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Tony Bai。

在这一讲的开始,首先恭喜你完成了这门课核心篇语法部分的学习。这一部分的篇幅不多,主要讲解了Go的两个核心语法知识点:接口与并发原语。它们分别是耦合设计与并发设计的主要参与者,Go应用的骨架设计离不开它们。

但理论和实践毕竟是两回事,学完了基本语法,也需要实操来帮助我们落地。所以,在这核心篇的最后一讲,我依然会用一个小实战项目,帮助你学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的语法点。

不过,关于接口类型做为“关节”作用的演示,我们前面的两个小实战项目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了,只是那时还没有讲到接口类型,你现在可以停下来,回顾一下09讲27讲的代码,看看是否有更深刻的体会。

而且,接口类型对Go应用静态骨架的编织作用,在接口类型数量较多的项目中体现得更明显,由于篇幅有限,我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演示项目。

因此,这一讲的实战项目,我们主要围绕Go并发来做,实现一个轻量级线程池,也就是Goroutine池。

为什么要用到Goroutine池?

第31讲学习Goroutine的时候,我们就说过:相对于操作系统线程,Goroutine的开销十分小,一个Goroutine的起始栈大小为2KB,而且创建、切换与销毁的代价很低,我们可以创建成千上万甚至更多Goroutine。

所以和其他语言不同的是,Go应用通常可以为每个新建立的连接创建一个对应的新Goroutine,甚至是为每个传入的请求生成一个Goroutine去处理。这种设计还有一个好处,实现起来十分简单,Gopher们在编写代码时也没有很高的心智负担。

不过,Goroutine的开销虽然“廉价”,但也不是免费的

最明显的,一旦规模化后,这种非零成本也会成为瓶颈。我们以一个Goroutine分配2KB执行栈为例,100w Goroutine就是2GB的内存消耗。

其次,Goroutine从Go 1.4版本开始采用了连续栈的方案,也就是每个Goroutine的执行栈都是一块连续内存,如果空间不足,运行时会分配一个更大的连续内存空间作为这个Goroutine的执行栈,将原栈内容拷贝到新分配的空间中来。

连续栈的方案,虽然能避免Go 1.3采用的分段栈会导致的“hot split”问题,但连续栈的原理也决定了,一旦Goroutine的执行栈发生了grow,那么即便这个Goroutine不再需要那么大的栈空间,这个Goroutine的栈空间也不会被Shrink(收缩)了,这些空间可能会处于长时间闲置的状态,直到Goroutine退出。

另外,随着Goroutine数量的增加,Go运行时进行Goroutine调度的处理器消耗,也会随之增加,成为阻碍Go应用性能提升的重要因素。

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常见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呢?

Goroutine池就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对Goroutine的重用,也就是把M个计算任务调度到N个Goroutine上,而不是为每个计算任务分配一个独享的Goroutine,从而提高计算资源的利用率。

接下来,我们就来真正实现一个简单的Goroutine池,我们叫它workerpool

workerpool的实现原理

workerpool的工作逻辑通常都很简单,所以即便是用于生产环境的workerpool实现,代码规模也都在千行左右。

当然,workerpool有很多种实现方式,这里为了更好地演示Go并发模型的应用模式,以及并发原语间的协作,我们采用完全基于channel+select的实现方案,不使用其他数据结构,也不使用sync包提供的各种同步结构,比如Mutex、RWMutex,以及Cond等。

workerpool的实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其中,后两部分是pool的“精髓”所在,这两部分的原理我也用一张图表示了出来:

图片

我们先看一下图中pool对worker的管理。

capacity是pool的一个属性,代表整个pool中worker的最大容量。我们使用一个带缓冲的channel:active,作为worker的“计数器”,这种channel使用模式就是我们在第33讲中讲过的计数信号量,如果记不太清了可以复习一下第33讲中的相关内容。

