;
DECLARE date_start DATETIME DEFAULT ('2017-01-01 00:00:00');
DECLARE date_temp DATETIME;
SET date_temp = date_start;
SET autocommit=0;
REPEAT
SET i=i+1;
SET date_temp = date_add(date_temp, interval RAND()*60 second);
INSERT INTO user(user_id, user_name, create_time)
VALUES((start+i), CONCAT('user_',i), date_temp);
UNTIL i = max_num
END REPEAT;
COMMIT;
END

我用date_start变量来定义初始的注册时间,时间为2017年1月1日0点0分0秒,然后用date_temp变量计算每个用户的注册时间,新的注册用户与上一个用户注册的时间间隔为60秒内的随机值。然后使用REPEAT … UNTIL … END REPEAT循环,对max_num个用户的数据进行计算。在循环前,我们将autocommit设置为0,这样等计算完成再统一插入,执行效率更高。

然后我们来运行call insert_many_user(10000, 1000000);调用存储过程。这里需要通过start和max_num两个参数对初始的user_id和要创建的用户数量进行设置。运行结果:


你能看到在MySQL里,创建100万的用户数据用时1分37秒。

接着我们再来给商品评论表product_comment随机生成100万条商品评论。这里我们设置为给某一款商品评论,比如product_id=10001。评论的内容为随机的20个字母。以下是创建随机的100万条商品评论的存储过程:

CREATE DEFINER=`root`@`localhost` PROCEDURE `insert_many_product_comments`(IN START INT(10), IN max_num INT(10))
BEGIN
DECLARE i INT DEFAULT 0;
DECLARE date_start DATETIME DEFAULT ('2018-01-01 00:00:00');
DECLARE date_temp DATETIME;
DECLARE comment_text VARCHAR(25);
DECLARE user_id INT;
SET date_temp = date_start;
SET autocommit=0;
REPEAT
SET i=i+1;
SET date_temp = date_add(date_temp, INTERVAL RAND()*60 SECOND);
SET comment_text = substr(MD5(RAND()),1, 20);
SET user_id = FLOOR(RAND()*1000000);
INSERT INTO product_comment(comment_id, product_id, comment_text, comment_time, user_id)
VALUES((START+i), 10001, comment_text, date_temp, user_id);
UNTIL i = max_num
END REPEAT;
COMMIT;
END

同样的,我用date_start变量来定义初始的评论时间。这里新的评论时间与上一个评论的时间间隔还是60秒内的随机值,商品评论表中的user_id为随机值。我们使用REPEAT … UNTIL … END REPEAT循环,来对max_num个商品评论的数据进行计算。

然后调用存储过程,运行结果如下:


MySQL一共花了2分7秒完成了商品评论数据的创建。

反范式优化实验对比

如果我们想要查询某个商品ID,比如10001的前1000条评论,需要写成下面这样:

SELECT p.comment_text, p.comment_time, u.user_name FROM product_comment AS p 
LEFT JOIN user AS u 
ON p.user_id = u.user_id 
WHERE p.product_id = 10001 
ORDER BY p.comment_id DESC LIMIT 1000

运行结果(1000条数据行):


运行时长为0.395秒,查询效率并不高。

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显示商品评论的时候,通常会显示这个用户的昵称,而不是用户ID,因此我们还需要关联product_comment和user这两张表来进行查询。当表数据量不大的时候,查询效率还好,但如果表数据量都超过了百万量级,查询效率就会变低。这是因为查询会在product_comment表和user表这两个表上进行聚集索引扫描,然后再嵌套循环,这样一来查询所耗费的时间就有几百毫秒甚至更多。对于网站的响应来说,这已经很慢了,用户体验会非常差。

如果我们想要提升查询的效率,可以允许适当的数据冗余,也就是在商品评论表中增加用户昵称字段,在product_comment数据表的基础上增加user_name字段,就得到了product_comment2数据表。

你可以在百度网盘中下载这三张数据表product_comment、product_comment2和user表,密码为n3l8。

这样一来,只需单表查询就可以得到数据集结果:

SELECT comment_text, comment_time, user_name FROM product_comment2 WHERE product_id = 10001 ORDER BY comment_id DESC LIMIT 1000

运行结果(1000条数据):


优化之后只需要扫描一次聚集索引即可,运行时间为0.039秒,查询时间是之前的1/10。 你能看到,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查询效率会有显著的提升。

反范式存在的问题&适用场景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反范式可以通过空间换时间,提升查询的效率,但是反范式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

在数据量小的情况下,反范式不能体现性能的优势,可能还会让数据库的设计更加复杂。比如采用存储过程来支持数据的更新、删除等额外操作,很容易增加系统的维护成本。

比如用户每次更改昵称的时候,都需要执行存储过程来更新,如果昵称更改频繁,会非常消耗系统资源。

那么反范式优化适用于哪些场景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一些冗余信息,比如订单中的收货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和地址等。每次发生的订单收货信息都属于历史快照,需要进行保存,但用户可以随时修改自己的信息,这时保存这些冗余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冗余信息有价值或者能大幅度提高查询效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反范式的优化。

此外反范式优化也常用在数据仓库的设计中,因为数据仓库通常存储历史数据,对增删改的实时性要求不强,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需求强。这时适当允许数据的冗余度,更方便进行数据分析。

我简单总结下数据仓库和数据库在使用上的区别:

  1. 数据库设计的目的在于捕获数据,而数据仓库设计的目的在于分析数据;
  2. 数据库对数据的增删改实时性要求强,需要存储在线的用户数据,而数据仓库存储的一般是历史数据;
  3. 数据库设计需要尽量避免冗余,但为了提高查询效率也允许一定的冗余度,而数据仓库在设计上更偏向采用反范式设计。

总结

今天我们讲了BCNF,它是基于3NF进行的改进。你能看到设计范式越高阶,数据表就会越精细,数据的冗余度也就越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数据库在内部关联上更好地组织数据。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采用反范进行优化,通过空间来换取时间。

范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用场景不同。没有完美的设计,只有合适的设计,我们在数据表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需求将范式和反范式混合使用。


我们今天举了一个反范式设计的例子,你在工作中是否有做过反范式设计的例子?欢迎你在评论区与我们一起分享,也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一起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