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戴铭。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话题是,如何在 iOS 中进行面向测试驱动开发和面向行为驱动开发。
每当你编写完代码后,都会编译看看运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如果这段代码的影响范围小,你很容易就能看出结果是否符合预期,而如果验证的结果是不符合预期,那么你就会检查刚才编写的代码是否有问题。
但是,如果这段代码的影响范围比较大,这时需要检查的地方就会非常多,相应地,人工检查的时间成本也会非常大。特别是团队成员多、工程代码量大时,判断这段代码的影响面都需要耗费很多时间。那么,每次编写完代码,先判断它的影响面,然后再手动编译进行检查的开发方式,效率就非常低了,会浪费大量时间。
虽说一般公司都会有专门的测试团队对产品进行大量测试,但是如果不能在开发阶段及时发现问题,当各团队代码集成到一起,把所有问题都堆积到测试阶段去发现、解决,就会浪费大量的沟通时间,不光是开发同学和测试同学之间的沟通时间,还有开发团队之间的沟通时间也会呈指数级增加。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开发方式,能够提高在编写代码后及时检验结果的效率呢?
所谓好的开发方式,就是开发、测试同步进行,尽早发现问题。从测试范围和开发模式的角度,我们还可以把这种开发模式细分出更多类型。
从测试范围上来划分的话,软件测试可以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测试团队负责的是集成测试以及系统测试,而单元测试则是有开发者负责的。对于开发者来说,通过单元测试就可以有效提高编写代码后快速发现问题的效率。
概括来说,单元测试,也叫作模块测试,就是对单一的功能代码进行测试。这个功能代码,可能是一个类的方法,也可能是一个模块的某个函数。
单元测试会使用 Mock 方式模拟外部使用,通过编写的各种测试用例去检验代码的功能是否正常。一个系统都是由各个功能组合而成,功能模块划分得越小,功能职责就越清晰。清晰的功能职责可以确保单个功能的测试不会出现问题,是单元测试的基础。
从开发模式划分的话,开发方式可以分为 TDD(Test-driven development,面向测试驱动开发)和 BDD(Behavior-driven development ,面向行为驱动开发)。
TDD 编写的测试用例主要针对的是开发中最小单元进行测试,适合单元测试。而 BDD 的测试用例是对行为的描述,测试范围可以更大一些,在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时都可以使用。同时,不仅开发者可以使用BDD的测试用例高效地发现问题,测试团队也能够很容易参与编写。这,都得益于 BDD 可以使用易于编写行为功能测试的 DSL 语言。
接下来,我就和你详细聊聊 TDD 和 BDD。
我刚刚也已经提到了,TDD在确定功能需求后,首先就会开始编写测试用例,用来检验每次的代码更新,能够让我们更快地发现问题,并能保正不会漏掉问题。其实,这就是通过测试用例来推动开发。
在思想上,和拿到功能需求后直接开发功能的区别是,TDD会先考虑如何对功能进行测试,然后再去考虑如何编写代码,这就给优化代码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几个版本过后再来优化,只要能够通过先前写好的测试用例,就能够保证代码质量。
所以说,TDD 非常适合快速迭代的节奏,先尽快实现功能,然后再进行重构和优化。如果我们不使用 TDD 来进行快速迭代开发,虽然在最开始的时候开发效率会比 TDD 高,但是过几个版本再进行功能更新时,就需要在功能验证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反而得不偿失。
其实,TDD 这种开发模式和画漫画的工作方式非常类似:草稿就类似 TDD 中的测试用例,漫画家先画草稿,细节由漫画家和助手一起完成,无论助手怎么换,有了草稿的保障,内容都不会有偏差。分镜的草稿没有细节,人物眼睛、鼻子都可能没有,场景也只需要几条透视线就可以。虽然没有细节,但是草稿基本就确定了漫画完成后要表达的所有内容。
相比 TDD,BDD更关注的是行为方式的设计,通过对行为的描述来验证功能的可用性。行为描述使用的 DSL,规范、标准而且可读性高,可以当作文档来使用。
BDD 的 Objective-C 框架有 Kiwi、Specta、Expecta等,Swift 框架有 Quick。