当active channel可写时,我们就创建一个worker,用于处理用户通过Schedule函数提交的待处理的请求。当active channel满了的时候,pool就会停止worker的创建,直到某个worker因故退出,active channel又空出一个位置时,pool才会创建新的worker填补那个空位。

这张图里,我们把用户要提交给workerpool执行的请求抽象为一个Task。Task的提交与调度也很简单:Task通过Schedule函数提交到一个task channel中,已经创建的worker将从这个task channel中读取task并执行。

好了!“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接下来,我们就来写一版workerpool的代码,来验证一下这里分析的原理是否可行。

workerpool的一个最小可行实现

我们先建立workerpool目录作为实战项目的源码根目录,然后为这个项目创建go module:

$mkdir workerpool1
$cd workerpool1
$go mod init github.com/bigwhite/workerpool

接下来,我们创建pool.go作为workpool包的主要源码文件。在这个源码文件中,我们定义了Pool结构体类型,这个类型的实例代表一个workerpool:

type Pool struct {
    capacity int         // workerpool大小

    active chan struct{} // 对应上图中的active channel
    tasks  chan Task     // 对应上图中的task channel

    wg   sync.WaitGroup  // 用于在pool销毁时等待所有worker退出
    quit chan struct{}   // 用于通知各个worker退出的信号channel
}

workerpool包对外主要提供三个API,它们分别是:

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看看这三个API的实现。

我们先来看看workerpool.New是如何创建一个pool实例的:

func New(capacity int) *Pool {
    if capacity <= 0 {
        capacity = defaultCapacity
    }
    if capacity > maxCapacity { 
        capacity = maxCapacity
    } 

    p := &Pool{
        capacity: capacity,
        tasks:    make(chan Task),
        quit:     make(chan struct{}),
        active:   make(chan struct{}, capacity),
    }

    fmt.Printf("workerpool start\n")

    go p.run()

    return p
}

我们看到,New函数接受一个参数capacity用于指定workerpool池的容量,这个参数用于控制workerpool最多只能有capacity个worker,共同处理用户提交的任务请求。函数开始处有一个对capacity参数的“防御性”校验,当用户传入不合理的值时,函数New会将它纠正为合理的值。

Pool类型实例变量p完成初始化后,我们创建了一个新的Goroutine,用于对workerpool进行管理,这个Goroutine执行的是Pool类型的run方法:

func (p *Pool) run() { 
    idx := 0 

    for { 
        select { 
        case <-p.quit:
            return
        case p.active <- struct{}{}:
            // create a new worker
            idx++
            p.newWorker(idx)
        } 
    } 
}

run方法内是一个无限循环,循环体中使用select监视Pool类型实例的两个channel:quit和active。这种在for中使用select监视多个channel的实现,在Go代码中十分常见,是一种惯用法。

当接收到来自quit channel的退出“信号”时,这个Goroutine就会结束运行。而当active channel可写时,run方法就会创建一个新的worker Goroutine。 此外,为了方便在程序中区分各个worker输出的日志,我这里将一个从1开始的变量idx作为worker的编号,并把它以参数的形式传给创建worker的方法。

我们再将创建新的worker goroutine的职责,封装到一个名为newWorker的方法中:

func (p *Pool) newWorker(i int) {
    p.wg.Add(1)
    go func() {
        defer func() {
            if err := recover(); err != nil {
                fmt.Printf("worker[%03d]: recover panic[%s] and exit\n", i, err)
                <-p.active
            }
            p.wg.Done()
        }()

        fmt.Printf("worker[%03d]: start\n", i)

        for {
            select {
            case <-p.quit:
                fmt.Printf("worker[%03d]: exit\n", i)
                <-p.active
                return
            case t := <-p.tasks:
                fmt.Printf("worker[%03d]: receive a task\n", i)
                t()
            }
        }
    }()
}

我们看到,在创建一个新的worker goroutine之前,newWorker方法会先调用p.wg.Add方法将WaitGroup的等待计数加一。由于每个worker运行于一个独立的Goroutine中,newWorker方法通过go关键字创建了一个新的Goroutine作为worker。

新worker的核心,依然是一个基于for-select模式的循环语句,在循环体中,新worker通过select监视quit和tasks两个channel。和前面的run方法一样,当接收到来自quit channel的退出“信号”时,这个worker就会结束运行。tasks channel中放置的是用户通过Schedule方法提交的请求,新worker会从这个channel中获取最新的Task并运行这个Task。

Task是一个对用户提交的请求的抽象,它的本质就是一个函数类型:

type Task func()

这样,用户通过Schedule方法实际上提交的是一个函数类型的实例。

在新worker中,为了防止用户提交的task抛出panic,进而导致整个workerpool受到影响,我们在worker代码的开始处,使用了defer+recover对panic进行捕捉,捕捉后worker也是要退出的,于是我们还通过<-p.active更新了worker计数器。并且一旦worker goroutine退出,p.wg.Done也需要被调用,这样可以减少WaitGroup的Goroutine等待数量。

我们再来看workerpool提供给用户提交请求的导出方法Schedule:

var ErrWorkerPoolFreed    = errors.New("workerpool freed")       // workerpool已终止运行

func (p *Pool) Schedule(t Task) error {
    select {
    case <-p.quit:
        return ErrWorkerPoolFreed
    case p.tasks <- t:
        return nil
    }
}

Schedule方法的核心逻辑,是将传入的Task实例发送到workerpool的tasks channel中。但考虑到现在workerpool已经被销毁的状态,我们这里通过一个select,检视quit channel是否有“信号”可读,如果有,就返回一个哨兵错误ErrWorkerPoolFreed。如果没有,一旦p.tasks可写,提交的Task就会被写入tasks channel,以供pool中的worker处理。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里的Pool结构体中的tasks是一个无缓冲的channel,如果pool中worker数量已达上限,而且worker都在处理task的状态,那么Schedule方法就会阻塞,直到有worker变为idle状态来读取tasks channel,schedule的调用阻塞才会解除。

至此,workerpool的最小可行实现的主要逻辑都实现完了。我们来验证一下它是否能按照我们的预期逻辑运行。

现在我们建立一个使用workerpool的项目demo1:

$mkdir demo1
$cd demo1
$go mod init demo1

由于我们要引用本地的module,所以我们需要手工修改一下demo1的go.mod文件,并利用replace指示符将demo1对workerpool的引用指向本地workerpool1路径:

module demo1

go 1.17

require github.com/bigwhite/workerpool v1.0.0

replace github.com/bigwhite/workerpool v1.0.0 => ../workerpool1

然后创建demo1的main.go文件,源码如下:

package main
  
import (
    "time"
    "github.com/bigwhite/workerpool"
)

func main() {
    p := workerpool.New(5)

    for i := 0; i < 10; i++ {
        err := p.Schedule(func() {
            time.Sleep(time.Second * 3)
        })
        if err != nil {
            println("task: ", i, "err:", err)
        }
    }

    p.Free()
}

这个示例程序创建了一个capacity为5的workerpool实例,并连续向这个workerpool提交了10个task,每个task的逻辑很简单,只是Sleep 3秒后就退出。main函数在提交完任务后,调用workerpool的Free方法销毁pool,pool会等待所有worker执行完task后再退出。

demo1示例的运行结果如下:

workerpool start
worker[005]: start
worker[005]: receive a task
worker[003]: start
worker[003]: receive a task
worker[004]: start
worker[004]: receive a task
worker[001]: start
worker[002]: start
worker[001]: receive a task
worker[002]: receive a task
worker[004]: receive a task
worker[005]: receive a task
worker[003]: receive a task
worker[002]: receive a task
worker[001]: receive a task
worker[001]: exit
worker[005]: exit
worker[002]: exit
worker[003]: exit
worker[004]: exit
workerpool freed