Kiwi框架不光有 Specta 的 DSL 模式,Expecta框架的期望语法,还有 Mocks 和 Stubs 这样的模拟存根能力。所以接下来,我就跟你说说这个iOS中非常有名并且好用的BDD框架,以及怎么用它来进行 BDD 开发。
将Kiwi集成到你的App里,只需要在 Podfile 里添加 pod ‘Kiwi’ 即可。下面这段代码,是 Kiwi 的使用示例:
// describe 表示要测试的对象
describe(@"RSSListViewController", ^{
// context 表示的是不同场景下的行为
context(@"when get RSS data", ^{
// 同一个 context 下每个 it 调用之前会调用一次 beforeEach
beforeEach(^{
id dataStore = [DataStore new];
});
// it 表示测试内容,一个 context 可以有多个 it
it(@"load data", ^{
// Kiwi 使用链式调用,should 表示一个期待,用来验证对象行为是否满足期望
[[theValue(dataStore.count) shouldNot] beNil];
});
});
});
上面这代码描述的是在 RSS 列表页面,当获取 RSS 数据时去读取数据这个行为的测试用例。这段测试用例代码,包含了 Kiwi 的基本元素,也就是describe、context、it。这些元素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测试内容使用的是 Kiwi 的 DSL 语法,采用的是链式调用。上面示例代码中 shouldNot 是期望语法,期望是用来验证对象行为是否满足期望。
期望语法可以是期望数值和数字,也可以是期望字符串的匹配,比如:
[[string should] containString:@"rss"];
should containString 语法表示的是,期望 string 包含了 rss 字符串。Kiwi 里的期望语法非常丰富,还有正则表达式匹配、数量变化、对象测试、集合、交互和消息、通知、异步调用、异常等。完整的期望语法描述,你可以查看Wiki的 Expectations 部分。
除了期望语法外,Kiwi 还支持模拟对象和存根语法。
模拟对象能够降低对象之间的依赖,可以模拟难以出现的情况。模拟对象包含了模拟 Null 对象、模拟类的实例、模拟协议的实例等。存根可以返回指定选择器或消息模式的请求,可以存根对象和模拟对象。
模拟对象和存根的详细语法定义,你可以查看Wiki 的 Mocks and Stubs 部分。
按照 TDD 和 BDD 方式开发,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模块化设计,划清模块边界,让代码更容易维护。TDD 在测试用例的保障下更容易进行代码重构优化,减少 debug 时间。而使用 BDD 编写的测试用例,则更是好的文档,可读性非常强。通过这些测试用例,在修改代码时,我们能够更方便地了解开发 App 的工作状态。同时,修改完代码后还能够快速全面地测试验证问题。
无论是 TDD 还是 BDD,开发中对于每个实现的方法都要编写测试用例,而且要注意先编写测试用例代码,再编写方法实现代码。测试用例需要考虑到各种异常条件,以及输入输出的边界。编写完测试用例还需要检查如果输入为错时,测试用例是否会显示为错。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好的模块化架构和 TDD 、BDD 是相辅相成的。TDD 和 BDD 开发方式会让你的代码更加模块化,而模块化的架构更容易使用 TDD 和 BDD 的方式进行开发。
在团队中推行 TDD 和 BDD 的最大困难,就是业务迭代太快时,没有时间去写测试用例。我的建议是,优先对基础能力的功能开发使用 TDD 和 BDD,保证了基础能力的稳定,业务怎么变,底子还都是稳固的;当有了业务迭代、有了间隙时,再考虑在核心业务上采用 BDD,最大程度的保证 App 核心功能的稳定。
今天我跟你聊了很多 TDD 和 BDD 的优点,但是很多团队并没有使用这样的开发方式,你觉得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感谢你的收听,欢迎你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分享你的观点,也欢迎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