从运行的输出结果来看,workerpool的最小可行实现的运行逻辑与我们的原理图是一致的。

不过,目前的workerpool实现好比“铁板一块”,虽然我们可以通过capacity参数可以指定workerpool容量,但我们无法对workerpool的行为进行定制。

比如当workerpool中的worker数量已达上限,而且worker都在处理task时,用户调用Schedule方法将阻塞,如果用户不想阻塞在这里,以我们目前的实现是做不到的。

那我们可以怎么改进呢?我们可以尝试在上面实现的基础上,为workerpool添加功能选项(functional option)机制。

添加功能选项机制

功能选项机制,可以让某个包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设置不同功能选项来定制包的行为。Go语言中实现功能选项机制有多种方法,但Go社区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方案,是Go语言之父Rob Pike在2014年在博文《自引用函数与选项设计》中论述的一种,这种方案也被后人称为“功能选项(functional option)”方案。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何使用Rob Pike的这种“功能选项”方案,让workerpool支持行为定制机制。

首先,我们将workerpool1目录拷贝一份形成workerpool2目录,我们将在这个目录下为workerpool包添加功能选项机制。

然后,我们在workerpool2目录下创建option.go文件,在这个文件中,我们定义用于代表功能选项的类型Option:

type Option func(*Pool)

我们看到,这个Option实质是一个接受*Pool类型参数的函数类型。那么如何运用这个Option类型呢?别急,马上你就会知道。现在我们先要做的是,明确给workerpool添加什么功能选项。这里我们为workerpool添加两个功能选项:Schedule调用是否阻塞,以及是否预创建所有的worker。

为了支持这两个功能选项,我们需要在Pool类型中增加两个bool类型的字段,字段的具体含义,我也在代码中注释了:

type Pool struct {
    ... ...
    preAlloc bool // 是否在创建pool的时候就预创建workers,默认值为:false

    // 当pool满的情况下,新的Schedule调用是否阻塞当前goroutine。默认值:true
    // 如果block = false,则Schedule返回ErrNoWorkerAvailInPool
    block  bool
    ... ...
}

针对这两个字段,我们在option.go中添加两个功能选项,WithBlock与WithPreAllocWorkers:

func WithBlock(block bool) Option {
    return func(p *Pool) {
        p.block = block
    }
}

func WithPreAllocWorkers(preAlloc bool) Option {
    return func(p *Pool) {
        p.preAlloc = preAlloc
    }
}

我们看到,这两个功能选项实质上是两个返回闭包函数的函数。

为了支持将这两个Option传给workerpool,我们还需要改造一下workerpool包的New函数,改造后的New函数代码如下:

func New(capacity int, opts ...Option) *Pool {
    ... ...
    for _, opt := range opts {
        opt(p)
    }

    fmt.Printf("workerpool start(preAlloc=%t)\n", p.preAlloc)

    if p.preAlloc {
        // create all goroutines and send into works channel
        for i := 0; i < p.capacity; i++ {
            p.newWorker(i + 1)
            p.active <- struct{}{}
        }
    }

    go p.run()

    return p
}

新版New函数除了接受capacity参数之外,还在它的参数列表中增加了一个类型为Option的可变长参数opts。在New函数体中,我们通过一个for循环,将传入的Option运用到Pool类型的实例上。

新版New函数还会根据preAlloc的值来判断是否预创建所有的worker,如果需要,就调用newWorker方法把所有worker都创建出来。newWorker的实现与上一版代码并没有什么差异,这里就不再详说了。

但由于preAlloc选项的加入,Pool的run方法的实现有了变化,我们来看一下:

 func (p *Pool) run() {
     idx := len(p.active)
 
     if !p.preAlloc {
     loop:
         for t := range p.tasks {
             p.returnTask(t)
             select {
             case <-p.quit:
                 return
             case p.active <- struct{}{}:
                 idx++
                 p.newWorker(idx)
             default:
                 break loop
             }
         }
     }
 
     for {
         select {
         case <-p.quit:
             return
         case p.active <- struct{}{}:
             // create a new worker
             idx++
             p.newWorker(idx)
         }
     }
 }

新版run方法在preAlloc=false时,会根据tasks channel的情况在适合的时候创建worker(第4行~第18行),直到active channel写满,才会进入到和第一版代码一样的调度逻辑中(第20行~第29行)。

而且,提供给用户的Schedule函数也因WithBlock选项,有了一些变化:

 func (p *Pool) Schedule(t Task) error {
     select {
     case <-p.quit:
         return ErrWorkerPoolFreed
     case p.tasks <- t:
         return nil
     default:
         if p.block {
             p.tasks <- t
             return nil
         }
         return ErrNoIdleWorkerInPool
     }
 }

Schedule在tasks chanel无法写入的情况下,进入default分支。在default分支中,Schedule根据block字段的值,决定究竟是继续阻塞在tasks channel上,还是返回ErrNoIdleWorkerInPool错误。

和第一版worker代码一样,我们也来验证一下新增的功能选项是否好用。我们建立一个使用新版workerpool的项目demo2,demo2的go.mod与demo1的go.mod相似:

module demo2

go 1.17

require github.com/bigwhite/workerpool v1.0.0

replace github.com/bigwhite/workerpool v1.0.0 => ../workerpool2

demo2的main.go文件如下: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github.com/bigwhite/workerpool"
)

func main() {
    p := workerpool.New(5, workerpool.WithPreAllocWorkers(false), workerpool.WithBlock(false))

    time.Sleep(time.Second * 2)
    for i := 0; i < 10; i++ {
        err := p.Schedule(func() {
            time.Sleep(time.Second * 3)
        })
        if err != nil {
            fmt.Printf("task[%d]: error: %s\n", i, err.Error())
        }
    }

    p.Free()
}

在demo2中,我们使用workerpool包提供的功能选项,设置了我们期望的workerpool的运作行为,包括不要预创建worker,以及不要阻塞Schedule调用。

考虑到Goroutine调度的次序的不确定性,这里我在创建workerpool与真正开始调用Schedule方法之间,做了一个Sleep,尽量减少Schedule都返回失败的频率(但这仍然无法保证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运行demo2,我们会得到这个结果:

workerpool start(preAlloc=false)
task[1]: error: no idle worker in pool
worker[001]: start
task[2]: error: no idle worker in pool
task[4]: error: no idle worker in pool
task[5]: error: no idle worker in pool
task[6]: error: no idle worker in pool
task[7]: error: no idle worker in pool
task[8]: error: no idle worker in pool
task[9]: error: no idle worker in pool
worker[001]: receive a task
worker[002]: start
worker[002]: exit
worker[001]: receive a task
worker[001]: exit
workerpool freed(preAlloc=false)

不过,由于Goroutine调度的不确定性,这个结果仅仅是很多种结果的一种。我们看到,仅仅001这个worker收到了task,其余的worker都因为worker尚未创建完毕,而返回了错误,而不是像demo1那样阻塞在Schedule调用上。

小结

好了,今天的课讲到这里就结束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在这一讲中,我们基于我们前面所讲的Go并发方面的内容,设计并实现了一个workerpool的最小可行实现,只用了不到200行代码。为了帮助你理解Go并发原语是如何运用的,这个workerpool实现完全基于channel+select,并没有使用到sync包提供的各种锁。

我们还基于workerpool的最小可行实现,为这个pool增加了功能选项的支持,我们采用的功能选项方案也是Go社区最为流行的方案,日常编码中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的需求可以重点参考。

最后我要提醒你:上面设计与实现的workerpool只是一个演示项目,不能作为生产项目使用。

思考题

关于workerpool这样的项目,如果让你来设计,你的设计思路是什么,不妨在留言区敞开谈谈?

欢迎你把这节课分享给更多感兴趣的朋友。我是Tony Bai,我们下节课见。

今天的项目源码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